•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新質課堂建設與創新人才培育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5-10-24 21:16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精神,主動應對AI時代給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推動課堂教學方式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為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2025年10月24日,“AI時代的課堂教學變革——新質課堂建設與創新人才培育研討會”在北京市豐臺區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指導,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基礎教育》雜志、中國教育學會區域教育創新研究分會、北京市豐臺區教育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豐臺區教育學院承辦,北京師范大學學科教育團隊協辦。來自全國近20個省市的局長、校長、教師代表等600余人參會。

      開幕式上,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趙春麗與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翟博分別致辭。《中國基礎教育》主編、中國教育學會區域教育創新研究分會秘書長孫金鑫主持開幕式,北京市豐臺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工作)曲兆軍主持主旨報告環節。

    趙春麗

      趙春麗在講話中表示,豐臺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賦能教育,系統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進程。她指出,豐臺區通過統籌全區資源、匯聚多方力量,凝聚校長教師群體的智慧與情懷,持續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豐臺區將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平等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新教育生態。

    翟博

      翟博在講話中強調,新時代呼喚新教育,新教育需要新課堂。他提出三點重要主張:一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發展新趨勢,加快推進課堂教學模式變革;二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推動教學方式從“知識傳授”向“素養培育”轉變;三要堅持技術賦能與創新發展,深化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育人模式。

    孫金鑫主持開幕式

    曲兆軍主持主旨報告環節

    鄒如強

      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鄒如強以材料學科為范例,分享了學院“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創新探索。北京大學于2020年推動新工科建設,提出“以理啟工、以文冶工、以工促多”12 字方針。學院探索大中本研貫通,構建全周期育人鏈條,構建了重基礎、強交叉、重實踐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主動向高中銜接,通過開設博雅領航實驗室、舉辦講座、開辦主題夏令營等方式,支持相關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和培養。

    褚宏啟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褚宏啟系統闡述了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的三個關鍵維度:一是關注創新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解決學生“能不能”創新的問題;二是培育創新人格,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解決學生“愿不愿”創新的問題;三是營造創新環境,構建鼓勵探索的制度與文化,解決“讓不讓”創新的問題。同時,他強調需關注學生差異,對具有特殊潛質的學生應提供相匹配的英才教育。

    王磊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磊以學科教學項目為例,分享了北京師范大學學科教育團隊通過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創新素養發展的有效模式與實踐探索。

    鐘靈

      北京市豐臺區教育學院院長鐘靈分享了北京市豐臺區系統化推進“新質課堂”建設的經驗。他詳細介紹了區域構建的“6E要素結構模型”(目標End、任務Engagement、場域Environment、工具Engine、證據Evidence、生態Ecosystem),將宏觀教育理念轉化為可操作、可觀測、可評估的課堂實踐。

    高琛

      東北育才教育集團總校長高琛指出,面向未來的教育應是基于個體發展的教育、基于工具革命的教育、基于數據驅動的教育。在AI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下,學校需構建“技術賦能、學為中心、數據驅動”的課堂新生態,并強調數智時代教師角色應向更具人本性和創造性的學習設計師轉型。

    管杰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校長管杰通過語文“人機協同文本深讀”和數學“雪花曲線”探究等鮮活案例,闡釋了學校以問題情境化、資源智適化、交互立體化、評價即時化、學習個性化“五化課堂”為核心的實施路徑,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者到主動探究者、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設計師的根本性轉變。

    分論壇

      24日下午,會議設立了十一場平行分論壇,覆蓋AI賦能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及九大學科領域。在AI賦能教育論壇與創新論壇中,來自全國的書記校長分享了人工智能重塑教學、優化設計、驅動變革的實踐,探討了從“統一標準”到“多樣發展”的課堂生態重構。在學科分論壇中,語文探討AI如何助力挑戰性任務設計;數學聚焦“智啟數理,融創課堂”;英語關注提升學生生成性學習質量的活動設計;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學)強調從知識到素養的轉化,展示真實科研情境教學;人文社科(歷史、地理、政治)則著力于批判性思維、家國情懷與跨學科理解力的培養。現場課、說課、專家點評環環相扣,理論與實踐深度交融。

      人工智能并非教師的替代者,而是重塑教育生態、釋放師生潛能的強大賦能工具。它正推動課堂教學從傳統的“知識傳遞”向未來的“思維激發、素養培育與創新賦能”全面轉型。“新質課堂”的建設,遠不止于技術應用,更是一場關乎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評價體系乃至學校組織形態的深刻系統性變革。此次研討會不僅為全國基礎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高質量的交流平臺,更展示了北京市豐臺區在區域教育創新,尤其是在“新質課堂”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探索與豐碩成果。

    分論壇

    分論壇

    分論壇

    分論壇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