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譽為“翻譯界哈佛”的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IS),宣布將逐步關停其研究生項目,成為全球首所因AI沖擊而被淘汰的頂級翻譯學院。這一震驚業界的消息,揭示了AI技術對外語領域的深刻影響,也讓我們意識到,傳統外語專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AI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改變各行各業。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幾年內與多個行業深度融合,推動生產力的革命性躍遷。AI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催生了新興的就業形態。對于外語專業而言,原本由人工完成的語言處理工作正逐步被AI取代,翻譯、語言培訓等傳統崗位也面臨被機器取代的風險。
AI時代,外語專業還值得學習嗎?它的未來如何發展?如何調整學習策略,以適應變化的就業市場?
本文將探討AI時代外語專業的轉型之路,分析其在技術變革中的新機會和發展空間,并為有志從事外語相關工作的學生提供參考和建議。
危機:從“頂流”到“勸退”
曾幾何時,外語專業是高考志愿表中的“寵兒”。伴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1999-2010年間,開設外語專業的高校從200所暴增至600所,增長率超過200%。2010年,全國英語專業在校生達到85萬人,外語專業畢業生成為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橋梁。2000-2010年可被視為外語專業就業的“黃金期”,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2005年英語專業畢業生平均起薪比全國本科生平均水平高出15%,外語人才供不應求。
但AI來了!翻譯市場遭受劇烈沖擊,機器翻譯與大模型快速迭代,在特定語境與領域已接近專業水準,企業端應用逐漸普及。市場不再需要單純的體力型翻譯,而是能掌控流程與質量的人機協同型翻譯與本地化人才。
加上逆全球化和貿易戰的影響,外語專業就業數據大幅下滑。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23屆外語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4.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9個百分點;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5695元,低于全國本科生的平均水平。
傳統就業領域急劇萎縮。外貿/國際商務領域就業占比從2010年的28%降至2023年的18%;翻譯/本地化服務領域從15%降至8%,幾乎腰斬;教育培訓領域從25%降至22%,K12英語培訓更是斷崖式下跌;旅游/酒店行業從12%降至7%。
面對時代變化,高校紛紛開始行動。2020年后,外語專業開始進入結構調整期。根據《中國教育藍皮書(2023)》和教育部公開數據分析,2020-2024年間,全國約有120所高校對外語專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占開設外語專業高校總數的20%左右。
近幾年,包括“雙一流”高校在內的不少高校的外語類本科專業紛紛“叫停”:202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示擬撤銷英語本科專業;河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都曾宣布當年停招部分外語類專業本科生。
北京語言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更是宣布停止部分外語類專業2025年度碩士研究生招生,讓停招的趨勢蔓延至研究生培養階段。
除“撤銷/停招”外,部分高校強調“外語+X”與跨學科培養,推動與數據、計算、區域國別、國際傳播等的復合化建設。2024年,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與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聯合推出“法語/日語/朝鮮語/西班牙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四個外語類雙學士學位項目,推動“外語+”復合型頂尖人才培養。2025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德語/俄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兩個雙學士學位項目成功獲批,志在培養兼具專業外語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總體來看,本輪高校外語類專業調整方式多樣:撤銷/停招、優化規模、推進“外語+”復合人才培養,并從邊緣語種延伸到英語、日語等主流方向的結構性重塑。
轉機:AI 砸了飯碗,還是開了新門?
挑戰背后是機遇。AI為外語教育與職業實踐提供了新工具,國際交流與國家戰略也為外語人才創造了新空間。隨著技術變革、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與傳統領域萎縮形成對比的是,互聯網/IT、文化/傳媒行業,以及國際傳播、跨境電商、數字內容本地化等領域對具備復合能力的外語人才吸納度提升。
互聯網/IT行業,2010年僅有5%的外語專業畢業生進入該領域;到2023年,這一比例上升至15%,增長了10個百分點。文化/傳媒行業,也成為吸納外語人才的重要領域。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加強,該領域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就業占比從2010年的8%上升到2023年的12%。其他行業(跨境電商、數字內容本地化等),占比從2010年的7%上升到2023年的18%,增長了11個百分點。這些新變化表明,新賽道對“外語+”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續增加,就業領域更加多元,邊界正被打通。
概括來看,以下四類代表性“外語+”復合型人才需求上升,且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
畫像:誰更適合學外語專業?
面對目前的形勢,外語專業還能報嗎?
