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20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山東大學 共繪新醫科人才發展新藍圖
    2025-09-29 17:09
    學術橋
    作者:

      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改革精神落地,為實現新醫科人才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9月28日,人才發展專委會第四屆新醫科人才評價與發展論壇在山東大學舉行。本屆論壇匯聚了200余位來自全國醫學教育、醫療衛生領域的知名專家、高校領導及一線管理者,共商醫學人才分類評價大計,共繪新醫科人才發展新藍圖。

    主論壇

      主持人

      主論壇由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院長易凡,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馬春紅,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副院長李巖主持。

      領導致辭

      論壇開始,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吳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委會理事長李志民,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浩,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延安,山東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二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劉炳宏分別發表致辭。

      吳臻表示,一直以來,山東大學緊密圍繞健康山東、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充分激發醫學人才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動力,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面對新科技革命,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期待以本次論壇為契機,廣納智慧,共同為新醫科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李志民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中,高等教育是重要抓手,是推動新醫科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要盡快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傾向,強化分類評價,注重系統培訓,為構建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貢獻智慧,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王浩表示,山東省緊扣教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動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依托一流學科建設與平臺布局,強化教學改革與人才集聚,醫學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山東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國家隊”,在醫學教育改革與創新中發揮了引領作用。本次論壇聚焦人才評價與發展,是推動醫學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的重要舉措。山東省教育廳將繼續支持高校深化改革、優化環境,為健康山東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張延安表示,新醫科建設需面向國家戰略與人民健康需求,突破傳統學科局限,以“醫學+人文”與學科交叉融合為核心,推動醫學與人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多學科深度交叉,同時需改革人才評價機制,突出臨床能力導向。目前,山東省已深化職稱改革、搭建高層次人才服務平臺,并著力強化基層人才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同時充分發揮山東作為人口大省的資源優勢,扎實推進以引才、育才、助才為重點的醫學教育人才體制改革。

      劉炳宏介紹了山東省人才工作的主要舉措與成效。他表示,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實施人才工作為牽引,持續壯大戰略人才力量;深化產教融合,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推進;并以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在評價激勵、科研管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創新政策,全力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山東也始終將醫科高校作為重點支持對象,期待未來與各方深化合作,共促新醫科人才發展與科技創新。

      主旨報告

      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原主任張學高指出,當前,我國衛生健康人才隊伍不斷擴大,亟需更加完備的人才評價體系,發揮基礎性準入門檻作用,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發揮規范性作用,推動人才公平流動和標準化培養;發揮導向性作用,引導從業人員持續學習更新知識體系;發揮戰略性作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引導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四川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主任葉玲分享了四川大學醫學人才育引實踐與探索。她提到,四川大學依托綜合性大學優勢,實施“醫學+”驅動學科發展總戰略,深入推進醫工融合發展,形成“全鏈覆蓋”的“醫學+”重大創新平臺集群優勢。同時,學校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實施特色人才育引方案、打造人才分類發展體系,著力構筑醫學人才發展新高地。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院長,浙江大學醫學院原副院長柯越海分享了浙江大學在“新醫科”建設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浙江大學強力推進醫學與理、工、農、文、信等多學科的深度交叉和會聚,面向醫學前沿和民生需求,產出了一批原創性成果,并制定多項臨床規范,構建了“醫學+”本科專業、本博連讀等多元模式,實施產教融合的“科研-實踐”雙輪驅動育人模式,培養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推動醫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院長易凡分享了齊魯醫學院人事人才改革探索與實踐經驗。他介紹,齊魯醫學院不斷探索優化管理體制,實現學校統籌、齊魯整合、學院蓄力、協力辦醫;推進臨床隊伍建設,構建“學校+醫院”學科、人才、育人共同體;推動人才遴選、評價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共享評價、分類評價、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校、醫院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醫學+X”的多學科交叉研發體系。

    分論壇一

      主持人

      分論壇一由山東大學齊魯第二醫院院長馮世慶主持。

      主旨報告


      北京大學醫學部人事處副處長劉燕介紹,北京大學醫學部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系統性推進人事人才制度改革。通過建立以預聘-長聘制度為核心的教師聘用體系,實施教研、教學、研究技術分系列管理,構建了多層次人才發展通道。改革突出分類評價導向,破除“四唯”傾向,強化臨床實踐與前沿創新并重,依托“醫學+X”交叉平臺推動學科融合創新。形成“引育服”全鏈條保障體系,為構建高素質醫學師資隊伍、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制度性支撐。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副院長曹科系統闡述了新湘雅醫學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他指出,醫院深入傳承“求真求確、必邃必專”的百年湘雅精神,構建了以“三學一思一推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框架,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優化人才評價體系、深化醫教研協同,全面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醫院創新實施多個專項政策,建立分層分類發展通道,著力培育兼具臨床卓越能力與創新素養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為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浙江大學醫學院人事人才辦公室主任李愔愔分享了浙江大學附屬醫院人才分類評價的創新實踐。學校圍繞“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核心問題,構建了以臨床能力、教學貢獻和科研創新并重的多元評價體系。通過設立“一招鮮”特別通道,突出臨床實踐能力考核和代表性成果評價,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傾向。改革實施以來,有效激發了醫務人員在疑難病癥診療、技術創新和醫學教育等方面的潛能,為研究型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制度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賈增科指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醫工交叉MIBT發展模式,實現領軍人才領銜掛帥、青年人才挑梁擔綱的格局。學校持續優化人才引育體系,圍繞“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創新機制,做到精準引才、精心育才、科學評價,構建高素質師資隊伍雁陣格局,打造高端集聚、分類卓越的教師隊伍,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北航力量。

