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視角縱觀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人類文明先后經歷農耕、機械、電氣、信息文明,正在步入智能時代。自古希臘開始,高等教育從“以人為本”的“文理通識”古典理念,經由歷次工業革命洗禮,逐步深度介入經濟社會發展,在貢獻智力支持、科技支持、人才支持中,先后拓展出大學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服務推動生產力階梯式躍升,并依次誕生了洪堡理念(1810年)、威斯康星理念(1848年)、霍普金斯理念(1876年)、馬丁?特羅理念(1973年)、特曼理念(1980年)、卡耐基理念(1994年)等引領高等教育模式變革的重要理念。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加速演進,科技的革命性突破首次同時挑戰人類的生物屬性、社會結構和認知邊界,創造出“超人類”維度的可能性,這一不同于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征,正在推動高等教育經歷一系列“小周期”迭代后,再次回到“以人為本”的價值原點,以高維模式開啟新的“大周期”迭代。
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在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引領下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應當主動把握這一規律趨勢,心懷強國復興偉業,立足人類文明發展,著眼當前全球面臨的全新機遇和共同挑戰,大膽探索“文明引領型”高等教育模式,并融匯中華傳統文化中“道術相濟”的哲學智慧,探索構建“人文-科技”雙螺旋式的頂尖創新人才培養范式,服務人類文明的存續力、創造力和共生力的提升。
一、著眼提升人類文明存續力,以“人文-科技”雙螺旋厚植青年科技倫理價值底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伴隨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形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深刻把握這一底層規律和歷史走向,深諳人類文明存續發展的底層邏輯,超前布局能夠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流學科生態體系,以全維度啟智熏陶,幫助青年學生掌握“人文-科技”的辯證統一和良性互動規律,厚植“以道馭術”“以術求道”的科技倫理價值底蘊,練就觀大勢、謀長遠的智慧和能力,加速成長為以人類智能引領駕馭人工智能、服務推動人類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將帥之才、先鋒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實踐中打造了院士擔任班主任的院士特色班等一批一流人才培養載體,建立“大師引領大師”“大師塑造大師”“大師成就大師”的傳幫帶機制,打造“大師+”的育人文化,強化引導學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把矢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生的價值追求和奮斗目標。學校堅持打破慣性思維,建強一流大學良好學科生態,加速構建“優勢工科引領帶動、厚重理科基礎夯實、生命醫學縱深突破、人文社科特色發展、交叉學科創新驅動、一校三區協同建設”的學科布局,形成理、工、文、醫深度協同的一流學科生態,系統涵養頂尖工科人才的科學想象力、藝術感受力、工程實踐力,為他們引領未來夯基賦能。
二、著眼提升人類文明創造力,以“人文-科技”雙螺旋激發青年原始創新澎湃動能
智能時代的頂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牢牢把握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底層邏輯,以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充分激發人的獨創獨有性,培育打造具有卓越的批判性思維素養、引領性開拓能力、顛覆性創造能力的頂尖創新人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從構建培養體系、增強培養質效、整合培養資源維度構建“人文-科技”雙螺旋良性互動。
要打破“計劃思維”下人才培養體系的經驗預設,支持學生圍繞國家需求“一生一策”自主確定成長目標、定制成長方案,極大促進學生創造性潛能釋放。哈爾濱工業大學突破現有專業培養方案限制,以價值塑造為核心、能力培養為重點、知識需要為導向,靈活調整本博貫通培養方案。探索實施全學段專業任選,學生根據個人志向、能力和興趣,自主選擇專業。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了頂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尖班”),通過知識縱貫、自主選拔、畢業答辯申請制、博士招生快響機制等措施,支持學生最快6~7年內完成本博貫通培養,在“創造力井噴”的年齡走上“主戰場”。
要打破原先全學段培養中“先理論學習,后實踐創新”的線性模式,“因人施策”打造“學中創、創中學”科教融合微循環集群,支持學生通過持續自主實踐迭代認知、提出命題、挑戰權威,極大促進學生加速成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推行本科四年科研全貫通培養模式,率先實施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答辯申請制,通過四年不斷線、逐級挑戰的創新實踐項目、學科競賽和科研課題,尤其是將學科競賽打造成“創新游戲”,引導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科研能力、創新意識,為頂尖創新人才的學生本博貫通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要打破原有受教育治理技術框定形成的學科、校際、產學、國際邊界,“以人為本”構建跨域人才培養資源供給體系,極大促進學生集大成求卓越。哈爾濱工業大學打破學科專業界限,實施“厚植數理基礎+夯實領域基礎+學科交叉融合”的“1+1+X”人才培養體系;率先提出創業驅動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激發學生個性潛能和內生動力;深入研判智能時代人才培養范式變革趨勢,以創造力為導向,匯聚優勢資源,構建哈工大數字化創新知識中心,構筑泛在學習空間。結合AI技術形成結構化、可視化的哈工大資源專網,立足“教師+學生+智能體”三元互動模式,全方位推動AI賦能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升級,將高校打造為產學研用優質資源供給平臺,使學生獲取知識與資源的方式,由被動給予轉型為主動獲取,使其在創意-創新-創造中成長,重構“教”與“學”關系。
三、著眼提升人類文明共生力,以“人文-科技”雙螺旋推動青年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推進高等教育模式創新和頂尖創新人才培養范式探索提供重要指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站位為人類謀幸福、為世界謀大同的全球格局,聚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依托我國發起成立的全球發展促進中心、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等重大平臺,持續打破各國青年交流合作的認知墻、文化墻、科技墻,以“人文-科技”雙螺旋推動各國青年以“人文相親”促進“科技相長”,進而促進文明發展的相得益彰、美美與共,從源頭上厚植超越文明沖突、零和博弈等陳舊思維的青年力量,以豐厚的人類文明共生力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哈爾濱工業大學立足國家總體外交大局,通過主動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主動服務上海合作組織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一流大學全球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新貢獻。學校牽頭成立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開創中俄同類高校聯盟先河。組織參與國際大學聯盟和組織,打造了“中-俄科技論壇”“中-東歐專家交流活動”“金磚國家工程組織聯合會”等國際交流平臺。開啟“上合教育合作2.0”新范式,牽頭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博士生培養創新中心”,覆蓋三大洲26個國家,打造“跨學科、跨學校、跨領域、跨國家”的高質量博士生聯合培養模式。學校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大科學工程)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起密切合作關系,聘請國際上相關領域百余位科學家參與大科學工程建設,通過國際合作攻克60余項關鍵技術難題,攜手全球力量共同打造人類開展空間重大探索活動的科學重器。學校共有11位外籍專家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作者:韓杰才,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原文刊載于《中國高教研究》2025年第7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