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大工校園里,全校師生熱切關注全會盛況,熱議全會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錨定航向、接續奮斗,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實踐中貢獻大工力量,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時代巨輪”行穩致遠。

10月24日上午,學校召開黨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校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項昌樂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準把握“十五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復雜變化,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的歷史主動。大連理工大學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錨定“十五五”發展目標,科學謀劃學校事業發展,系統構建“整體定戰略、專項攻重點、學院強特色”的“1+4+X”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有組織的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著力鍛造發展新優勢,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大工力量。
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翔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大連理工大學將牢牢把握重要發展機遇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航掌舵下,以強烈的政治自覺、時代擔當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毫不動搖落實一流大學建設“三步走”戰略,推進學校全面綜合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鍛造獨特優勢,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做出更大貢獻。
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韓軼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學習宣傳貫徹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全校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扎實務實做好全會精神學習教育、宣傳宣講等各項工作,認真落實全會提出的“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等重點任務,為學校鍛造新優勢、再攀新高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
人力資源處處長、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黨委人才辦公室主任 叢豐裕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描繪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謀劃人才工作,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引育用留”全鏈條工作體系,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學科領軍人才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人才,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教務處處長 劉志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近期以來,學校通過深化教學科研改革,動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增設新興專業,建立人工智能多學科交叉的未來技術學院,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行動計劃,構建數智教育教學新形態。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思政引領、學域培養、書院育人,主微兼修、智創領學”改革,在關鍵領域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培養引領新質生產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趙美森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十五五”時期的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戰略方向,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圍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核心目標,我們將全力推動學校科研范式戰略性轉變,實現學校科技創新整體效能的躍升。為此,我們將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打造若干創新高地,并著力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助力學校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展現更大作為。
盤錦校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曲長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的藍圖為高等教育發展錨定航向,“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部署直擊高校使命核心。盤錦校區將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著力推動將學習成效轉化為促進工作的實際效能,將聚焦國際化建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領域,以戰略思維謀劃校區“十五五”規劃,主動作為,狠抓落實,助力學校新優勢鍛造,引領一流國際化校區建設實現新的突破。
化工學院黨委書記 張文珍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學院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學院黨委將緊密結合學校“十五五”規劃,深化“一融雙高”,鍛造發展新優勢,更加積極主動按照國家重大需求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數字經濟與化工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同時將持續優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激發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凝聚師生力量破解發展難題,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貢獻化工力量。
生物工程學院院長 賈凌云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規劃的關鍵節點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不僅為生物制造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戰略指引,更是未來五年我國生物經濟從“規模增長”向“質量躍升”轉型的根本遵循。作為一名“生工人”,我深感生物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已然到來,重任在肩,更應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搶占先機、鍛造優勢,為我校一流大學建設、東北全面振興和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亓昌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規劃作出戰略部署。機械學院黨委將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緊扣“十五五”目標,推動政治建設鑄魂、思想引領聚力,促進黨建與學科協同發展;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強化機械學科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引導師生胸懷“國之大者”。我們將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務實的擔當,奮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機械人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于龍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十五五”發展錨定航向,意義深遠。在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關鍵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緊密圍繞國家水安全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發展與東北全面振興,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方陣,切實把全會精神轉化為辦學治院的生動實踐,為學校卓越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院長 閻軍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我們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圍繞“十五五”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個堅持”,結合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相關學科建設要求,高質量開展雙一流學科建設,加強新域新質生產力領域相關科技問題的研究和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為“十五五”時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船舶工程學院院長 張桂勇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國家未來發展擘畫新藍圖、注入新動力。我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責任與使命重大,必須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聚焦船海科技前沿,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培養更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卓越人才,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制造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將其轉化為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奮力譜寫服務國家發展的新篇章。
醫學部部長 曲鵬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校堅持以新醫科為引領,突出醫工交叉特色,構建多學科融合的創新體系與科研平臺。身為醫學部部長,我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拓展校地合作,深化醫工交叉,全面提升醫學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為守護人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楊中楷教授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將以黨建為引領,堅持緊扣“十五五”發展目標,積極應對發展任務,不斷提升教師干部能力,堅持深化改革,抓住數智轉型的機遇,開辟學科跨越發展的重要突破點;將凝聚全院師生力量,努力將學院打造成為學校一流大學布局“精品文科”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長點、國家和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者和貢獻者、數字時代“數智賦能社會科學”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劉志禮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全面總結“十四五”時期成就,正確判斷“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形勢的基礎上,部署了一系列為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戰略任務。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渠道。學院將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系統總結發展成效,持續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學謀劃和推動全國重點馬院高質量發展邁向新階段。
人文學院院長 孫玉濤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部署深刻闡明了科技與人文協同共進的重要性。人文學院將緊扣全會精神,把精品文科建設、數字化轉型、人文素質教育等重點任務作為核心抓手。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學院將切實把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具體行動,深化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互促,為譜寫學校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服務國家文化建設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人文力量。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胡方圓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身為高校教師,我既是科技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更是人才培育者。身處教育科技第一線,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緊扣國家“十五五”規劃,全身心投入學校和學院發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為國家新能源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遼寧省政協委員、人工智能大連研究院院長、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 江賀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準確把握新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戰略部署,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凸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也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方向。作為高校教師,我們將把會議精神融入育人實踐,深化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扎根中國大地、勇攀科技高峰;以高水平科研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助力國家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培養兼具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在百年變局中,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擔當,為民族復興偉業筑牢人才根基。
大連市政協委員、民革大連市委會副主委、經濟管理學院 魯渤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議題,為“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擘畫新藍圖。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新形勢,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堅實基礎未變。港口作為高水平開放的戰略樞紐和供應鏈韌性基石,其現代化進程直接關系到“十五五”目標的實現。身為高校港口物流研究者,我深切感受到行業智能升級、綠色轉型的澎湃動能。未來,我將聚焦智能物流、港航數字孿生、低碳技術等前沿領域,深化產教融合育人攻關,為構建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港口物流體系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撐,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 黃火林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我們高校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奮進方向。未來,我們將持續圍繞國產高端儀器產業對先進半導體技術的迫切需求,持續深耕關鍵核心技術,聚焦高能效、高電子遷移率的氮化鎵開關器件與高精度傳感器芯片關鍵技術,致力于推動先進芯片與高端儀器的自主可控,以更多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成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環境學院 喬顯亮副教授
通過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我深刻認識到科技人才培養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深度融入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并通過科研反哺教學,將最新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形成良性循環。我們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做好長期規劃和戰略謀劃,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電氣工程學院 晁璞璞副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一名電氣學院的基層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在肩,我將自覺把個人奮斗目標融入推動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在教學中積極推動課程改革創新,在科研中緊盯“雙碳”目標與國家重大需求,為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求實書院副院長、2025級本科生輔導員 祝曉璇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作為高校思政教育戰線的工作者,我們要把立德樹人的初心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持續錘煉理論素養、提升業務能力,在做好思政引領核心工作的同時,積極創新育人路徑,精準對接時代需求與學生特點,用心用情成為學生信賴和依賴的貼心人,為中國式現代化輸送更多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機械工程學院研究生 田高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強調要完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核心支撐。作為機械工程領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深刻體會到創新是強國之基、實干是立身之本。面向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前沿,我將繼續以腳踏實地的科研實踐回應時代召喚,以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助力制造強國建設,在新征程上以青春之力書寫屬于科研青年的奮進篇章。
化工學院本科生 李鼎賢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讓我深感振奮,作為大工學子,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規劃,與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我們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創新能力,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生逢盛世,我也期待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國家共同成長,見證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逐步實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