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破局·立新·賦能:探索高職技術服務反哺育人新范式——以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025-11-07 17:00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

      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突破傳統辦學局限,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有效開展技術服務,并將成果系統反哺教學,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一項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級“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以“需求引領、協同研發、成果反哺”為核心,系統構建了以“需求圖譜、協同機制、賦能載體”為支柱的技術服務新模式,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從“實訓場”走向“生產線”,并系統融入“育人課堂”,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高職技術技能創新之路。

      一、精準錨定需求:“需求圖譜”破解“做什么”的難題

      高職院校開展企業技術服務長期面臨資源短缺、需求不清、項目零散、與教學脫節等現實困境。為此,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建立“需求圖譜”機制,系統解決技術服務“做什么”的根本問題。

      學院每年組織科研骨干教師與科技創新學生團隊,深入合作企業開展系統調研,聚焦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技術難點與工藝痛點,繪制形成以“技術研發、工藝改造、新技術應用”為維度的需求圖譜。該圖譜通過校企合作平臺、企業科技特派員等渠道共同發布,形成“企業命題、院校揭榜、校企互融、師生共創”的協同機制。近五年來,學院累計回收技術服務需求條目150項,成功立項并揭榜研發30項,確保技術服務內容源于企業真實場景、用于生產實踐,從根本上保障了項目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二、高效協同研發:“協同機制”解答“怎么做”的困惑

      明確“做什么”之后,關鍵在于“怎么做”。學院構建了實體化運行的項目管理體制,形成“院校—科技園—企業”“院校—研究機構—企業”“政府—院校—企業”三類協同機制,有效整合政府、行業、企業、院校與科研院所等多方資源。

      學院積極推動科技骨干教師申報天津市企業科技特派員,試行輪轉制度,鼓勵教師走進企業、了解企業、服務企業,并攜手企業圍繞需求圖譜項目開展聯合攻關。國家級技能大師史清衛帶領模具大師工作室通過“分層剝離、分段研發、分步實驗”的模式,成功完成《洗衣機內筒自動分離解決方案》等多項技術服務,為企業技術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有效路徑。

      同時,學院修訂《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管理辦法》《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橫向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辦法》《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實施細則》等制度,構建矩陣式政策支持體系,充分激發技能大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群體的創新活力,實現各方“共投、共研、共用、共享”。

      三、深度成果反哺:“賦能載體”實現“何以育人”的閉環

      技術服務的最終價值,不僅在于解決企業難題,更在于賦能人才培養。學院依托協同創新中心、海教園大學科技園、產教融合基地和魯班工坊等賦能載體,系統推動項目成果融入教學資源,實現“成果反哺”機制化、常態化。

      學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反哺教學的“價值循環”,形成了“三進賦能、三融固本”的賦能鏈路。“三進”即推動成果進課堂、進師資、進創新創業項目,直接賦能教與學;“三融”即實現成果融專業、融課程、融資源,系統夯實育人基礎。例如,學院為海鷗手表等10余家企業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并將創新實踐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應用于《創新創業》《機械制圖》《電力電子技術》等課程。與瑞士GF、卡爾蔡司等企業共建的“中國輕工業精密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僅建成國內高職首條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產線,更轉化為先進實訓系統。“Blue wind煙氣治理方案”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實現轉化并反饋教學,形成“技術服務—教學融入—雙創育人”的良性生態。

      近五年,學生累計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賽以及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等國賽金獎1項、銀獎1項,銅獎6項,市賽獎項突破百項,主持或參與專利15項。學院每年約有70%的企業技術服務成果成功反哺教學。

      四、創新機制保障:構建“四位一體”可持續發展生態

      學院構建“需求導向、政策支持、項目引領、成果反哺”四位一體的長效機制,打通“四個通道”:校內跨界技術人才聚集通道、校企共研共建通道、項目資金進出通道、成果作為教師評價晉升通道。

      在科研考核方面,學院推進系統性改革:一是厘清權責、簡化流程,取消唯論文評價,對發明專利給予全額補貼與獎勵;二是延長周期、豐富形式,實行年度登記與三年考核相結合的交叉周期,鼓勵“重質量、育精品”;三是分類考核、強化激勵,將教師分為教學主體型與科研主體型,實施差異化評價,并以培訓機會等多元化方式激勵教師。這些舉措為教師潛心技術服務和教學改革營造了寬松、公正的制度環境。

      五、應用推廣成效:從國內到國際的示范輻射

      該模式的實踐取得顯著成效。近五年,學院累計申報天津市企業科技特派員140余人次,獲專利授權130余項,技術服務到款額達2100余萬元,年均遞增20%。研發的《智能在線檢測棘爪撥片高速精密級進模具》獲中國模具行業最高獎“精模獎”一等獎,實現進口替代并填補國內空白。

      在國內推廣方面,學院形成的科研管理制度被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采納,并為多所高職院校示范推廣。在國際合作方面,埃及魯班工坊國際化專業的教學標準納入埃及國民教育體系,埃及魯班工坊被列入埃及教育與技術教育部發布的《TE2.0改革》中的“卓越基地”試點,累計培訓當地師生數千人次。以此為基礎,學院牽頭號召聯合中埃兩國20余家院校、機構成立新能源與智能制造行業國際協同產教融合共同體,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埃產能合作。

      六、結語

      實踐證明,“天津輕工模式”以“需求圖譜—協同機制—賦能載體”為核心框架,探索出技術服務深度融入育人的有效路徑,打通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壁壘,在服務區域產業升級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實現了深度賦能,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參照。

      [作者信息]:王妍,女,教育學碩士,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王春媚,女,工學碩士,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部部長,教授;張夢龍,男,教育學碩士,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部副部長,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新一輪教學成果重點培育項目“需求導向、協同研發、成果反哺:高職院校技術服務路徑的研究與實踐”( PYZJ-037)研究成果。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SRC-1223043167 2023-03-03 15:14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