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算法能瞬間解答人類積累千年的知識謎題,當虛擬教授在元宇宙課堂講授量子物理,曾經固若金湯的大學圍墻正被數字洪流沖開一道道裂縫;當DeepSeek等大模型能解答90%的標準化知識問題,當生成式AI產出超越人類平均水平的論文,傳統大學的知識權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高校被迫重新定位價值:麥可思《2025高等教育趨勢報告》揭示,翻譯與基礎編程崗位受AI沖擊最甚,倒逼人才培養邏輯重構;牛津實驗室的學者與硅谷工程師同時發現,曾經清晰的學科邊界正在算法沖擊下分崩離析。
當知識獲取的壁壘被AI徹底擊碎,當學科邊界在科技革命中不斷溶解,當人文精神在技術理性浪潮中遭遇挑戰,大學的根基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這場變革不僅是教育方法的調整,更是對大學變革的重新叩問。
一、教育本質從知識容器到思維孵化器的重構
2025年6月23日,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強調:“推動高等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塑造’和‘價值創造’轉型。”當ChatGPT能在瞬間回答任何知識點,當算法能完美通過標準化考試,知識傳授作為大學存在根基的時代正走向終結。
教育本質的顛覆性變革,正在將大學從“知識容器”轉變為“思維孵化器”。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收的模式,在AI時代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真正的教育價值正在發生根本性轉向:從記憶已知轉向探索未知,從掌握信息轉向創造洞見,從標準答案轉向問題提出。
這種轉向要求大學重新定義其核心使命——培養人類區別于AI的本質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應培養“技術知識與數理邏輯、開放性與發散性思維、專業能力與執行力、團隊合作與溝通、探索與思辨、創造與創新、習慣與心智、品德與態度、社會責任”(TOPTECHER)九種主要能力——這些人類獨有的能力,才是未來教育的護城河。
教育評價體系的變革浪潮同步涌動。很多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正推動從“為考試而評估”轉向“為學習而評估”,強調通過持續跟蹤學習行為來指導教學;美國MTC素養評價模型已被400多所高中采用,并獲得哈佛、斯坦福等頂尖高校認可,徹底顛覆了以分數為中心的傳統評價體系。當知識的壟斷地位被技術瓦解,大學教育的終極價值回歸到喚醒生命潛能的本質。
二、學科體系從壁壘森嚴到跨界融合的重構
學科邊界的消融正以驚人速度重構著大學的知識版圖。教育部2025年最新批準的29個本科專業中,智能影像藝術、人工智能教育、戲劇科技應用等交叉學科赫然在列,彰顯了學科融合的加速度。
復旦大學大刀闊斧的學科重組更具象征意義——將工科拆分重組為6個創新學院,形成文理醫工“四輪驅動”格局,打破了傳統工科被框定在“應用”范疇的局限。更具顛覆性的是其新工科定位: “從0到10”的全鏈條創新,貫通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的斷層。國內很多高校已將人工智能納入必修課,湖南信息學院則提前布局、更進一步:在“1+X+N”人工智能通識課體系中(“1”為基礎核心層、“X”為能力拓展層、“N”為實踐賦能層),人工智能不僅是學習內容,更是重塑教育生態的基礎設施。當AI持續沖擊就業市場,這種教育轉型為學生筑起抵御職業風險的護城河。
文科在這場重組中經歷著痛苦的蛻變。很多文科高校(包含“雙一流”高校)招生比例在逐年下降,表面看是“文科的撤退”,實質卻是文科從規模向質量的戰略轉型。“文科的重要性不取決于學生數量,而取決于質量。”當復旦大學文科教師占全校近四成時,唯有“做精”才能避免資源稀釋,在技術主導的時代以思想深度取勝。
學科交叉融合已成不可逆的全球趨勢。截至2024年6月,中國已有239所高校開設了總計723個交叉學科,878個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在723個交叉學科中,人工智能是最熱門的交叉學科,共有27所高校“搶灘”開設。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而像不同物種的共生進化,創造出全新的知識生命形態。
三、從標準化到超個性化的學習模式的重構
AI驅動下的學習革命正瓦解著工業革命遺留的標準化教育生產線。個性化學習系統通過認知診斷與路徑規劃,正在解構“一個尺寸適合所有”的傳統課堂模式。美國的Knewton研究表明,STEM學生通過自適應系統的課程完成速度加快30%;EdTech Review數據則顯示,使用個性化學習技術的學生留存率比傳統方法高15-20%。
學習時空的邊界在技術賦能下徹底消融。項目式學習正在重塑教育的DNA。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智慧教室里,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為虛擬城市設計可持續能源系統,需綜合運用流體力學、材料科學、城市規劃甚至行為經濟學知識。項目的完成不是終點,而是激發持續探索的起點。很多高校 “未來機器人”“機器人工程”等專業課程徹底打破學科界限。學生以設計智能機器人為目標,串聯起電子電路、傳動控制、數據處理等跨領域知識。教師角色轉變為“創新的啟迪者”,學生在真實問題中構建知識體系。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強調:“人類大腦的慢思考系統需要在復雜現實問題中得到鍛煉”。這正是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價值,即培養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種重構帶來更深層的認知革命——從技能訓練轉向生命力覺醒。芬蘭教育改革的成功印證了這種可能:取消標準化考試,采用現象教學法,讓孩子們在模擬聯合國會議中學習國際政治,在生態農場研究可持續發展。國內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例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學)都把生師比定在5:1,也是為了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個性化學習模式的需求。可以預見,教師投入在學生身上的時間長度決定了學生成長的增量,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深度決定了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質量。
