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陳玉琨:AI時代,教師面臨的挑戰與使命是什么?
    2025-09-11 09:51
    中國基礎教育
    作者:

      什么叫使命?使命是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確認。生命就是不斷認識使命、確認使命并實現使命的過程。使命讓生命成為生命、充滿意義。使命是人存在和發展的理由,沒有使命的生命便沒有意義。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時代,教師的使命是什么呢?

      AI對傳統行業的影響、AI與人類之間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學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就教育領域而言,AI將帶來哪些沖擊?教師將面臨哪些挑戰?教師如何積極適應這些挑戰,努力轉變自身角色?筆者就這一話題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AI將給各個階段教育帶來顛覆性變革

      2025年以來,在加快通用人工智能研發的同時,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明顯加快了人工智能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滲透,一大批面向學校、學生的平臺開始批量涌現,如谷歌的教育雙子座(Gemini for Education)、Chat GPT的“學習模式”(Study Mode)、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學習平臺(MIT Learn)等。

      從這些平臺的功能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AI至少能在六個方面為教育賦能:第一,快速生成教學計劃或學習方案。可以在幾分鐘內生成課程計劃、教學方案、針對學生個體的學習腳手架。第二,能夠快速生成個性化教學內容。大數據能快速識別學生智能強項,提供教學與學習建議,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第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生成個性化學習資源,“為每個孩子編本專屬他的教材”。第四,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自動設計試卷和作業。第五,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習習慣提供多樣化的、激發學生多感官共同學習的途徑。第六,輔助教師和家長進行學生日常學習管理。

      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能力正逐步滲透到教育的各個角落,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將給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各個階段教育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二、AI時代教師面臨巨大挑戰

      AI時代教師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知識權威地位被徹底動搖。就知識儲備而言,AI與教師根本不在同一級別上,教師角色從“知識權威”轉向“認知導航員”。“人類最后測試”(Humanity’s Last Exam,簡稱HLE)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人工智能基準測試。2025年初,由全球近千名專家聯合打造的HLE應運而生,旨在精準衡量AI在人類知識最前沿的真實能力,并為技術發展軌跡與風險治理提供關鍵標尺。該測試約2500~3000道試題,范圍涵蓋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等上百個學科,幾乎覆蓋了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其廣泛性和深度都遠超傳統測試,所以被命名為“人類最后測試”。在2025年上半年,各種頂尖模型在HLE上的平均準確率不足5%,且錯誤答案的置信度達80%以上。然而到了下半年,在HLE中,谷歌Gemini 2.5 Pro取得了23分的好成績,7月我國的DeepSeek以33分的成績成功反超,僅僅不到一周后,馬斯克的Grok 4取得了44分的優異成績,其在處理復雜問題和多模態信息方面具有強大的能力,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人類前沿知識的問題。在發布會上,馬斯克聲稱Grok 4將全面碾壓全球頂尖的博士。

      第二,教師傳統教學思維受到重大沖擊。在班級授課制下,以按年段、分學科為特色的教育,確實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因材施教成了教師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從學生學習習慣中分析出他們的認知特點、“為每個孩子編本專屬他的教材”對人類教師而言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于AI來說則是它們的拿手好戲。教師要學會利用AI工具,從海量數據中識別學生認知模式,解讀學生個性化學習報告,改變傳統教學思維。

      第三,教師傳統教學模式面臨巨大挑戰。AI時代的教學場景發生重大變化,智能系統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教育資源,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AR、VR可以給學生提供深度體驗,深化學生對書本所學理論的理解。為適應新的教學場景,教師需要從主導課堂轉變為設計學習劇本,這對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

      第四,教師終身學習壓力增大。教師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新技術,尤其是AI技術。對于中老年教師來說,這并非一件易事,由此很可能導致“職業倦怠”現象蔓延。

      三、AI時代教師的角色轉換

      在AI時代,教師的使命是什么呢?把教書交給機器,把育人留給教師。教書是手段,誰教得好就交給誰,教師可以把大多數的“教書”即知識傳授的工作交給機器來做。然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要有人就有教育,有教育就需要教師。對于教師來說,其角色需要作出以下幾方面根本性轉變。

      1. 從“懂”到“通”:教師要成為學生認知發展的引領者

      引領學生的認知發展當然需要知識,但更重要的不是具體的知識。作為學科教師,其任務是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打通,搭建起學習的腳手架,引領學生有序地學。一名真正的好教師,一定能把各門學科的知識,尤其是自己所教這門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懂知識點的教師是“懂”這門學科的教師,而能把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體系的教師才是“通”的教師。一個教育家型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通”自己所教這門學科的,對自己所教領域一定要比別人懂得更多、更深、更廣,且有跨界融合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來看,教師首先要成為學生認知發展的引領者,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2. 共同應對網絡裹挾:教師要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守護者

      在任何時候,學習高度依賴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與自學能力。在今天,短視頻制作已經變得十分容易。然而,這些視頻良莠不齊,一些平臺關注的只是點擊與流量,以撩撥學生心靈的方式吸引著學生關注,對學生心智的影響則很少在他們考慮的范圍之內。這是我們當代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在網絡社會,我們的課堂、教師、教材已經不是學生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信息來源。網絡影響著學生思維、心理的發展,也給學生帶來很多焦慮,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守護者。

      3. 不斷迭代與自我更新:教師要成為教育事業的探究者

      要當好教師,就必須成為一個探究者。那么探究什么?一個好教師,要研究自己的班級,研究自己班里的學生,只有充分地理解了學生,理解了他們認知的規律和特點,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當然,作為學科教師,也應該不斷探究自己所教的這門學科、如何教好這門學科。為此,教師可以把AI當作學習的助手、人生的朋友。在AI時代,我們和任何一位智者聊天,他只能告訴你個人的經驗與智慧;與AI聊天,它告訴你的將是人類在千百年認知實踐中積累的知識總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像AI一樣不斷地迭代,自我更新,使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

      4.“一起去戰斗”:教師要成為伙伴的同行者

      在教師群體中,有些同行之間是缺乏交往的,可能因為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競爭固然客觀存在,但大家更要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學校要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教師要相互支持、相互支撐。人文關懷就是不強加于人、不以勢壓人、不以親疏區別待人。人文關懷并不復雜,但要做到也不容易。教師需要有一種團隊精神,一個人像一群人,一群人像一個人,“一起去戰斗”,為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有人說,機器是沒有情感的,是冷冰冰的,這話失之偏頗了。DeepSeek就有“幽默”的模式,在你感到無助的時候,它會與你共情,為你提供各種很有價值的人生建議。當然,它并不能代替同事間、師生間的真摯情感。所以,當社會科技力量越強的時候,學校就應特別重視人文環境的塑造,給每位教師以家庭般的溫暖。

      5. 從自在走向自覺:教師要成為人機協同教學的協調者

      把教書交給機器,這需要人來協調,這一協調者只能是教師。此外,在AI時代,教師特別要注重“三心二意”,這是教師從自在教育工作者走向自覺教育工作者的關鍵。所謂“三心”:一要強化自己的責任心,二要激發自己的好奇心,三要增強師生間的同理心。所謂“二意”:一要在意世界格局的變化與科學技術的走向,這是教育教學變革的根源;二要注意學生心理細微的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成就自己、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作者簡介:陳玉琨,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文章來源:《中國基礎教育》2025年第9期,原標題《AI時代的挑戰與教師的使命》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9-09 17:37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8-07 08:42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