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縣域普通高中(簡稱“縣中”)振興行動,對縣中改革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這是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和“十四五”縣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后,再次對縣中發展振興作出重要部署,是學習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簡稱《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的戰略舉措。教育戰線要把握歷史機遇,全面推進縣中振興,促進縣中高質量發展。
一、深刻認識縣中振興戰略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縣中改革發展,持續加大縣中教育投入力度,健全縣中發展提升長效機制,為促進縣中高質量發展、縮小縣中與城區高中辦學差距奠定了基礎。但同時,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新型城鎮化發展加速、人口流動改變城鄉學齡人口分布結構和地方公共教育政策不匹配等多重因素影響,縣中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1] 振興縣中必須立足全局,深刻認識縣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
縣中振興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基點。高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承前啟后的樞紐地位,既承接義務教育發展成果,又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輸送人才,其辦學質量直接關乎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效能。截至2024年,全國縣中共計7839所,比2021年增加508所,占全國普通高中學校總數(15755所)的49.76%;全國縣中在校生總數1673.61萬人,比2021年增加149.09萬人,占全國普通高中學生總數(2922.28萬人)的57.27%。[2] 無論學校數量還是在校人數,縣中都占據高中階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這一龐大體量決定了縣中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那么若無法破除縣中振興瓶頸,必將成為制約整個教育體系整體躍升的最大短板。
縣中振興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農村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發展,但仍然是教育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短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現代化要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這一本質特征,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鄉教育發展,補齊農村教育發展的短板。縣中的生源主要在農村、服務的家庭主要在農村,對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有重要的牽引作用。辦好縣中教育,讓實現脫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相對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高中教育,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每個人打好就業謀生的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縣中振興是促進城市協調發展的關鍵要素。縣中是城鄉教育的紐帶,寄托著鄉村老百姓對教育改變命運的期望。同時,縣中興,則縣城人氣聚、產業興;縣中衰,則“空心化”加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需要發揮好縣城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紐帶作用,必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分發揮縣中教育對縣城人口人才集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點作用,以進一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即使將來我國實現了高度城市化,縣中教育也承擔著為生活在鄉村和縣城的數億人口提供高質量教育的神圣使命。
縣中振興是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2020年,我國高于高中畢業年級3—5歲人口高中階段完成率約為74%,與教育強國國家86.3%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顯著。[3] 縣域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單元,是暢通城鄉循環、支撐產業升級、優化社會治理的關鍵場域,其人才“蓄水池”的容量與質量,直接關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韌性與共同富裕目標的成色。因此,振興縣中絕非囿于教育系統內部的自我完善,而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深度融合的戰略背景下,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通過制度創新、模式變革和資源整合等措施,將普通高中從保障基本就學的“公共教育”升級為撬動區域發展的“戰略支點”。這一升級過程,充分放大政策杠桿效應,精準激活縣域潛在人力資本,最終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以技能紅利、創新紅利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動能,為人才強國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縣域支撐。
二、科學規劃縣中教育學位供給
人口變化是當前影響教育資源配置的最大變量。未來10年,我國學齡人口將呈現“梯次變動、錯位達峰、區域分化”的特點。從全國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在學規模已達峰,初中階段將于2026年達峰,高中階段將于2029年左右達峰。[4] 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高中階段將面臨學齡人口總量持續增加、結構性供需矛盾突出等多重壓力挑戰。按照《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2%計算,我國高中階段學位仍有較大缺口。
加強縣中學位供給需求預測預警。擴大縣中學位資源供給,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聚焦主要矛盾,統籌近期和中長期需求,統籌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做好高中階段教育資源配置的前瞻布局,更好支撐教育強國建設。各地要盡快建立完善學齡人口和學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結合人口流動等因素,綜合研判、精準預測省市縣學齡人口和學位缺口,科學制定縣中布局規劃,建立分年度建設項目庫,明確每年改擴建、新建學校和新增學位數。
有序擴大縣中學位供給。推動現有普通高中挖潛擴容,在渡峰時期適當放寬學校規模和班額標準,充分利用義務教育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閑置資源舉辦普通高中,以人口集中流入地、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為重點,新建一批縣中。推動基礎教育階段資源貫通銜接,統籌基礎教育學段學位需求,對新建義務教育學校,鼓勵探索按照普通高中有關標準建設,為適應學齡人口變化統籌優化學位供給預留空間。
三、盡快補齊縣中教育短板弱項
與城市普通高中相比,縣中在布局結構、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和保障機制等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總體上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縣中與城區高中在經費投入、師資配置、設施標準等方面存在差距,亟須通過制度性補償機制破解資源薄弱困局。推進縣中振興,補齊縣中發展短板,尤其要抓住經費保障、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三個關鍵。
健全縣中經費保障機制。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固化了城鄉教育差距,削弱了教育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根本支撐作用。調查發現,高中學費標準多年沒有調整、普遍較低,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不高,且許多地區尚未做到足額撥付學校使用。2023年,城區高中學校經費投入平均總量高出縣中2800多萬元,增速較縣中高出12個百分點。[5] 推進縣中振興,要構建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擔機制,提高縣中經費保障能力,加大省、市兩級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地區縣中的投入支持力度。
推進縣中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相比城區學校,目前還有不少縣中辦學條件不達標,校舍陳舊老化、設施設備簡陋,難以滿足教育教學需求。據統計,全國尚有920所縣中生均校舍面積未達標,缺口總面積達665.44萬平方米;全國縣中生均理化生實驗室面積也未達到國家規定的3平方米標準。同時,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對學科教室、實驗室等提出更高要求,縣中辦學資源不足矛盾更加突出。推進縣中振興,要根據地方實際優化學校建設標準,結合普通高中培養目標、課程實施要求,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升級教學設備功能。
