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深化國際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日益凸顯。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職業技術教育合作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于2025年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期間揭牌成立,是服務國家外交戰略、深化區域合作、推進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中心承載著拓展合作路徑、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標準共建、促進人才流動、加強經驗共享、服務產業發展等六大任務,標志著天津從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向著升級為服務國家對外職業教育合作的樞紐站邁進。
當前,中心建設已進入從“物理掛牌”向“化學運行”轉變的關鍵階段。在此過程中,做強做實上合組織國家魯班工坊的成果轉化,推動資源整合、標準共建與機制融通,成為提升中心實體化運行效能的重要路徑。一方面有助于實現中心功能躍升,另一方面將為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間的職業教育合作提供更多可借鑒的“天津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堅實基礎:天津經驗的積累與優勢
天津在支撐中心建設、推動魯班工坊高質量發展方面,具備扎實基礎和顯著優勢,為中心實現從“掛牌”到“運營”的進階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成為制度創新的重要源泉。作為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天津在體制機制、辦學模式和產教融合等方面先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政策經驗和改革成果,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些實踐經驗不僅為國內職教改革提供了“天津方案”,也為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模板”。
二是魯班工坊布局完善,形成輻射帶動的重要載體。作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亮麗名片,魯班工坊已在全球多個國家落地生根。在上合組織成員國中,天津主導建設了8國10坊,占中國在上合國家工坊總數的83.3%,構建了覆蓋廣泛、特色鮮明的國際合作網絡。位于天津的魯班工坊體驗館,成為集中展示建設成果、分享中國職教模式的重要窗口,實現了成果可視化與模式可感化。
三是國際平臺能級提升,打造資源匯聚的關鍵紐帶。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強化了天津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合作樞紐地位。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永久落戶天津,構建了“會、盟、賽、展、刊”一體化的國際交流體系。兩大國際平臺的疊加效應,將為中心集聚國際優質資源、開展高水平對話、分享最佳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中心深化與各成員國的職教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實挑戰:成果轉化中的瓶頸分析
在推動魯班工坊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效能提升的過程中,仍需關注以下3個方面的提升空間:
其一,資源整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各海外魯班工坊在長期建設運營中積淀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知識資產。然而,這些優質資源目前分布較為分散化、碎片化,需要進一步進行有效地統籌整合與系統化提升。這種資源分布格局不僅影響了知識管理的效率,更將可能制約中心作為國家級平臺本應具備的資源集聚與輻射功能,最終影響整體合作效能的充分釋放。
其二,經驗轉化效能有待提升。從知識轉移理論的角度看,實踐智慧只有經過系統化提煉,才能實現跨情境的有效遷移。各魯班工坊在建設運營中形成的實踐經驗多停留在具體操作層面,在系統的理論提煉和方法論總結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當前,微觀層面的經驗積累雖然豐富,但由于未能有效且充分凝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坊之間經驗借鑒、轉化的效能,一定程度上導致優質實踐無法在不同國家、不同專業領域實現快速移植和規模化應用,制約了魯班工坊整體品牌效應的充分發揮。
其三,可持續發展機制有待持續完善。當前,魯班工坊與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平臺效應、“走出去”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行之有效的銜接機制仍在不斷探索完善中。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作用有待更進一步充分激活,多元協同治理格局仍需更深層次深化。階段性表征則呈現出成果轉化工作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驅動”能力,仍過度依賴行政推動的特點。從治理理論視角出發,這種運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項目的自我造血功能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影響了合作成果的深度轉化與規模效應。
三、系統路徑:推動中心能級提升的應對舉措
為推動中心實現從“物理承載”向“化學運行”的質變升級,建議聚焦以下3個關鍵方向,系統推進:
其一,強化資源集成與平臺建設,提升系統支撐能力。充分發揮魯班工坊實踐效能,中心成果轉化樞紐功能,著力構建系統化的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為中心實體化運行提供堅實基礎。一是進一步建設上合組織產業與人才發展智庫網絡,聯合成員國研究機構,開展產業政策協同研究和人才需求預測,為魯班工坊的專業布局提供精準指引。二是建設魯班工坊數字資源庫,系統整合各工坊在課程開發、師資培養、質量保障等方面的優質資源,形成分類科學、檢索便捷的共享資源體系。三是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交流平臺,通過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和成果展示活動,促進各方資源的有效對接與協同創新。
其二,推動經驗轉化與模式創新,增強可持續發展動能。聚焦實踐經驗的理論提升和模式創新,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路徑。一是開展魯班工坊典型案例研究,選擇在哈薩克斯坦、埃及等國的成功項目進行深度剖析,提煉適應不同國情的運營模式和方法論框架。二是創新經驗推廣機制,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和實踐指南,通過“傳幫帶”等方式推動先進經驗的快速移植。三是完善動態優化機制,深化定期評估機制,以了解各工坊運行成效,及時總結創新做法,不斷完善合作模式。
其三,構建融合發展生態,激發內生動力。一是構建“政、行、企、校、研”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整合各方資源,建立需求對接和資源共享機制。二是深化校企協同出海模式,推動在外中資企業將人才培養需求與魯班工坊建設深度對接,形成“一坊一策”的合作模式。三是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在財政投入、外事審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作者:王妍,女,教育學碩士,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范凱,男,博士生,天津大學講師。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