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2025年教育強區(縣、市)落實教育強國規劃綱要政策與規劃研討會在山東威海召開
    2025-09-14 10:48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9月12日-13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環翠區教育與體育局共同舉辦2025年教育強區(縣、市)落實教育強國規劃綱要政策與規劃研討會,來自全國17個省近百個區(縣、市)的行政、科研、基層一線專家學者及代表300多人參加了現場會議。會議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教育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康寧和山東省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院長董紹才主持。

      本次研討會圍繞教育強國關于基礎教育建設目標,錨定中央決策部署和教育政策前沿,聚焦“十四五”與“十五五”規劃銜接實施、政策創新和實踐探索,研討基礎教育重大戰略議題與發展趨勢,交流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思路及政策舉措。會議由政策研討閉門會、大會主旨報告、主題報告及分論壇環節組成,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柯春暉,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浩,山東省威海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光出席會議。

      柯春暉副會長在致辭中指出,教育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是教育強國的底色和根基。此次研討會是凝聚基層智慧、推動國家戰略落地生根的關鍵一環,是破解發展難題、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強國建設,既要從國家戰略層面把握方向,又要在縣區市一級落實落細;縣區市作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最后一公里",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強國建設的根基是否牢固,同時,它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最終執行者和實踐創新的源頭活水,又是檢驗政策成效、優化政策路徑最寶貴的資源。此次會議,正是要搭建這樣一個高端交流平臺,讓大家從戰略高度審視我們所肩負的使命,共同探討如何將國家"教育強國"的頂層設計與地方"優質均衡"的實踐探索無縫對接、同頻共振,確保國家意志能夠精準、高效地轉化為各地的施工圖和時間表。希望本次會議能為扎實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高質量基礎教育工作,為科學編制地方教育“十五五”規劃貢獻戰略思考和實踐智慧。

      王浩副廳長在致辭中從全省教育發展全局出發,闡述了山東省落實教育強國規劃綱要的總體思路與重點舉措。他指出,縣域教育是全省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石,山東正通過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舉措,不斷夯實教育強省建設根基。全省共有50個縣(市、區)獲批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數量居全國第3位;有40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評估認定,數量居全國第2位。下一步,山東將繼續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持續深化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山東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

      劉光部長首先介紹了威海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威海市作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個全域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認定的地級市,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域一片紅”。2024年,威海市被教育部確立為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2025年,威海市又被教育部確立為“市縣結合”管理體制改革試點。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強化市級統籌作用,通過持續深化“市縣結合”管理機制改革,不斷探索、先行先試,重點構建全域協同發展的教育新生態,探索建立教師輪崗新機制,發揮“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新優勢,加快推進教育強市建設,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更多“威海力量”。

      在主旨報告環節,教育部督導局二級巡視員唐保國做《以基礎教育督導評估之“責”擔教育強國建設之“任”》專題主旨報告,他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推動學前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高中階段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必須繼續充分發揮督導評估的引導、督促和推動作用,以高質量督導評估監測工作引領和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的454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有25個省份的246個縣(市、區)被國家認定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結合實踐成效與下一步方向,他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要切實發揮教育督導“指揮棒”作用,引領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二是以學前“雙普”督導評估為支點,撬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三是以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為抓手,推動基礎教育邁上新臺階;四是以高中學生素質素養監測為切入點,夯實教育強國后備力量;五是緊扣綱要落實,推動基礎教育督導評估再上新臺階。他表示,教育督導工作將始終堅守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機制,聚焦三大核心任務,在三大領域持續發力,以高質量督導評估監測工作引領和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劉紹輝圍繞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夯實教育強省建設基點為主題做主旨報告,他介紹了山東省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方面的實踐探索,深入剖析了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對教育強國、教育強省的意義。“十四五”期間,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三項行動,一是布局優化行動,重點是加強人口流入密集地區及城鎮資源供給,平穩渡過小學兩個最高峰。二是實施強鎮筑基行動,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建設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重點是提升鄉鎮駐地中小學、幼兒園,發揮其戰略支點作用,“十四五”期間城區向鄉村回流生源1.4萬名。三是實施強校擴優行動,四部門聯合印發文件,推動教育結對協作。重點是以強帶弱;以城帶鄉。建立城鄉間、校際間集團化辦學或教育聯盟,薄弱學校覆蓋率達到90%以上,城鄉、校際間均衡發展水平有效提升。劉紹輝指出,山東正以深化綜合改革為抓手,破解基礎教育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問題,不斷提升基礎教育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為教育強省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十五五”期間,山東省將以深化綜合改革為主線,構建市縣結合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打破縣域壁壘,推動基礎教育發展規劃、教師流動、教育用地、財政投入、資源調配等方面在市域內有效統籌,認真對標對表教育強國、教育強省要求,將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夯實基礎教育戰略基點作用。

