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強村公司"的創新模式,解碼水利支撐與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7月17日至21日,四川大學"紅堰逐夢,巴山共富"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開展專題調研。團隊由水利水電學院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組成,在水利水電學院黨政辦主任李亮、輔導員文艷琳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調研當地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實踐團出發前合影留念
一、強村注能:激活集體經濟新動能
在與巴州區鄉村振興局的座談中,團隊了解到,"強村公司"是以壯大集體經濟為核心,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原則設立的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巴州區已成立63家"強村公司",2024年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564萬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在巴州區鄉村振興局的座談會
在為期三天的實地調研中,團隊走訪了蘇山村、涼水井村、獅子寨村和長潭河村四個典型村落。蘇山村通過整合農文旅資源,創新"債轉股"模式,實現村集體年收入突破50萬元;涼水井村采取"51%集體控股+分紅幫扶"模式,與糧油企業合作發展規模種植,帶動集體年收入增長至30余萬元。
與蘇山村村民進行訪談
團隊前往蘇山村李子園學習
在涼水井村的座談會
獅子寨村的轉型尤為亮眼。該村聯合周邊三個村成立巴中市首家"強村公司"——寺南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重點發展茶旅融合產業,不僅建成無公害茶園,還吸引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實現集體經濟從薄弱到年收入超百萬元的跨越。
在獅子寨村的座談會
在茶園進行實踐學習
長潭河村唐書記的駐村故事令人動容。"我是吃著村民的飯長大的,回報鄉親是我的初心。"在他的帶領下,該村正積極籌備組建"強村公司",計劃發展藥材種植、"魚菜共生"等環保產業,破解人才短缺和水源保護地的發展困境。
赴長潭河村合影留念
二、水利筑基:筑牢鄉村振興屏障
調研期間正值巴州區抗旱收官階段,團隊專程走訪區水利局和化成水庫。在"巴山溯水探旱情,學子尋源助桑梓"主題座談會上,水利局負責人詳細介紹了旱情應對措施和水資源管理經驗。在化成水庫,隊員們實地考察水利設施運行狀況,深入了解水利工程在農業生產中的保障作用。
在巴州區水利局的座談會
在化成水庫進行實踐學習
三、紅色筑魂:傳承革命老區精神
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首府,巴中素有"中國革命的露天博物館"之稱。團隊專程參觀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通過珍貴史料重溫革命歲月,從紅色文化中汲取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合影
此次調研獲得當地政府的高度評價。隊員們用腳步丈量鄉村熱土,以青年視角記錄基層智慧,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活力。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鄉村振興實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年智慧。 (通訊員:王子軒 祝君瑤 梁宸 陳妮娜 陳治翱 茍鑫)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