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云鵬寄語畢業生:守常達變,明道精術
    2025-06-20 14: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作者:

      6月20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2025年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4437名本科畢業生、4535名碩士畢業生、1220名博士畢業生圓滿完成學業,開啟未來新篇章。校長王云鵬飽含深情地回顧了學子們的青春使命擔當,肯定大家在各領域的突出成績。他向全體畢業生提出殷切期望,鼓勵大家肩負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將個人奮斗熔鑄于國家前途命運。在AI時代的“恒”與“變”中,以立人立世之“道”駕馭創新創造之“術”,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奮力書寫絢麗的青春華章。

    守常達變,明道精術

    ——校長王云鵬在2025年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遠道而來的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25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同見證4437名本科生、4535名碩士生和1220名博士生圓滿完成學業,即將奔赴下一段人生旅程。我代表趙長祿書記和全體師生員工,向全體畢業生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培育、關心和支持你們的家長和老師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望你們在北航的成長足跡,有矢志攻關科研難題的擔當,有扎根邊陲服務人民的堅韌,更有文明對話中傳遞中國聲音的自信,每個人都收獲了屬于自己的青春印記。物理學院的張傳迪同學,在三角晶格阻挫量子磁體中發現自旋超固態,榮膺“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展現了北航學子敢闖基礎研究“深水區”的銳氣。學生航模隊中的武薈怡、吳浩南等畢業生,以自主設計的低空運載救援無人機勇奪世界大學生全自主無人機飛行挑戰賽冠軍,讓“北航智造”閃耀國際賽場。空間與地球科學學院的藏族小伙子普布,曾因課業壓力陷入自我懷疑,卻奮起直追完成逆襲,畢業后響應“西部計劃”奔赴新疆,反哺那片養育他的西部大地。中法工程師學院的袁玨非、袁玨凡這對雙胞胎兄弟,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登上中國國際電視臺法語頻道,講述中西文明融合互鑒的友誼故事。這一個個閃光的青春瞬間,不僅標注著北航人“空天報國”的精神高度,丈量著“與國同行”的時代厚度,更是你們始終與黨和國家同頻共振、成長為當之無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力見證。在此,我提議,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為用青春踐行使命擔當的自己喝彩!

      同學們,技術迭代和知識更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AI已經深刻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如何在即將來臨的AI時代找準自我定位,實現人生價值?借此機會,我與大家分享一點思考。

      《周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每一次重大技術革新都驅動著生產力的飛躍。當DeepSeek大模型廣泛運用,當人形機器人現身馬拉松賽場,我們才后知后覺智能體的悄然涌入。去年同學們還在熱議“有了AI是否還要研學空氣動力學”,感慨“AI仿佛比自己更懂自己”,如今你們已能嫻熟運用大模型輔助完成飛機概念的復雜設計。實踐充分證明,AI不僅不會削弱專業價值,反而能極大釋放人類創造力。面對這場深刻的技術革命,我們更當秉持開放包容之心,日新不輟、與時俱進,在變化中汲取改造世界的力量。

      當然,以變應變并非一味求變,變中求定方顯大智慧。老一輩航天人扎根戈壁的初心,始終是我們的精神坐標。無論是投身空天、攻堅芯片,還是深耕基礎研究、探索科學邊界,“走大路、行正道”始終是抵御浮躁的定盤星。就像空間與地球科學學院曹晉濱院士的堅守,他抱志歸國三十載,從研究磁層物理的青年學者成長為宇宙空間探測的拓路先鋒,帶領團隊在不久前率先捕捉到了距離地球16萬公里處的“太空合聲”——地球磁力線與宇宙帶電粒子相互作用產生的合聲波,以“中國精度”打破了延續70多年的傳統認知,為空間科學提供了東方注解。這種對“國之大者”的執著篤定,正是技術狂飆時代最彌足珍貴的精神底色。

      如果說對“恒與變”的認識是一道亙古不變的辯證命題,那么對“道與術”的精準理解,就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雙重法則。

      這里說的“道”,我們它歸納為人類獨有的創造力、價值判斷和倫理思考的統稱。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尤其身處被智能推薦和自動化決策主導的新紀元,算法決策日益滲透各個角落,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培養獨立思考和質疑能力。最近,北航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正是源于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常凌乾教授團隊敢于打破思維定勢,將柔性電子、微納加工等技術融入醫學工程,創造性研發出柔性可植入式電子貼片,突破了現有藥物遞送范式瓶頸,將遞送速度提升了萬倍以上。從蘇格拉底的“質疑一切”到笛卡爾的“普遍懷疑”,自古以來,人類的思維靈感始終是突破認知邊界、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工具理性永遠需要價值理性的指引,唯有多想想“科技為誰而生”,多深究“數據背后的人”,我們才能在AI時代抵達“君子役物,不為物役”的理想境界。

      那么,如何理解“術”呢?就是人類對技術進步和工具創新的精準駕馭。兩千多年前,荀子就提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從石器打磨到量子計算,從結繩記事到神經網絡,每一次的文明躍遷都伴隨著技術工具的革新。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DeepMind和OpenAI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團隊。頒獎詞中指出,大語言模型在一些領域的突破性應用,徹底改變了研究范式。這不僅是對AI技術的肯定,更是人類創新文明的傳承。所以,在區塊鏈技術守護契約精神、基因編輯探索生命倫理、元宇宙空間重構藝術表達的今天,大家既不能做技術烏托邦的盲從者,更不能當數字時代的守舊派,思想為技術指明方向,技術為思想插上翅膀,這才是“道術相濟”的永恒價值。

      同學們,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寄語青年:“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在座的你們肩負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希望大家把個人奮斗熔鑄于國家前途命運,在AI時代的“恒”與“變”中,以立人立世之“道”駕馭創新創造之“術”,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奮力書寫絢麗的青春華章!

      臨別之際,依依難舍。不論你們未來行至何方、飛得多高,母校永遠是你們追逐夢想征途上最堅強的后盾。最后,祝福大家在前行路上鵬程萬里、幸福常伴,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5-06-18 09:5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5-06-18 09:5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5-06-09 14:4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25-05-20 14:50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