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AI狂飆!外語專業:消失還是重生?
    2025-06-30 09:29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時值志愿填報季,專業選擇是志愿填報的關鍵。在AI浪潮的沖擊下,很多傳統專業都面臨著轉型調整、迭代升級,甚至有“消失”的可能。

      其中,外語專業被大家頻頻提到和討論。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全球約30%的外語相關工作將被AI部分或完全替代,顯然,這將對外語專業的報考和就業產生深遠影響。

      AI時代,外語專業還能報嗎?還值不值得學?如何學?

      哪些人適合報考外語專業?未來,外語專業的就業情況到底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為大家解讀和分析,希望對有志報考外語專業和從事外語相關工作的同學有所幫助。

    危機:從“頂流”到“勸退”

      曾幾何時,外語專業是高考志愿表中的“寵兒”。伴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1999-2010年間,開設外語專業的高校從200所暴增至600所,增長率超過200%。2010年,全國英語專業在校生達到85萬人,外語專業畢業生成為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橋梁。2000-2010年可被視為外語專業就業的“黃金期”,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2005年英語專業畢業生平均起薪比全國本科生平均水平高出15%,外語人才供不應求。

      但AI來了!翻譯市場遭受劇烈沖擊,AI 翻譯準確率超 95%,成本僅為人工 1/100,通用翻譯領域40%市場已被占領。未來不需要“人肉翻譯機”,而是需要會用 AI 的“翻譯管理者”。

      加上貿易戰和逆全球化的影響,外語專業的就業數據全面下滑:據麥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外語專業的就業優勢已經不復存在:2023年外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僅為76.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專業對口率僅52%,近一半畢業生轉行;專業滿意度從2010年的78%降至67%,薪資增長也明顯放緩。

      傳統就業領域急劇萎縮。外貿/國際商務領域就業占比從2010年的28%降至2023年的18%;翻譯/本地化服務領域從15%降至8%,幾乎腰斬;教育培訓領域從25%降至22%,K12英語培訓更是斷崖式下跌;旅游/酒店行業從12%降至7%。

      面對時代變化,高校紛紛開始行動。2020年后,外語專業開始進入結構調整期。根據《中國教育藍皮書(2023)》和教育部公開數據分析,2020-2024年間,全國約有120所高校對外語專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占開設外語專業高校總數的20%左右。

      近幾年,包括“雙一流”高校在內的不少高校的外語本科專業紛紛“叫停”:南京大學停招德語、法語本科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停招英語專業,河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都曾宣布停招部分外語類專業本科生。

      北京語言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更是宣布停招部分外語類專業的碩士,讓停招的趨勢蔓延至研究生培養階段。

      停招之外,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頂尖高校也都對外語專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北大從2022年開始調整外國語學院結構,減少專業招生計劃,加強與區域研究、國際關系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復旦大學則縮減了外語專業招生規模,將部分教學資源轉向“外語+”復合型專業培養。山東大學則官宣減少外語專業招生計劃30%。

      總體來看,本輪調整趨勢顯示:“雙一流”高校調整力度更大,占比超40%;調整方式多樣化,如減少招生、停招小語種、轉型“外語+”復合專業;范圍從邊緣語種擴展到英語、日語等主流語種。

    轉機:AI 砸了飯碗,還是開了新門?

      挑戰背后是機遇。 AI技術為外語教育提供了新工具,全球化與國家戰略也為外語人才創造了新空間。隨著技術變革、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與傳統領域萎縮形成對比的是,互聯網/IT、文化/傳媒等領域成為外語人才的新高地:

      互聯網/IT行業,2010年僅有5%的外語專業畢業生進入該領域;到2023年,這一比例上升至15%,增長了10個百分點。文化/傳媒行業,也成為吸納外語人才的重要領域。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加強,該領域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就業占比從2010年的8%上升到2023年的12%。其他行業,占比從2010年的7%上升到2023年的18%,增長了11個百分點。這些新變化表明: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正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專業邊界逐漸模糊。

      具體來說,以下4類新興復合型人才將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熱點,且 AI 難以替代:

    畫像:什么樣的人適合學外語?

      面對目前的形勢,外語專業還能報嗎?

      答案是:能。但需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職業規劃。理想的外語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特質:

      1. 對語言有真愛,而非僅靠高考分數支撐

      語言學習是長跑,靠天賦更靠熱情。若只因外語成績好就選外語專業,很容易中途“熄火”。

      2. 天生的“文化連接器”

      能敏銳感知文化差異,對國際事務充滿好奇。畢竟語言不僅是工具,更是理解不同文明的橋梁。

      3. 愿意跨界的“斜杠青年”

      如今,單一語言能力顯然是不夠用的,有其它領域興趣,愿意成為“語言+X”復合型人才,除了語言之外,愿意深入學習商務、法律、計算機等第二專業,才能在就業市場殺出重圍。

      4. 能跟AI組隊的“數字居民”

      不抗拒技術變革,甚至能主動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比如用AI做翻譯初稿,自己專注審校優化,甚至能夠設計、編寫、優化語言類AI工具等。

