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新聞發布會在長春舉行。會后,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沈毅接受中國教育在線采訪時表示,宇樹機器人、DeepSeek等科技新銳的崛起,印證了我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的成效,為當下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沈毅認為,這些杰出人才和團隊,有三個核心特質:一是源于興趣驅動的高速發展內驅力;二是源于使命擔當的攻堅克難凝聚力;三是源于創新突破的產品轉化行動力。他進一步談到,“興趣產生永不枯竭的內驅力和創新動力,使命是團結一批人堅守初心克服萬難做成大事的強大感召力,而創新是將理想變為現實的硬實力”。
基于上述三點特質,沈毅建議從兩個維度重點突破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第一,革新選苗機制,從學業導向轉向興趣導向。他表示,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被激發出來的。高校要轉變單純靠學業選拔創新人才的做法,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營造氛圍,讓每個學生的興趣被充分地激發出來,把興趣、價值觀和使命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樹人,讓更多的人未來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
第二,轉變育才機制,從著眼現在轉向著眼未來。學校的師資、實驗室和其他各類資源是土壤,培養的理念和模式是成長環境,每所高校都具有不同的特質。為擺脫“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解決未來的問題”教育困境,要遵守教育規律,著眼未來,用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的教育思維培養現在的學生,在基礎科學深度和前沿技術高度兩個方向改造課程、教材和實踐體系,通過通專結合、學科交叉、AI賦能等引導學生吃透規律,錘煉基本功,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
具體到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舉措,沈毅表示要從三個方面發力。首先,學生的使命擔當和意志品質是最主要的特質。第二,要強化個性發展,深入挖掘學生潛質,真正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第三,要強化能力培養,真正使學生的素質能力得到提高,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
沈毅同時介紹了哈工大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推出系列創新舉措。
哈工大非常注重思政教育,強化思政實踐課,比如將學生帶到衛星發射基地、國旗班,讓學生真正感受國家的飛速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在個性發展方面,哈工大非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沈毅舉例說,“我們未來技術學院300多個學生,就制定了250多套培養方案,即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成長路徑,由學校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此外,哈工大設立本科綜合設計(論文)代替傳統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打破傳統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只在畢業前才答辯的模式,學生從大二即可申請,只要滿足學校質量標準,即可提前申請答辯,支持學生最快6-7年內完成本博貫通培養。目前已支持132名學生提前結課,這也為縮短學制提供了路徑,給尖子生留出更多時間挑戰更難科學問題。
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哈工大延續一貫的創新傳統,使創新在哈工大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自覺行為。學生從一入學開始,經歷大一的項目學習、大二的創新實踐、大三的競賽等等,始終在創新的環境中成長。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需求,過去哈工大是‘工程師的搖籃’,培養了很多優秀工程師和在國家重大型號任務中承擔重要任務的領軍人才。針對新形勢,哈工大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在轉型,現在建立了培養‘學術大師、工程巨匠、業界領袖、治國棟梁’四類杰出人才的目標,這也是適應社會和時代需求的調整”,沈毅說。
據悉,近年來哈工大推出了“院士班”“頂尖創新人才班”等一批超常規載體,以“大師引領”“一生一策”加速尖子生成才。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