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2025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2025-08-06 11:10
    未來科學大獎
    作者:

      8月6日,2025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揭曉。季強、徐星、周忠和獲“生命科學獎”;方忠、戴希、丁洪獲“物質科學獎”;盧志遠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25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季強、徐星、周忠和,表彰他們發現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化石證據。

      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設想以來,該觀點長期存在爭議。1970年代,John Ostrom重新復活該假說,并提出鳥類源自一種小型虛骨龍類恐龍。1990年代,季強和陳丕基(已故)分別報道了發現于中國遼西地區的世界上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開啟了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發現并研究了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他們通過系統發育分析、解剖學研究和功能推測,從形態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鏈接,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系提供了確切證據。他們的系列工作將“鳥類起源于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

      季強,1951年出生于中國江蘇,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地層古生物專業。

      徐星,1969年生于中國新疆,200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學位。

      周忠和,1965年生于中國江蘇,1999年獲得美國堪薩斯大學古鳥類學博士學位。

    2025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方忠、戴希、丁洪,表彰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以及實驗實現方面做出的貢獻。

      拓撲電子材料的發現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進展之一。這類材料在其體態電子能帶結構中展現出非平凡的拓撲性質,從而產生具有極強穩定性的表面導電態。拓撲電子材料將拓撲學的抽象數學之美與電子材料的實用功能性結合在一起,為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與能源技術等多個領域的應用開辟了廣闊前景。

      盡管凝聚態理論預測了多種類型的拓撲能帶結構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實材料中發現這些結構仍極具挑戰性,猶如大海撈針。方忠與戴希發展出一整套計算方法,使他們率先預測出一系列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材料、以及Weyl半金屬等。與此同時,丁洪在將理論轉化為實驗現實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通過對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ARPES)的創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預測的半金屬材料中實驗驗證了Weyl費米子的存在。他們開創的方法現已被全球科學家廣泛采用。

      方忠,1970年生于中國湖北省, 1996年在華中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戴希,1971年生于中國浙江省,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

      丁洪,1968年生于中國湖南省, 1995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獲得物理博士學位。

    2025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盧志遠,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

      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

      盧志遠博士率先開發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儲器(NVM)技術,包括高密度每單元4比特NVM存儲、微縮至深度納米的BE-SONOS器件、三維單柵垂直溝道結構NVM、具備片上自修復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儲,以及先進的三維NOR閃存技術。基于這些關鍵發明,盧博士帶領團隊成功開發了新一代NVM存儲產品,并為非易失性存儲技術的未來奠定了技術基礎,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移動通信、云計算及邊緣計算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盧志遠,1950年出生于中國廣州市,1977年于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未來科學大獎簡介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獲獎工作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產生巨大國際影響;

      (二)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三)主要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完成。完成者的國籍不限。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約720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

    歷屆獲獎人

      生命科學獎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邵峰、張亭棟、王振義、袁國勇(Kwok-Yung Yuen)、裴偉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李文輝、柴繼杰、周儉民、鄧宏魁

      物質科學獎

      薛其坤、潘建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王貽芳、陸錦標(Kam-Biu Luk)、盧柯(未領獎)、張杰、楊學明、趙忠賢、陳仙輝、張濤、李亞棟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許晨陽、林本堅(Burn J. Lin)、王小云、彭實戈、施敏(Simon Sze)、莫毅明(Ngaiming Mok)、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孫斌勇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SRC-1996691744 2020-12-28 09:38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