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張福利:AI時代“以學生為中心”育人模式的新內涵
    2025-10-28 11:55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2025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文章中強調:“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核心素養培育,夯實學生知識基礎。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與全面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8年就明確提出高等教育需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育人模式,這一理念不僅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破解我國高等教育同質化困境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路徑。

      一、理論淵源:從“傳授范式”到“學習范式”的轉型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可追溯至1952年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觀點,其核心在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習主體性。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將其上升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原則,強調學生應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趙炬明教授提出的“新三中心”理論(以學生發展、學習及學習效果為中心)為這一理念提供了本土化框架,指出教育需從“教師主導”轉向“學生自主探索”;作者提出“新三要素”理論(知識探索、能力提升、人格塑造)則為這一理論提供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內涵,強調教育需要從知識傳授邏輯轉變為工程邏輯和應用邏輯。

      更深層的理論支撐來自教育范式的轉型。巴爾和塔格于1995年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并非局部調整,而是涉及認知哲學、教學活動和組織系統的系統性變革。傳統“傳授范式”以教材、教師、教室為核心,而“學習范式”則以學生的認知需求、實踐能力和終身發展為重心。這一轉型要求高校重構課程體系、管理機制甚至校園文化,從而形成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的生態系統。

      二、現實需求:破解傳統教育模式的三大困境

      1. 批量培養與個性發展的矛盾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采用統一課程、固定學制的批量培養模式,導致學生興趣與特長得不到充分發展。例如,理工科學生常因必修課過多而喪失探索跨學科領域的機會;課程作業多由教師命題,學生被動執行,創新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受到抑制。據調查,我國高校必修課占比普遍超過70%,學生自主選課空間不足10%,與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2. 評價體系片面化與學生多元能力的割裂

      當前高校普遍以考試分數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忽視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例如,理工科實驗課常以實驗報告評分,而非實際創新能力;文科課程則依賴標準化考試,難以體現學生的思辨深度。這種片面評價方式難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3. 資源分配與教育公平的挑戰

      盡管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學人數超4430萬),但優質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部分高校仍陷于規模擴張與內涵建設的失衡中。以學生為中心要求高校將資源優先投入教學改革與學生服務,通過預算優化,將經費持續投入卓越人才培養、實踐能力提升及生態化校園建設等方面,以此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三、實踐路徑: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1. 課程體系的重構:從剛性到彈性

      課程體系決定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也決定了學生從業素養、專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就業能力培養。目前,學校的課程體系總體表現出“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知識有余,能力不足;學科有余,應用不足。”復旦大學正式發布面向2025級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3.0版概覽,通過項目制培養,學生可融合多學科知識,依據興趣和志向自主選擇成長路徑;湖南信息學院將課程體系劃分為“信息+通識”、“紅色信息文化”、“信息+微學歷”、“TOPTECHER能力培養”等模塊,并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開發行業課程內容,顯著增強了課程體系針對性和實用性。

      2. 教學方法的革新:從灌輸到互動

      教學改革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問題,從“會教”到“教會”,從“會學”到“學會”是OBE理念的體現,更是通過課堂“小切口”解決教學改革的“大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形式上看有探究式、互動式、項目式、啟發式、案例式等,但是其根本遵循是“五思”,即課程思政、課程思實(理實一體、真實問題、實際應用)、課程思新(新技術、新知識、新應用)、課程思質(質量意識、質量文化、質量革命)、課程思通(課堂互通、教學貫通、情感融通)。全面推動了學生從知識接受者到知識構建者的轉變。

      3. 管理機制的轉型:從管控到服務

      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機制主要包括內驅式、增量式和服務式。內趨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內驅力,讓學生對學習和自我成長具有內生的自覺、內生的動力和內生的使命;增量式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個體成長增量,也就是“增量教育”。增量教育即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通過接受差異化教育而獲得的超出預期的成長與進步;服務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模式的轉變,即從管控到服務。學校管理者應該從“讓學生必須做什么”到提供資源、條件、場景等,做好組織、引導和幫扶工作,服務于“學生自己想做什么。”

      四、挑戰與對策:邁向深度改革的必經之路

      盡管“以學生為中心”已成共識,但實踐仍面臨挑戰。首先是制度慣性:傳統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靈活化需求,需推動校院兩級分權改革;其次是資源約束:需優化經費分配,優先保障教學投入。例如,通過管理會計手段控制行政成本,釋放更多資源支持學生發展;最后是文化轉型:需構建“長期主義”校園文化,弱化短期績效導向,重視學生終身成長。

      AI時代,高等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不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內涵。高校需進一步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構建“需求導向—資源支持—學生中心”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從“規模為先”到“質量卓越”的跨越。唯有如此,在我國教育強國建設中,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個體潛能釋放的沃土,以及社會創新驅動的引擎。

      作者:張福利,湖南信息學院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副主任,諾獎人機交互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私立大學及學院協會副會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9-11 16:42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8-29 15:17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8-25 09:35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7-02 10:27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