      本次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參與了深度交流研討。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朱益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鮑傳友分別針對當前關于教育“十五五”規劃研制、縣域教育治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相關熱點議題分享了研究觀點。王烽所長圍繞教育“十五五”規劃研制與基礎教育制度創新的議題,從國家戰略層面出發,分析了“十五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強調要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基礎教育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他認為,多樣化教育質量觀就是承認孩子的天賦差異、尊重孩子多方面發展的可能。只有建立起多樣化教育質量觀,才能建立深化教育改革的底線共識,才能緩解教育內卷和考試焦慮、實現義務優質均衡發展,才能為培養多樣化人才、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奠定基礎,實現基礎教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鮑傳友教授聚焦縣域教育面臨的挑戰與系統治理深入分析了當前縣域教育在人口變化、資源配置、質量提升等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提出要通過系統治理的思路,統籌推進縣域教育改革與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縣域教育治理體系,提升縣域教育發展的整體效能。鮑傳友認為我國約有2900個縣,它們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從國家建設發展以及政策研究、執行的角度而言,縣處于末梢位置,決定著教育質量的保障情況。鮑傳友提出,探索系統治理縣域教育需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特別是要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縣域。要將教育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合理規劃教育布局,避免盲目建設新學校導致資源浪費。同時要建立多方協同的教育治理機制,包括政府、學校、企業、家庭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改變過度依賴檢查和問責的治理方式,通過立法規范教育行為,政策引導教育發展方向以及經濟手段激勵教育創新。推動教育管理重心上移。建立市縣結合的教育管理體制統籌調配資源,解決縣域教育管理資源不足的問題。朱益明教授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縣域“十五五”教育規劃》為題指出,區域發展不能成為國家發展的“縮小版”,要把縣域作為國家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看到縣域教育的“局部”功能作用,認同它對國家教育發展的不可或缺,尤其是縣域教育在基礎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其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也是縣域基礎教育的任務之一,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主義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與生態”要求,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出發,辨析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內涵,強化教育使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促進人人成才的教育觀,走出以選拔、篩選、淘汰等為指向的精英教育思維。同時結合縣域教育實際,朱益明提出了在“十五五”規劃中科學融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構建縣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具體路徑,為縣域教育規劃編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辦強辦優基礎教育,要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實施普及攻堅計劃和縣中發展提升計劃,推進縣域高中振興計劃。對此,浙江省教育廳財政處處長潘偉川和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志磊,分別以《浙江財政創新實施義務教育領域“錢隨人走”轉移支付改革有力促進教育公平》《探討深化高中教育綜合改革》為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精彩分享。潘偉川處長詳細介紹了浙江省“錢隨人走”轉移支付改革的具體內容、實施步驟與成效。他指出這一改革是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的具體行動,探索建立人地錢掛鉤、以人定錢、錢隨人走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逐步實現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潘偉川介紹了該政策重點做到“三聚焦”“三精準”,即聚焦外來生源保障問題、精準識別生源結構,聚焦隨遷子女就學問題、精準設計獎補機制,聚焦鄉村教育提升問題、精準實行分類支持。改革成效非常顯著:一是全省將學生學籍數作為省級財政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分配的核心因素,并創新增加激勵手段,有力縮小地區差距,助力“浙里優學”;二是引導山區海島縣優化調整義務教育資源布局,顯著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三是改革有效調動了市縣的積極性,形成了上下聯動的合力,共同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浙江率先在全國實施精準化的“錢隨人走”教育經費轉移支付改革,引起參會嘉賓的廣泛熱議,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田志磊圍繞教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深入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探索設立一批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的普通高中,辦好綜合高中;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與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以及以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要求,通過大量全國性調研與嚴謹的實證考察,深入分析了當前高中教育綜合改革的形勢與任務,圍繞高考綜合改革、普職分流變遷、課程模式、觀念創新、國外比較、育人途徑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深化高中教育綜合改革的具體建議,為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路。