強化縣中振興人才隊伍支撐。教師是縣中振興的第一資源。由于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縣中優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調查發現,城區高中教師招聘普遍要求具備研究生學歷,而許多縣中甚至難以招聘到省屬師范大學畢業生。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特別是物理、生物、歷史、音樂、美術、體育、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6] 同時,縣中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水平方面還需要加強,在推進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中,對“三新”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理解把握還不夠到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能力還相對薄弱。推進縣中振興,要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升縣中教育質量的關鍵,通過配齊配強師資隊伍、加強師資培養培訓、優化教師待遇保障,努力把優秀教師穩定在縣中。
四、全面深化縣中教育教學改革
長期以來,縣中教育形成了“時間+汗水”的辦學路徑依賴,片面強化應試教育,靠著超時學習、反復刷題等粗放型做法提升成績,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內容片面、學習方式單一。推進縣中振興,要錨定提高教育質量這個根本目標,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育人方式變革。
推動縣中多樣特色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同質化與高中生多樣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綱要》提出,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多樣化發展的關鍵是多樣化課程供給,縣中振興要在課程開發建設上下功夫,制定學校課程實施規劃,在保證開齊開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強化學校選修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分層分類、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形成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系列,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同時,支持薄弱縣中和職業學校抓住機遇積極開展綜合高中建設試點,探索建立注重文化基礎,強化職業技能,支持文化教育、職業教育多樣選擇的育人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可供選擇的高中教育。
深化縣中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發現,縣中課程供給同質化嚴重,提供給學生的選科組合少,甚至只提供傳統文理組合。36.95%的縣中教師表示“學生只能在學校統一提供的組合中選擇”。縣中課堂教學講授時長占比超80%的“滿堂灌”與機械刷題主導的應試訓練普遍存在。[7] 縣中辦學要堅持五育并舉,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放在首位,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進一步強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優化課程實施,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和標準制定課程實施規劃,合理安排三年課程,開齊開足思想政治、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國家課程;要深化教學改革,完善選課走班,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強化學科實踐,落實研究性學習和跨學科教學要求,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數字化變革滯后會制約縣中振興,因此要警惕數字技術發展拉大城鄉差距,加強市縣統籌規劃,加快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校園建設,提升縣中數字化教學裝備水平,支持用好國家和省級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和功能,鼓勵城市高中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向縣中開放。提高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中的應用效能,探索開展人機協同等教學方式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五、努力優化縣中振興支持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嚴重的教育功利傾向,從根本上說是評價教育政績的標準越來越功利,有不少地方功利到只看考試成績,甚至只看“北清率”,最終把縣中推向惡性循環,教育生態的系統性崩潰也就隨之發生。加快縣中振興,必須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在教育評價中,起根本作用的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教育政績觀。《綱要》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調研發現,“唯升學”導向嚴重制約縣中教育轉型發展。有的縣教師績效工資80%綁定班級平均分;72.3%的調研縣教師坦言“職稱晉升僅取決于所教班級排名”。這些評價導向倒逼教師“刷題提分”。[8] 要清理整治各種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將依法規范辦學行為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地方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履職考核,以制度理性阻斷“破窗效應”,構建縣中振興良好生態。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沒有穩定的優質生源,縣中振興發展就是無源之水。近年來盡管各地嚴格規范招生秩序,基本杜絕了跨市域“掐尖招生”現象,穩住了市域高中生源“基本盤”,但還存在縣域優質生源向市域內城區高中流失的情況。調研顯示,城區高中農村戶籍學生占比30%左右,這些都是各縣中考優秀學生。[9] 要全面落實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嚴禁省屬高中、城市高中學校違規面向縣域掐尖招生,穩定縣中優質生源。探索登記入學、均衡派位、劃片招生等多元錄取模式改革,緩解學生和家長的中考焦慮,增強對教育的滿意度。
全面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縣中振興必須處理好規范辦學與激發活力的關系,嚴格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中的要求,從制度層面為縣中高質量發展建立“防火墻”,劃定“底線”“紅線”,嚴查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斬斷搶挖生源的利益鏈;嚴控加班加點、集體補課、超標教學,讓課堂回歸育人本位;完善質量監測與問責機制,教育督導部門定期對縣中開展不打招呼的實地督查,結果向社會公示。
實施“市縣結合”的管理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1985年建立的“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在落實義務教育管理責任、解決教育投入不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區域間資源要素快速流動和學齡人口峰谷變化的疊加挑戰,高中階段需要率先推進市縣結合管理體制改革,以便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源統籌,鼓勵有條件的地市加大市級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力度,著力補短板、兜底線、促公平。強化資金統籌安排,加大省市教育經費轉移支付縣中建設力度;統一教師流動,建立“市域師資蓄水池”,教師編制市級統籌、動態調整,實行“縣聘校用、跨校走教”,滿足薄弱學科需要;統一評價管理,招生、師資、評價等關鍵事項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進行。
縣中振興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治理問題。縣中振興不是簡單的“輸血”,而是一場涉及教育治理、財政體制、人事制度、評價體系的系統突圍。只有把縣中放到教育強國、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三大戰略的交匯處,才能跳出“就教育論教育”的窠臼,讓每一個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高中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志勇. 國家教育治理視野下的縣中教育振興路徑[J]. 教育學報,2022,18(05):72-83.
[2][5][6][7][8][9]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調研報告》
[3] 馬曉強,崔吉芳,萬歆,等. 建設教育強國:世界中的中國[J]. 教育研究,2023,44(02):4-14.
[4] 劉善槐,楊雅萱,楊海波. 適應學齡人口變化的教育資源動態調整研究與政策建議[J].人民教育,2025(10):6-9.
(作者:張志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朱新峰,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18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