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王興偉談AI時代教育破局:別讓學生被算法“偷走”思考力
    2025-06-24 18:26:00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近日,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在長春舉行。東北大學作為承辦單位之一,共同籌備高博會相關活動,并參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圍繞“高等教育評價和高質量發展”等主題展開研討。

      高博會期間,東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興偉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他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是重要戰略性部署,教育是基礎,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形成“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經濟”的良性循環。在數字化與人工智能飛速發展背景下,他還提出,大學要注重培養“全人”,辦有溫度的教育。


    東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興偉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國教育在線: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列為專章進行部署。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您如何理解其深刻內涵?東北大學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上有何做法和經驗?

      王興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和舉措,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性部署。

      我個人認為,這一部署高度契合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內在邏輯與相互關系。教育是基礎,其發展必須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全球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具體來說,高水平教育需適應科技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科技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則為教育明確了發展重心與方向,這是其一。

      另一方面,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前沿培養人才本來就是我們的使命。教育培養人才并非盲目進行,而是要確保所培養的人才是適應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這些人才進入各行各業后,又會推動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我一直認為,是“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經濟”。教育若能適應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需求,便能培養優質人才;優質人才進入社會,進而將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因此,一體化部署對于教育培養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推動科技進步至關重要。

      對于東北大學而言,近年來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方面,致力于構建良好的人才培養大環境。我們充分發揮學校科研優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培養力,讓學術力、科研力轉化為培養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盡早參與教師的科技活動、進入實驗室,體驗科技需求,培養研究素養,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了解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增強學習的導向性與目的性。

      與此同時,依據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需求,及時優化調整培養方案、更新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所學與時俱進,與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對接,提升學生走向社會后的適需能力。

      此外,我們對科技的理解不應局限于自然科學,事實上科技還包含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需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不僅是對自然科學提出要求,也是對人文社會科學及人才素質提出新需求。我們培養學生時,既要注重科技能力,也要關注人文精神與社會科學素質的養成,培養全面發展的“全人”。一個素質全面豐富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尤其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普及、社會逐漸進入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人文精神與社會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因為社會發展不僅需要科技主導,更需思考如何在高速發展中保持社會的溫情與溫度,教育亦如此。

      我在學校多次提出,要辦有溫度的教育。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越來越沉浸于虛擬化的環境中,人際交流減少,教育可能就會變得冷冰冰。那么如何讓社會、讓教育有溫度,增強師生及全社會人員之間的交流,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總之,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部署下,我們要按照這一思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需求驅動教育理念、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培養真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能解決科技發展問題的棟梁之才。同時,高度重視學生全面發展,使其兼具科學思維、技術能力、社會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

      中國教育在線:如您所言,當下已進入數字化時代。在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面臨哪些挑戰?東北大學如何應對這些變革?

      王興偉: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深刻影響人類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化轉型已非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核心問題在于如何轉型得更好。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突破,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成為必需品,擁抱人工智能亦非選擇題,關鍵在于如何擁抱得更好、運用得更好。

      尤其是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其對社會經濟的巨大影響已初現端倪,但這還只是開始。我們看到,一些規律性強、重復性高的工作正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如智能駕駛、翻譯、基礎編程、普通醫療等領域。這無疑對未來社會人才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挑戰,也對教育提出了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職業也面臨巨大挑戰。如果學生通過AI助教、AI助學系統就可以完成學習,教師的價值何在?顯然,只有高水平的教師,參與開發智能助教、助學系統的專業人才,可能更具存在價值。其他行業亦然,我常說“沒有破產的行業,只有破產的企業和失業的個人”。行業或許永遠存在,但企業和個人若想生存,必須適應發展需求,企業需提供適需產品,個人則需具備不可替代的技能與能力。

      這要求教育必須進行深刻變革。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要思考教給學生什么、設置哪些課程、培養何種能力與思維。現在,初級甚至中級程序員的能力都有可能被代碼生成工具替代,我們就要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如設計與分析能力,而非簡單的軟件開發。教學中精選一門經典編程語言,重點傳授程序設計原理,培養學生分析軟件開發需求與設計軟件的能力。

      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與AI轉型,我們計算機專業不僅需要自身適應轉變,還要思考如何為其他專業賦能。學校其他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能力的培養,也是計算機學院在承擔。我們也在深刻思考,到底要給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插上一個什么樣的AI翅膀。

      人工智能是雙刃劍,若學生沉溺于用其生成答案,思維與實踐能力將大大弱化,可能導致個人素質下降甚至整個社會的異化倒退。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與應用,利用其創造性解決問題,而非包辦代替。同時,加強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因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能存在瑕疵,如果缺乏深厚的知識積累與思辨能力,恐怕難以辨別。教育作為關鍵任務,教師與學生都必須具備這種能力,避免“以訛傳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工智能時代并不排斥知識積累,相反更需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批判性思維,以善用人工智能,推動發展。

      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一定要思考怎么樣讓學生們了解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在此基礎之上,把自己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更上一層樓。東北大學也一直在探索,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也沒有所謂的最佳答案,但相信以學生全面發展與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不斷努力修正,定能找到一條合適的路徑。


    東北大學

      (本文系東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興偉在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上的訪談實錄)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7-03 14:31:00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6-12 09:23:00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6-06 09:11:00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5-13 13:28:00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