      專家們的報告聚焦傳遞了這樣的共識:第一,教育規劃研制必須遵循三個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政策導向;必須以教育優質均衡為基石,以教育資源高質量配置為手段,以教育新質內涵提升為抓手。第二,要在區域教育政策制定和落實這兩頭下工夫,要在教育強區(縣、市)發展方案執行中努力發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大膽解決問題。第三,在教育發展動態中調整、完善教育政策與規劃,使之能夠落地生根,為下一個五年教育規劃制定奠定良好基礎,實現教育事業良性循環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專家們的報告引發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

      在大會分論壇主題交流環節,來自全國多個省市區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圍繞“十四五”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與“十五五”規劃研制分享了探索共識與實踐經驗。

      分論壇一以“人口變化背景下基礎教育資源調配”為核心議題,由山東省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陳梅副院長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宏觀戰略室主任李璐副研究員共同召集,匯聚了來自山東、廣東、北京、新疆等地的教育決策者、研究者與一線實踐者,共同探討“教育強區”建設中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基礎議題。山東省威海市教育局宋玉杰副局長的報告展示了“市縣結合”的區域治理宏觀框架,為破解資源配置中的條塊分割難題提供了頂層設計。廣東省深圳市教科院石書奇研究員的分享則將視線引向“為何配置”,強調以“五育并舉”為價值羅盤,確保改革始終服務于育人根本。北京市昌平區教委孟春雨科長介紹的數據驅動“昌平模式”,為如何實現科學、動態、精準配置提供了技術利器。而新疆克拉瑪依市肖軍副局長、山東省濱州市朱琳副主任、山東省臨沭縣教育科學研究與發展中心教育科學研究室主任的報告,則分別從西部資源型城市、東部地區的機制創新、縣域中等教育結構優化等多元視角,展現了因地制宜的鮮活實踐與探索。與會者一致認為,深刻認識人口“少子化”、“老齡化”及流動性加劇對基礎教育供需格局的顛覆性影響,是謀劃“十五五”教育發展的邏輯起點。應對這一挑戰的艱巨性、復雜性與緊迫性,要求我們必須更新理念,從過去基于增量擴張的“保基本、擴規模”,轉向存量優化下的“調結構、提質量”,追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均衡。其次,有效的資源配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推動治理模式、體制機制與配置方式的協同變革。這既需要“市縣結合”式的頂層統籌與數據驅動的科學決策,也需要深化“縣管校聘”等機制創新以激活師資存量,更要以“五育并舉”和學生全面發展為價值引領,確保資源真正服務于提升人才培養效能。第三,面向未來,資源配置改革必須擁抱智能時代,將數字資源、智能平臺視為核心要素,彌合數字鴻溝,探索“錢隨人走、資源隨學而動”的個性化支持模式。通過鼓勵區域差異化探索,善用新技術實現“換道超車”,才能真正構建起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敏捷、韌性、高效的基礎教育資源保障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分論壇二聚焦“構建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高質量健康生態建構”,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人的發展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晨、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黨總支副書記王靜共同召集,匯聚了來自北京、吉林、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廣西等多地的教育研究者與教育實踐者,圍繞縣(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礎教育健康生態構建進行了深入討論,系統闡述了縣域基礎教育教學、治理、智能化發展現狀。

      論壇發言人生動、深刻、全面介紹了縣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及教育生態建設情況。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丁茜介紹了環翠區城鄉一體化內涵發展的基礎教育發展經驗,吉林省長春市凈月高新區教育局副局長徐長義介紹了通過教育投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逆轉生源流失的經驗,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教育局局長郝連興圍繞優化鄉鎮教育布局提高鄉村教育質量展開討論,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教育評估中心主任余曉明分享了蕭山區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創新做法。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宋梅、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顧瑾、勛燃體育副總經理戴苗、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教育和體育局數字教育研究中心宋大海老師、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徐莊鎮學區主任孔祥魁、山東省威海市望海園中學校長于蓮花、威海市武夷路小學田苗苗校長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評價、五育并舉、學生素養提升、教師教研、學習效能提升、家校舍協同育人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本次分論壇在數字科技賦能基層教育資源配置、人工智能賦能校園治理、人工智能技術普惠應用、優質教育資源向鄉鎮學校傾斜、優化農村教育布局等方面形成了重要共識。與會嘉賓共同倡導,在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要擁抱新科技,面向人人精準提供高質量教育服務,促進未來人才高質量發展。