答案是:能。但需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職業規劃。理想的外語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特質:
1.對語言有真愛,而非僅靠高考分數支撐
語言學習是長跑,靠天賦更靠熱情。若只因外語成績好就選外語專業,很容易中途“熄火”。
2.天生的“文化連接器”
能敏銳感知文化差異,對國際事務充滿好奇。畢竟語言不僅是工具,更是理解不同文明的橋梁。
3.愿意跨界的“斜杠青年”
如今,單一語言能力顯然是不夠用的,有其它領域興趣,愿意成為“外語+X”復合型人才,除了語言之外,第二專業需形成可遷移的硬技能(如統計、編程、法務、傳播策略等),方能在就業市場殺出重圍。
4.能跟AI組隊的“數字居民”
不抗拒技術變革,熟悉數據隱私、版權與AI使用規范,能主動用AI工具提升效率,甚至能夠設計、編寫、優化語言類AI工具等。
5.有清晰的職業藍圖
有比較清晰的職業發展方向,知道如何將語言能力轉化為職業優勢,而非盲目選擇學一門語言。
報考策略:如何選校選專業
首先,選擇專業方向時,應綜合考慮未來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建議優先選擇“外語+AI”、“外語+X”等交叉學科方向。如外語+計算機、外語+大數據、外語+國際關系、外語+數字媒體等復合型專業。
其次,院校選擇應根據學校的定位以及個人的發展需求來決定。
對于頭部院校(如北外、上外等專業外語院校及其他“雙一流”高校),它們通常能提供更強的國際化課程和“外語+X”平臺,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更為靈活。選校時,建議關注各校近年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和培養方案,特別是是否有涉及AI、計算機、大數據等跨學科的復合型課程培養體系。
對于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優先選擇具有明確行業出口的外語專業方向,如區域經濟、跨境電商、國際傳播等。
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建議選擇應用型外語專業,如商務英語、外語導游等,直接對接市場需求。這類院校注重職業技能培養,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就業方向明確。同時,注重“外語+應用場景”的實踐教學和校企合作,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職場。
發展:能力結構與職業規劃
面對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外語專業學生需要積極調整學習策略與能力結構,并明確職業規劃,以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就業市場需求。
構建“語言+專業+數字”復合能力結構
外語專業學生可致力于構建“語言能力+專業技能+數字素養”三位一體的復合型能力結構。雖然語言能力依然是基礎,但在AI時代,學生需要從傳統的語言技能訓練轉向更高階的元語言能力(如語言分析能力、跨語言思維能力、語言創造力等)的培養。專業技能,如商務、法律、技術、傳媒等,將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而數字素養,包括數據分析、AI工具應用和數字內容創作等,則是AI時代的必備能力。
三大職業方向,鎖定潛力賽道
在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上,外語專業學生應具有戰略眼光。面對AI的沖擊,應避開高度自動化的領域(如通用翻譯、基礎語言培訓等),轉而聚焦人機協作領域(如專業翻譯、內容創作、跨文化咨詢等),并積極探索新興領域(如AI語言服務、國際數字營銷、全球內容運營等)。同時,應關注國家戰略(如“一帶一路”、文化出海、數字貿易等)帶來的就業機會,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相結合。以下是可以考慮的三大職業方向:
職業方向一:“外語+AI”
這大概是外語專業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未來的翻譯人才應成為“人機協作”的專家,既懂語言,又懂技術。
語言技術專家:掌握AI翻譯工具的使用與優化,負責AI翻譯質量控制,成為AI的指揮者。
本地化項目經理:管理復雜的多語言項目,協調AI工具和人工譯者,確保翻譯質量與項目進度。
語言數據工程師:負責語言數據的收集、清洗和標注,為AI模型訓練提供高質量數據。
職業方向二:“外語+商務”
專注高端國際商務和跨文化管理,發展AI難以替代的深層溝通能力,重點突出合規、數據與品牌出海。
跨文化數字營銷專家:結合語言能力與數字營銷,為企業國際化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企業順利拓展海外市場。
國際內容策劃師:專注高端內容創作和文化傳播,幫助跨國企業進行文化適配與品牌傳播。
國際商務顧問:為企業提供海外投資和國際合作的戰略咨詢,特別是在合規、數據保護和品牌出海方面提供專業指導。
職業方向三:跨文化交流
注重文化理解和深層溝通能力的培養,強調國際傳播與內容生產的融合。
文化傳播專家: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與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工作。
外交和國際組織工作者:在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中從事外交與國際合作工作,推動跨文化理解與合作。
AI的確取代了部分“工具型譯員”的工作,但它也為“語言戰略家”開辟了新的舞臺。外語專業并非“萬能鑰匙”,但“外語+”可以成為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選校與擇業時,務必持續跟蹤官方最新公告與培養方案,并結合個人興趣與長期能力增長進行決策。
最后,外語不再是單純的“傳聲筒”,而是掌握技術、鏈接文化并參與全球競爭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基礎。專業選擇就像戰略布局,眼光長遠才能穩步前行。如果你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語言學習有熱情,并愿意用“語言+”提升自己,外語專業依然值得追求。
本文版權為中國教育在線所有,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陽陽
制圖:莎莎
參考素材來源:教育部及各高校公布的相關數據、《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2023年大學生就業市場分析報告》、《中國教育藍皮書(2023)》、《全球語言服務市場報告2023》、《全球數字營銷人才需求報告2023》、媒體公開報道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