四、教師角色從知識權威到成長導師的重構
教師角色的裂變是這場教育革命中最疼痛的蛻變。當AI承擔知識傳授、個性化輔導等工具性職能,人類教師的核心價值必須轉向技術不可替代的情感與創造力領域。AI教師可通過數據分析精準定位知識的漏洞,而人類教師則通過情感互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師資管理制度的同步變革加劇了這一重構進程。高校教師的“鐵飯碗”被徹底打破,“預聘-長聘”制成為主流,員額制、周轉編制池等新型編制不斷涌現。“準聘-長聘”制改革破解了高校教師“非升即走”導致的內卷與長聘后可能躺平的雙重困境,將“留”與“升”進行了“歸一”,通過動態激勵促使教師持續成長。
AI時代的教學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注重思維模式、情感、價值觀、素養等隱性知識的習得與傳授,以及對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職能可分名三個層次:傳道、授課、解惑(“教者”);激發,喚醒,點燃(“育者”);構建,組織,引導(“智者”)。教師將從知識傳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習情景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當學科設置只為滿足教師工作量,當課程設計以教師而非學生為中心,大學便背離了其本質使命。
未來教師的真正價值,在于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靈魂導師——在技術洪流中守護人文火種,在知識碎片中編織意義之網,在算法支配下喚醒批判意識。教師存在的終極意義,不再是填滿容器,而是點燃火焰、知識探索、能力建設、人格塑造。
五、就業市場從唯學歷到能力為王的重構
曾幾何時,一份金光閃閃的名校文憑幾乎是通往理想職場的唯一通行證。然而人工智能時代正以不可阻擋的浪潮,將就業市場從“唯學歷論”的單一高臺推下,迫使其在更廣闊、更堅實的能力土壤上重構。過往人才評價機制中,學歷被視作知識儲備與學習能力的最直觀證明,成為企業篩選人才時成本最低的尺子。然而人工智能技術正以驚人的效率完成著諸多知識密集型任務,甚至在某些領域展現出超越人類的精準與速度。昔日引以為傲的學歷“硬通貨”光環,在人工智能高效處理海量知識數據的現實下正逐漸褪色。當ChatGPT等模型能輕松撰寫專業報告、解答復雜問題之時,僅僅依靠學歷背書的知識存量,其價值已悄然縮水。
在知識之外,能力正重新定義職場價值:面對復雜問題時的批判性思考與創新解法;在模糊地帶做出符合倫理的精準判斷;有效溝通協作、激發團隊智慧;快速學習新工具與新領域知識的“學習敏捷性”——這些無法被算法輕易模仿或替代的深層能力,正成為人才競爭的核心壁壘。企業亦在實踐層面積極轉身,招聘中更看重項目經驗、實際作品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國內外很多科技巨頭早已明確表示不再將學歷作為某些職位的硬性要求,而更關注求職者能展現出的實際技能與成長潛力。
面對這場重構,個體必須放下對“一紙文憑定終身”的執念,投身于持續學習與能力淬煉的終身事業。擁抱微學歷、微專業、短期項目、跨領域實踐等靈活多元、能力導向的學習形式,在真實挑戰中打磨那些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綜合素養。在人工智能的映照下,學歷作為單一尺度的時代正緩緩落幕。當就業市場開始向能力為王重構,這何嘗不是一次向人本身價值的真正回歸?唯有告別虛浮的光環,將目光投向那真正支撐我們創造價值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智能浪潮中行穩致遠。
六、社會分工從專業分割到專業融合的重構
工業時代精心構筑的專業壁壘,正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加速溶解,傳統專業分隔的根基正在動搖。一是知識壟斷的瓦解。過去需要多年專業訓練才能掌握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如今正被AI工具“一鍵化”,專業知識的獲取門檻正被技術力量大幅削平;二是任務顆粒度的細化與重組。AI擅長處理標準化、重復性的子任務。它將傳統職業分解為更細小的“技能單元”,并重新組合;三是跨界融合成為常態。復雜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需要融合多領域知識,專業間的藩籬在融合需求下日益模糊。
同時,AI驅動下的“去專業化”正在重構。一是“通才+AI”崛起。核心能力從“掌握單一領域深度知識”轉向“有效利用AI工具解決跨領域問題”。能夠精準定義問題、選擇合適AI工具、解讀結果并創造性應用的綜合型人才(通才),其價值日益凸顯;二是技能組合重于固定職位。個體不再被單一職位定義,而是以動態的“技能組合”參與項目。AI平臺高效匹配任務需求與個體技能,工作形態趨向于項目制、零工化和自由職業,固定崗位的邊界日益模糊;三是人機協作的新范式。工作場景從“人執行專業任務”轉變為“人駕馭AI協同工作”。醫生與AI診斷系統協作決策,工程師指導AI進行仿真優化,教師利用AI進行個性化教學輔助。人的核心價值凸顯于“戰略思考、倫理判斷、情感溝通。”
可見,勞動者面臨持續學習、快速適應新工具和掌握跨領域思維的壓力,教育體系亟需從培養“專才”轉向培養“AI時代的通才”。 人工智能驅動的去專業化,并非專業知識的消亡,而是其獲取與應用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它打破了工業時代固化的分工牢籠,釋放出個體更廣闊的能力潛能。
在AI時代,大學正用主動變革回應時代需求,回歸高等教育的本質。以上場景拼接成的未來大學圖景,已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想象,而是未來大學內涵的新范式。
作者:張福利,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南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副主任,諾獎人機交互研究中心主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