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前,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陣地,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推進中面臨著人才供需匹配有待提升、優質平臺共建匱乏、合作深度不足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培養出契合時代需求的能工巧匠與高技能人才,同時精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杭州技師學院以實踐為筆,書寫了一份亮眼答卷。
近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舉行期間,中國教育在線專訪了杭州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邵偉軍,深入探尋學校發展之道。
杭州技師學院黨委書記 邵偉軍
構建“引企入校”深度合作模式 破解產教融合核心難題
結合行業現狀與學院實踐,邵書記認為當前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其一,人才供需匹配度有待提升。院校的人才供給側與企業的需求側未能實現高效銜接,尤其是在將企業標準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理念傳遞、課堂教學、設施設備配置、師資能力等環節均存在障礙。其二,優質共建共享平臺較為匱乏。部分校企合作設想缺乏有效的載體與系統的推進路徑,難以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其三,合作熱度存在“校熱企冷”現象。不少合作仍停留在淺層次,例如僅安排少量學生到企業實習,未能深入產業鏈核心環節;以技工院校發展關鍵的“法寶”——產教融合、工學一體模式為例,二者的高效結合程度遠未達到預期。
針對這些問題,學院始終秉承“跟著問題走,奔著問題去”的理念,將教學改革作為核心抓手,通過產業學院、企業學院與生產性實訓基地“三駕馬車”并行,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體系。以與北京精雕集團共建的醫療器械產業學院為例,企業不僅投入價值1000萬元的設施設備與軟件,還將實際產品訂單引入學院技術研發中心,校企共同開展產品研發與打樣工作。學院從技師班中選拔精英學生參與產品研發全流程,從編程、設計到產品加工,學生在完成訂單生產任務的同時,實戰能力得到質的提升,畢業后可直接成長為卓越技師,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無縫銜接。
這種“引企入校”的深度合作模式,對學院而言,是對學生能力、教師水平、工學一體化育人場景的全方位檢驗;對企業而言,是對行業標準、設備效能、工程師培養路徑的精準驗證。更重要的是,通過共同研發,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實現“雙向奔赴”——企業工程師走進校園提升教研能力,學院教師深入企業一線積累實戰經驗,真正打破校企壁壘,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產教融合“金名片” 助力地方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杭州技師學院始終以杭州“五大產業體系”與桐廬“141X”產業體系為導向,構建精準對接區域發展的育人體系,堅持“專業建設對接產業、專業群服務產業鏈”的核心原則。
以桐廬當地產業為例,桐廬擁有數百家醫療企業,學院敏銳捕捉產業人才需求,與北京精雕集團共建醫療器械產業學院;針對區域內磁性材料產業發展需求,與杭州智見集團合作成立磁性材料產業學院。在合作中,學院提供優質教育環境,企業投入專業設施設備,形成資源互補的良好格局。以磁性材料產業學院為例,學院產品檢測與質量控制專業專門圍繞智見集團的人才需求開設兩個訂單班,訂單班專業課由企業工程師全程授課,學院教師則利用業余時間深入企業生產一線,掌握最新產品生產流程,反哺教學質量提升。
同時,學院積極對接桐廬當地高端人才政策,助力達到高級技工能力的畢業生留在本地發展,為地方產業注入穩定的技能人才動力。近年來,學院緊扣新興行業與區域產業技能人才需求,創新推行“車間建在學校、課堂走進企業”模式,實現“生產即教學、教學即生產”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學院已先后建立磁性材料、快遞物流、電子商務、醫療器械、汽車后市場技術與服務等5個產業學院,以及27個企業學院。這些產業學院不僅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更憑借專業的人才培養能力與產業對接優勢,成為當地招商引資的“金名片”,為地方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
談及未來發展,邵偉軍書記表示,學院將繼續以產教融合為主線,進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一方面,將圍繞區域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始終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另一方面,將持續完善產業學院與企業學院的運行機制,推動校企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更深層次合作,力爭打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教融合樣板。同時,學院還將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的聯動,整合多方資源,構建“政校企協”協同育人新格局,為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職業教育賦能區域經濟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