      分論壇三以“加快構建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體系,提升人才培養效能”為題,在上海師范大學陳婧副教授與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李智超所長共同召集下,匯聚了來自陜西、浙江、山東、山西等多地的教育研究者與管理實踐者,圍繞縣中振興、集團化辦學、教研轉型等中等教育發展的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呈現出一幅系統謀劃與多元探索并進的生動圖景。

      多位發言人的闡述,揭示了當前中等教育改革的系統性特征。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邵國郗院長從省域層面剖析了縣域高中發展的現狀與挑戰,強調了系統推進的重要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王永麗副研究員則從全球視角出發,分析了基礎教育的宏觀趨勢與戰略動力,為構建面向未來的中等教育體系提供了國際視野。不少專家的分享突出了實踐路徑的多樣性。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宋小華院長分享了杭州通過“名校集團化”推動“教育共富”的二十年探索,為區域教育資源優化提供了成功范式。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韓宏偉局長介紹了墾利區為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所進行的具體實踐與深入探索。山西省沁源縣沁源縣教育局鄭建軍總督學探討了縣域高中如何擺脫發展困境、實現振興與崛起的突圍路徑與模式。山東省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李敏老師介紹了青島通過“項目管理、模式創新、教學賦能”推動基礎教育教研轉型升級的實踐,展現了教研系統在支撐中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本論壇形成了清晰共識: 構建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相結合。它既需要應對好高考改革帶來的挑戰,更需著眼于長遠,致力于促進教育公平、振興縣域教育、創新教研模式、吸納全球經驗。未來,必須繼續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通過多方協同、綜合施策,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養效能,為教育強國建設夯實堅實的中等教育基礎。

      分論壇四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對基礎教育變革的機遇與挑戰”,深入探討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與方向。分論壇由國際信息研究學會AI專委會秘書長湯述與人教社副編審慈黎利共同召集,匯聚京、魯、川、浙、蒙、蘇、吉、陜、粵等地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技術專家與一線教師,共議AI與教育深度融合路徑。論壇伊始,舉行了AI教育共同體項目啟動儀式,旨在搭建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融合發展的交流合作平臺,匯聚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學校、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場景、實踐路徑與發展模式。

      分論壇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以國家戰略為引領,推動教學從統一范式轉向個性化支持,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資源適配與能力發展機制;二是以教育數字化為新賽道,系統推進課堂、教師發展與教育治理智能化;三是借AI彌合城鄉差距,優化資源配置,構建“產業—數據—資源”協同生態,推動教育公平從機會均等邁向質量均衡。《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明確將人工智能作為推動教育變革的核心力量。對此,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張華和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院院士韓力群分別從AI賦能項目學習和教師AI素養提升兩個方面介紹了在AI時代推動學生項目學習和教師AI素養提升的途徑與方法,為AI時代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田志磊副研究員、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研培中心主任姚云芳、山東省威海市高區教育體育發展中心信息化負責人王書偉、山東省威海世昌中學科技推介及應用中心主任崔文浩、北京市日壇中學信息與融媒體中心負責人李百靈等與會代表,分別從國際經驗、地域探索和學校實踐三個層面,由宏觀到微觀,分享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定、師資培養、課堂教學等方面的做法與經驗。2025年成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關鍵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分別構建了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并規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使用。對此,電子科技大學客座教授金明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編輯慈黎利進行了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AI課程創建等相關內容的分享,肯定了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開設對促進教育均衡的重要意義。北京智譜清言科技有限公司行業與教育業務負責人劉知行和北京大學AI實驗室特聘講師王晶則從人工智能對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變革的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對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等方面的影響,提出了應對人工智能大模型帶來的教育變革的策略與建議,為教育領域應對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提供了思路。

      與會代表在會議期間參觀考察了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威海市望海園中學、威海高區山大實驗學校、高區第一小學、威海市實驗高級中學、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7-05 15:41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