      5. 有清晰的職業藍圖

      有比較清晰的職業發展方向,知道如何將語言能力轉化為職業優勢,而非盲目選擇學一門語言。

    報考:外語專業志愿填報策略

      首先,專業方向選擇需要考慮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建議選擇“外語+X”、“外語+AI”的交叉融合方向。如外語+國際關系、外語+國際商務、外語+計算機、外語+數字媒體等復合型專業。

      除英語外,歐洲語種(法語、德語等)的傳統就業領域如外貿、翻譯等正在萎縮,但在特定領域如奢侈品行業、 高端制造業等仍有穩定需求。 選擇這類語種專業需要結合區域特色和個人規劃。

      亞洲語種(日語、韓語等)的就業前景相對穩定,特別是在文化創意、游戲動漫、跨境電商等領域有持續需求。但需警惕人才供給過剩風險。

      新興小語種(如阿拉伯語、印尼語等)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在特定領域有明確需求。選擇這類語種專業需要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避免盲目跟風。

      其次,院校梯度選擇應考慮學校定位和個人發展需求。

      頭部院校(如北外、上外等專業外語院校或“雙一流”高校):師資和資源強,“外語 +”復合專業有優勢,畢業生就業前景相對樂觀。據《202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雙一流”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為85.3%,高于全國外語專業平均水平(76.8%)約8.5個百分點。

      普通本科院校:慎選純外語專業,優先“外語 + 區域經濟”、“外語 + 跨境電商”等特色方向。這類院校的外語專業面臨較大挑戰,建議優先考慮“外語+”復合型特色專業,如翻譯與人工智能、數字媒體翻譯等。

      高職高專:選“應用型外語”,如商務英語、外語導游等,直接對接崗位需求。這類院校通常注重職業技能培養,與特定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就業方向更加明確。

    發展:能力結構與職業規劃

      面對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外語專業學生需要主動調整學習策略及能力結構,明確職業規劃,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需求。

      構建“語言 + 專業 + 數字”復合能力結構

      面對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外語專業學生需要構建“語言能力+專業技能+數字素養”的三位一體復合型能力結構。語言能力仍是基礎,但需要從機械語言技能轉向元語言能力和跨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能是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可以是商務、法律、技術、傳媒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數字素養則是AI時代的必備能力,包括數據分析、AI工具應用和數字內容創作等能力。

      具體到語言能力,要從傳統的語言技能向元語言能力轉變。AI時代,基礎語言技能的價值正在下降,而元語言能力(如語言分析能力、跨語言思維能力、語言創造力等)的價值正在上升。外語專業學生應該注重培養這些高階語言能力,同時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核心能力。哈佛大學教授Steven Pinker在《語言本能》一書中指出,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不是掌握語言本身,而是通過語言培養思維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大職業方向,提前鎖定潛力賽道

      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上則需要有戰略眼光。面對AI的沖擊,外語專業學生應避開高度自動化領域,如通用翻譯、基礎語言培訓等;聚焦人機協作領域,如專業翻譯、內容創作、跨文化咨詢等;積極探索新興領域,如AI語言服務、國際數字營銷、全球內容運營等。同時,應關注“一帶一路”、文化出海、數字貿易等國家戰略帶來的就業機會,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可以考慮的三大職業方向:

      職業方向一:“外語+AI”

      這大概是外語專業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未來的翻譯人才應該是“人機協作”的專家,既懂語言,又懂技術。具體包括:

      語言技術專家:掌握AI翻譯工具的使用和優化,負責AI翻譯質量控制,成為AI的指揮者而非競爭者。

      本地化項目經理:管理復雜的多語言項目,協調AI工具和人工譯者,確保翻譯質量和項目進度。

      語言數據工程師:負責語言數據的收集、清洗和標注,為AI模型訓練提供高質量數據。

      職業方向二:“外語+商務”

      專注高端國際商務交流和跨文化管理,發展AI難以替代的深層溝通能力:

      跨文化數字營銷專家:結合語言能力和數字營銷技能,為企業國際化提供專業服務。這是一個新興且需求旺盛的領域。

      國際內容策劃師:專注高端內容創作和文化傳播,為跨國企業提供文化適應性咨詢。

      國際商務顧問:利用深度的文化理解能力,為企業海外投資和國際合作提供戰略咨詢。

      職業方向三:跨文化交流

      發展AI無法替代的文化理解和深層溝通能力:

      文化傳播專家: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從事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工作。

      外交和國際組織工作者:在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中從事外交和國際合作工作。

      最后說幾句:外語不是“萬能鑰匙”,但“外語 +”可以是。AI 確實搶走了“工具型譯員”的飯碗,但也創造了“語言戰略家”的舞臺。未來的外語人才,不是會說幾句外語的“傳聲筒”,而是能駕馭技術、鏈接文化、參與全球競爭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選專業就像下棋,看得遠才能走得穩。如果你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語言學習有熱情,又愿意用“語言+”武裝自己,外語專業依然值得奔赴。

      本文版權為中國教育在線所有,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陽陽 編輯:黃卓 制圖:莎莎

      參考資料:教育部和各高校公布的相關數據、《202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2023年大學生就業市場分析報告》、《中國教育藍皮書(2023)》、《全球語言服務市場報告2023》、《全球數字營銷人才需求報告2023》、Steven Pinker教授的《語言本能》、媒體公開報道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fc.jpg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5-12 12:11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3-30 12:05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3-17 09:39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