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三校映雪域 教育鑄同心——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2025-10-21 09:06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雪域高原,教澤綿長;六十載春秋,弦歌不輟。2025年,西藏自治區迎來成立六十華誕。一甲子風雨兼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同心馳援下,西藏教育事業實現了從“啟蒙開智”到“提質增效”的歷史性跨越,完成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根本性蛻變。

      此次走訪的西藏大學、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林芝第一中學這三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分別以西藏高等教育標桿、異地辦學典范以及教育援藏樣本的姿態,勾勒出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軌跡,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課堂。

      科研教學相長 筑牢高校鑄魂根基

      作為西藏高等教育的“領頭雁”與“排頭兵”,西藏大學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依托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構建起“科研反哺教學、理論錨定實踐”的育人新格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這門核心課程真正入腦入心、潤心鑄魂。

      自2023年研究基地獲批建設以來,學校面向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設立“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研究課題”52項,發表主題學術論文百余篇。一系列扎根雪域、映照時代的研究成果,如涓涓細流匯入教學長河,成為課堂上最鮮活的素材。在基地首席專家圖登克珠帶領下,經過艱苦的科研攻關,高質量完成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全部統稿;在全校范圍開展《從定日地震救援看中國速度—“開學第一課”》活動,將本土案例融入教學,讓理論學習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浸潤著“西藏溫度”與家國情懷。


    西藏大學納金校區,民族團結林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師生的“熱門打卡點”

      為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場景的壁壘,西藏大學舉辦形式多樣的“行走的課堂”,積極利用區內外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如學校“王牌學科”之一生態學學子在科研路上,邊走邊結合專業特性深刻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有600余名師生投身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方隊表演與慶祝晚會創編,在親歷重大歷史時刻中體悟“團結穩藏”的深刻內涵。

      扎實的育人實踐結出豐碩果實:學校研究基地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學生滿意度達98.6%,相關教學經驗成為全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示范樣本。“我們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這門課開設好、建設好,將這門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金課’”,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院長白倫占堆說。


    西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異地辦學破冰 繪就教育均衡畫卷

      “從那曲4500米的高原到拉薩的校園,孩子不僅成績上去了,還結識了各族伙伴,性格也愈發陽光開朗。”那曲牧民扎西的樸實話語,道出了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異地辦學模式帶給萬千農牧民家庭的希望之光。這所承載著教育均衡使命的學校,以21載堅守與創新,讓“海拔之差”化作“成長之階”,在雪域大地上繪就了教育均衡的動人畫卷。

      作為西藏異地辦學的開創性探索,學校自2004年建校伊始,便沐浴著浙江“組團式”援藏的春風。203人次援藏教師跨越山海、接力耕耘,301人次參與“青藍結對”,構筑起“藏浙教師攜手育人”的堅實格局。早些年,浙江教師譚華就與藏族教師鄧小國聯袂打造現代化標準化實驗室,讓雪域學子觸摸科技之光;王國華兩度與央嘎姆結對傳經送寶,助力其成長為高三語文骨干教師;周俊悉心指導西藏教師洛桑卓瑪、旺扎多吉,讓他們多次榮獲市級、區級教學賽課一等獎,所帶畢業班位列全區前茅……這種“輸血”與“造血”并舉的幫扶模式,讓學校師資力量實現質的飛躍,為教育質量提升筑牢根基。

      學校特別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全校學生都在學習藏語文,藏語文課程設置每周不少于6節,還將西藏豐富的文化傳承與體育鍛煉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運動教育模式,以西藏七個地市的特色舞蹈為核心,構建了獨特的“一市一章節”結構民族特色課間操;基于浙江援藏教師的作用發揮和學科基礎,學校還開展了關于平面設計、無人機、編程、機器人、攝影、3D建模、2D動畫和視頻制作、人工智能應用等8大領域的科技興趣小組,受到學生們的熱烈追捧。


    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達布阿諧社團:藏北非遺舞蹈的傳承者與活力載體

      孩子住在學校,家長最不擔心的就是飲食問題。在“三包”政策下,學校食堂免費日常供應肉蛋奶、蔬菜、水果,營養配餐不僅讓學生吃得飽,而且吃得有營養。在“陽光課程”體系的浸潤下,校園里的民族團結之花絢爛綻放:望果節上,各族師生手拉手共跳鍋莊,歡聲笑語灑滿校園;課堂之上,藏浙合編教材融貫兩地文化,讓知識傳遞與情感交融同步發生;宿舍之中,那曲學子與拉薩學子互幫互助,結下超越地域的深厚情誼。


    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學生食堂里,各族學生一起吃營養午餐

      教育均衡的碩果凝結在實打實的數據里:學校高考上線率從建校初期的43.05%飆升至100%,美術特長班先后有3名學生斬獲全區高考藝術類綜合成績榜首,舞蹈特長班兩度登上自治區藏歷新年晚會舞臺。這里不僅是破解教育不均衡難題的標桿,更是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家園。

      粵藏同心攜手 書寫援藏育人華章

      “粵林攜手,山海情深;援藏育人,薪火相傳。”走進林芝第一中學,廣東“組團式”援藏的深厚印記俯拾皆是:嶄新的學生宿舍樓暖意融融,科技館內學子專注探索未知,粵藏師生共同繪制的“民族團結主題畫報”色彩鮮亮、寓意深遠。這所以農牧民子女為主體的學校,在廣東援藏力量的精準賦能下,實現了辦學質量的跨越式提升,讓雪域邊陲的教育夢想揚帆遠航。


    林芝市第一中學“高原紅石榴 奮進六十載”主題學生作品展

      秉持“一中所需、廣東所能”的初心,廣東援藏團隊多方協調籌集資金3800余萬元,新建學生宿舍樓、改造舊宿舍暖氣設施、升級科技館與閱覽室,更籌措166余萬元設立獎教助學基金、更新教學設備,讓硬件設施實現“蝶變升級”。硬件提質的同時,“軟件”升級亦蹄疾步穩: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結成“青藍對子”,將廣東先進教學理念與雪域教育實際深度融合。援藏教師黃夢華手把手指導藏族教師桑吉拉姆備課授課,助其成長為校級骨干教師;林芝市第一中學思政教師梁焱萍、廣州外國語學校思政教師胡辰妮、波密中學思政教師措姆同上一節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整個活動環節三位教師共同備課,互學互研,為同學們帶來了極具教育意義的思政課。


    援藏教師黃夢華指導藏族教師桑吉拉姆備課

      文化交融讓民族團結的根脈扎得更深。粵林青少年“手拉手”“藍信封”等活動,架起跨越山海的心靈橋梁;校園文化節上,藏戲的雄渾與嶺南剪紙的精巧同框展演,碰撞出文化交融的絢麗火花;廣東教師跟著藏族學生學跳鍋莊,藏族學子伴著廣東老師學唱粵語版《我和我的祖國》,歌聲里滿是同心共情。多元融合的育人環境結出累累碩果:學校2024屆高考一本上線率攀升至41.21%,1名學子圓夢北大,先后獲評“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成為粵藏同心育人的典范。

      從高等學府的科研育人到異地辦學的均衡普惠,從教育援藏的山海同心到校園內外的文化交融,西藏教育的每一步鏗鏘跨越,皆源于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植根于各民族的攜手同心。這三所學校的生動實踐,不僅書寫了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更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雪域高原深深扎根、茁壯成長、開花結果,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注入源源不斷的教育力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