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高校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指引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是全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發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頂層制度安排。三年行動計劃則是《綱要》實施的首個階段指南,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具體實踐的關鍵環節,為落實《綱要》的戰略任務提供了明確指引和具體策略。
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一年間,隨著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各項重大任務和重點工作全面啟動并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教育改革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形成,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穩步增強;在科技創新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顯著提升,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深化;在人才引育方面,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不斷增強,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團隊加速涌現。
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重要交匯點,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通過黨委統一領導、校院協同治理、跨部門聯動機制,破解“教育—科技—人才”的隔閡障礙,建立跨學科、跨平臺、跨領域的統籌格局,為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提供組織保障。同時,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環,構筑1+1+1>3的協同效應,以系統思維推動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澎湃動能。
強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筑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基礎支撐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是事業發展的根基,只有抓好教育,擁有自主的、更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走好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一是以人才培養改革為支點,夯實人才自主培養根基。高校要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精準把握改革試點方向,探索學生多元發展路徑,推動每位學生實現最大化的教育增值。要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著力建設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和卓越工程師學院,構建產教融合、科教協同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二是以國家戰略和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系統推進培養體系改革創新。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打開學科邊界、學院邊界乃至學校邊界,推動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交叉融通,探索“若干學院隸屬于一個領域”等創新形態,持續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以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推動人才培養內涵再定義,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命題為牽引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再深化。三是以“AI+HI”(人工智能+人類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為契機,激活智慧教育“新引擎”。高校要加強“AI+教育教學”頂層設計,推動“AI+專業”改革,重塑課程體系,實現學科專業交叉與轉型升級。要著力加強AI教學課程與體系創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推動AI技術創新與學科教學發展的深度融合。四是以項目式教學系列課程為依托,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高校要開設以項目式教學為特色的系列課程,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學科競賽前沿問題,以項目實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持續組織高水平科技競賽,鼓勵專業教師參與指導,并將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不斷推進科技創新與教育改革雙向循環。
強化有組織科研,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激活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核心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對國家創新效能提升的需求,為大學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臺廣布等優勢,主動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擔負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和探索前沿未知領域的重要責任,提升基礎研究前沿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一是堅持戰略導向,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是高校助力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點。高校要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進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必須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強化集成性、系統性的有組織科研攻關。二是堅持前沿導向,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高校應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立足自身學科優勢,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更有組織、更有保障地鼓勵和加強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要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自主布局能力與學科交叉,打造新型科技創新平臺,形成跨學科研究團隊,共同攻克復雜科學問題,致力于發現新現象、認識新規律、獲得新知識、建立新理論,產出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的原始性成果。三是堅持應用導向,實現產學研用交叉融合。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的重要主體,必須堅持應用導向,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全面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產業協同發展聯合體,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高校要與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共建校企聯合研發平臺,聯合開展前沿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合作,持續探索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組織新范式,不斷提升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學科融通的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效能,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雙向賦能。
強化師資支持,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匯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關鍵勢能
當前全球科技與教育激烈競爭的背后,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高校要緊緊圍繞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這個核心,持續在選好人、選好題、優化環境等方面想新招、出實招、求實效,構建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制度體系與生態環境,不斷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筑牢青年人才基礎,加快頂尖人才引進。著力打造“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人才引育雙循環”。一方面,創造條件鼓勵支持青年人才“走出去”。通過“扶上馬、送一程”的方式,持續鼓勵推動優秀青年人才走出國門,創造機會輸送到國際最頂尖大學或研究機構深造,讓“師徒型人才鏈”和“師承效應”成為推動人才成長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為人才“引進來”創造更好的政策保障。發揮高校創新引智基地等平臺作用,搭建人才引進“直通車”,成立人才引育工作小組,為頂尖人才的識別與引進設立特殊通道;建立“以大師薦大師、以人才薦人才”工作機制,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優化長聘師資隊伍體系和長聘高水平科研隊伍體系,提升對優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二是構建潛心研究環境,不斷助力重大科技突破。高校要為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建立超常規支持機制,提供長周期穩定資助。通過設立特區資助項目,支持引領性、高風險、顛覆性研究,鼓勵科研人才勇闖科技“無人區”,力爭打造一支“志存高遠、潛心科研”的世界一流人才隊伍,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三是完善引才用才育才體制機制,將師資優勢不斷轉化為育人優勢。一方面,高校要整合企業和政府資源,構建涵蓋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資助體系,著力打造涵蓋職業發展、生活保障的宜居宜業環境,為青年人才的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讓青年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發展好。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斷將師資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讓好老師教好學生,讓高校成為優秀科技人才迅速成長的沃土,讓優秀的人培養出更優秀的人。
教育筑基、科技攻堅、人才聚勢。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協同發力的內在邏輯,充分激發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的動力潛能,筑牢強國之基、激活創新之源、匯聚發展之勢,穩步完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不斷提升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能力,持續激發人才隊伍創新活力,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原載2025年第18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