    分論壇二

      主持人


      分論壇二由人才發展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學術橋總編輯吳報華主持。

      主旨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人事處處長陸勇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醫學人才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戰略與實踐。長期發展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堅持“引育并舉”,強化學科建設,并依托國家級平臺與專科學院模式促進臨床轉化。在人才培育上,構建了涵蓋創新團隊建設、分類評價與破格晉升等在內的“組合拳”體系,系統性地培養了從青年科技人才到戰略科學家的完整梯隊。未來,學校會繼續創新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舉措、創新人才培育舉措,持續推進醫學交叉人才建設,構建高水平學科發展新模式。

      南京醫科大學人事處處長、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王美林分享了南京醫科大學在擴大師資規模、優化人才梯隊、深化內涵建設及改革體制機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學校建成了一支在師資規模、人才梯隊結構、教師專業素質等方面基本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以此為基礎,提出以“黨管人才”為根本原則,通過“精準引才、科學育才、高效用才”等六大重點工作,并實施“醫工交叉人才雁陣計劃”、“臨床人才引育攻堅計劃”等五大專項行動,構建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引育并重,以支撐“雙一流”建設和新醫科高質量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人事處處長雷麗萍分享了首都醫科大學在醫學人才引育方面的創新機制與實踐成效。學校通過“建平臺、強隊伍、出成果、建機制”四位一體協同推進,創建“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匯聚頂尖人才;以雙聘機制聯動校院,引進戰略科學家并自主培育青年領軍人才與卓越醫師科學家,產出了一批原創與轉化成果;并通過構建“立體化全周期”師資培育體系與多部門聯動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國際一流的醫科大學和醫學人才高地。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人事與人才辦公室副主任羅赟星表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實施以“大人才”戰略為引領的系統性工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長期以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通過構建聚焦頂尖、領軍與青年人才的精準引進體系、提供長周期支持與全方位服務保障,同時,建立“卓著、卓越、卓識、卓學”全周期、分層分類的培養體系,涵蓋了醫學名師、臨床科學家、博士后等多類人才。學院正推進長聘體系與多維動態評價改革,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才與高校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分論壇三

      主持人


      分論壇三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院長徐峰主持。

      領導致辭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院長陳玉國,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原主任張學高,山東省醫院協會會長趙升田分別發表致辭。

      陳玉國指出,“新醫科”背景下,醫療衛生機構肩負著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齊魯醫院在醫學人才評價與發展方面進行持續探索。未來,齊魯醫院將持續加強與兄弟單位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新醫科人才評價發展的創新路徑,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

      張學高指出,新醫科建設必須緊密對接健康中國戰略,以國家人才發展頂層設計為根本遵循。當前,新醫科建設的核心任務是深化醫學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要通過科學分類評價這根“指揮棒”,有效激發各類醫學人才的創新活力,并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為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趙升田在致辭中指出,當前醫學人才隊伍建設仍面臨結構性“瓶頸”與能力“短板”等現實挑戰,亟需通過深度學術交流凝聚共識、破解難題。我們要聚焦臨床實踐與醫院管理中的“真問題”,建立常態化互動機制,推動學術成果轉化為解決實際工作的“金鑰匙”。

      主旨報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人事科科長潘飛系統介紹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實踐。醫院首創專業技術職務評聘雙軌制、Attending負責制和崗位等級工資雙軌制,構建了精準化崗位職責體系;通過設立"一招鮮"特別晉升通道,創新臨床實踐能力評價模式,并開發"智慧人事"一體化平臺。醫院還建立分層分類引育體系,實施"伯樂獎"等激勵機制,為公立醫院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創新范式。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劉園園指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秉持"加速度、跨越式、內涵型、高質量"的發展基調。在組織領導方面,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在體系布局方面,構建了覆蓋"選、育、用、留、評"全鏈條的制度體系,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計劃,創新人才引進機制,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生態。通過這些系統性舉措,湘雅醫院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蔣莉華系統闡述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圍繞“全生命周期”理念構建人才隊伍體系所作的實踐。她提到,醫院依據人才成長階段實施精準支持:在“初培期”,通過“啟明星”基金、學術導師制和高質量博士后計劃為青年人才奠基;在“成熟期”與“登峰期”,通過骨干培養、資源傾斜及“終身教授”等制度,孵化“國字號”與領軍人才。整個人才體系輔以“分層分類、能上能下”的考核評價華西模式,破除“四唯”,系統性地“筑高原、建高峰”,支撐國家醫學中心與世界一流醫院建設。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人事處處長張東介紹,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貫徹國家“破四唯、立新標”精神,構建了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立體化評價體系,具體做法包括:建立“臨床型、臨床科研型、科研型”的“三型”分類評價標準;推行多維成果評價,打破學位、年限限制并強化公益導向;實施科室、院外、院校三級評議機制。改革成效顯著,有效拓寬人才晉升渠道,激發隊伍活力,為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深化了業界對新醫科人才評價改革的認識,凝聚了共識,明確了方向。它不僅為探索符合醫學規律的人才評價新機制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臺,更匯聚了來自全國的智慧與實踐經驗,為我國新醫科人才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源泉活水”,必將對未來的醫學教育改革與健康中國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