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滾滾而來的少子化浪潮中,扎根基層的小學教師,成了繼幼師之后最早直面人口危機沖擊的群體。
人口變化的現實沖擊
最近,一則來自山東菏澤市的新聞引發熱議:該市牡丹區第二十二初級中學今年初一新生竟多達94個班。放學時人潮涌動的視頻迅速沖上熱搜,不少家長擔心,招這么多學生是否還能保證教學質量。當地教育部門回應稱,近年來該校確實處于招生高峰。
而另一方面,更多地方的小學卻在上演著截然不同的景象。有記者在湖南衡山縣的一所小學看到,新學期開學前的教室里,黑板上還留著上學期末的“假期安全教育”,四五十張課桌整齊擺放,空無一人。另一所完小,六年級還有43個學生,一年級卻只剩下2個。由于生源銳減,衡山縣教育局在今年8月發布通知,90位在編或即將入編的小學老師將被分流至其他事業單位。對許多老師來說,這意味著要徹底與講臺告別。
與此同時,為了緩解初中擴容帶來的師資緊缺,福建、江西、湖北等多地教育局開始遴選小學教師轉崗初中。在湖北鄂州,教育部門甚至直接核減了500個小學教師編制,將其調整到初中學段,以應對生源結構變化帶來的矛盾。
這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一個趨勢:受我國出生人口趨勢影響,當前一個階段,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數量正此消彼長,教師資源配置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一邊是“百班初中”的擁擠喧鬧,一邊是小學教室的空曠冷清,教育版圖正在被人口變化重塑。
小學見頂,初中承壓
小學生源的下滑,已經在教育統計數據中有所體現。
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小學招生1616.63萬人,比上年銳減261.25萬人;而初中招生1848.75萬人,卻比上年增加了94.12萬人。這意味著,小學在校生規模已在2023年觸頂,而初中階段還在承接最后一波人口高峰。
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研究預測,可以看到更長遠的趨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教育適應中國人口結構發展趨勢研究》顯示,2021—2035年,全國學齡人口總量將從3.28億下降至約2.5億,學齡人口年齡結構也將從“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逐步向“上寬下窄”的倒金字塔結構轉變。其中,小學適齡人口在2023年達到峰值后開始斷崖式下跌,初中適齡人口則會在2026年觸頂,隨后進入下降通道。這意味著,小學教師已經逐漸出現“富余”,而初中教師則會在短期內持續緊缺。
2020—2035年小學學齡人口規模變化趨勢
2020—2035年初中學齡人口規模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教育適應中國人口結構發展趨勢研究”課題組,2022)
這一趨勢在西南大學一項研究的預測中得到進一步印證。基于生師比和班級規模的國際比較,他們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需求進行了動態測算:小學教師需求在2023-2024年見頂,約686萬人,此后將持續減少;而初中教師需求在2026年達到峰值,約460萬人,之后也會逐漸下降。
具體來說,2026-2030年間,小學教師需求預計減少147萬人,其中82萬人因退休而流失,65萬人則成為“富余”;與此同時,初中教師需求減少25萬人,但由于58萬教師退休,反而出現33萬的缺口。進入2031-2035年,小學教師繼續減少39萬人,而初中教師則減少150萬人(退休68萬,過剩82萬),呈現出過剩與緊缺交替的復雜局面。
2025—2035年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數量預測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課題組,2023)
也就是說,人口變化帶來的不僅是教師總量上的增減,更重要的是結構上的錯配。
小學和初中教師的需求將在不同時間呈現“波浪式”變化。小學教師需求大體呈“穩—降—穩”的走勢,而初中教師需求則表現為“升—降—穩”的波動特征。如果師資配置不能實現跨學段、跨地區的靈活調配,就必然會出現一邊教師過剩、一邊教師緊缺的尷尬局面。
正是這種學齡人口下降與教師需求縮減,以及短期內小學“富余”與初中“緊缺”的雙重錯位,促使地方政府在義務教育師資配置上展開針對性調整:一方面推動小學教師跨學段流動,以緩解初中師資緊缺,并同步優化編制結構;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已開始對無編制小學教師逐步實施解聘,有編制教師則面臨招聘凍結或轉崗安排。
此外,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人口變化也直接影響學校布局和財政投入。
北京師范大學的梁文艷等學者基于七普數據的測算發現,未來幾年,城區和鎮區的小學、初中學位需求會率先達到峰值并迅速回落,而鄉村學位需求將持續縮減。這意味著,一方面城鎮學校短期內仍要承壓擴容;另一方面,大量鄉村校舍可能出現閑置,帶來資源浪費和布局調整的難題。
地方財政同樣面臨兩難。隨著人口下降,義務教育階段學位和師資的需求總量減少,地方政府需要在“充足、公平和效率”之間做好平衡:既要保障擴容地區的教師編制和辦學經費,又要避免因人口下滑造成的冗余浪費。如何盤活閑置校舍、優化財政分配,將成為教育政策的重要考量。
未雨綢繆,強國先強師
面對這些結構性矛盾,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更靈活的解決辦法。 教育部官網盤點的浙江經驗顯示,2017-2019年,全省對5786所中小學編制和5961所崗位設置進行了調整,減編4841人、跨學段調編3467人,通過“縣管校聘”實現了師資在縣域內的統籌流動,緩解了不同學校和學段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江蘇常州則把“優質均衡”與教師交流輪崗結合推進。“十四五”以來,全市已有6680名教師參加交流輪崗,其中骨干教師3371名,占比過半。依托集團化辦學和片區聯動,常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鎮“大班額”和薄弱學校“缺名師”的問題。
出生人口驟減已經成為不可逆的現實,其波動正一層層傳導至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的配置必須跟上人口結構的變化。
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在于“強師”。短期內,我們或許還會看到初中階段的“用人荒”和小學階段的“過剩”并存;長期來看,更需未雨綢繆,建立起靈活的調配機制和科學的配置標準,讓教師隊伍在數量下降的同時保持質量提高。
本文版權為中國教育在線所有,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作者:陽陽
參考資料:
1.瀟湘晨報. 山東一中學初一新生多達94個班,當地教體局回應.
2.第一財經. 多地遴選小學教師轉崗初中.
3.南方周末. 新生數量銳減,小學教師“過剩”之后.
4.張立龍 等. 2021—2035年城鄉學齡人口變化趨勢與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預測. 教育研究,2022.
5.李新翠,張現苓.基于學齡人口新格局的基礎教育師資調配機制優化.教育研究, 2024.
6.周琴 等.義務教育階段師資數量需求預測——基于生師比和班級規模的國際比較.教育研究, 2023.
7.梁文艷,孫雨婷.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如何適應城鄉學齡人口變動——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測算.教育研究, 2023.
8. 教育部. 問渠那得清如許——浙江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啟示錄(下), 2021.
9. 常州市教育局. 答復《關于推進我市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的建議》, 2024.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