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黨建引領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建設,聚焦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交流、文化傳創等六大方面,既當好舉旗定向的“火車頭”,又當好凝聚合力的“發動機”,確保事業發展方向明、目標準、舉措實。2018年以來,學校黨委入選陜西省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學校6個院系和24個黨支部入選全國、陜西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和“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培育建設單位。
一、 黨建引領立德樹人,在“大思政”格局中體現西農作為
學校黨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29”重要講話精神,扛牢“建設西北、興學興農、培育英才”歷史重任,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臺一系列思想政治建設類制度文件,將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落實落地。一是堅持育人先強師。成立教師工作委員會,形成“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聯動機制,根據教育部出臺的教師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標準,制定落實方案和任務分解清單,著力提升教師黨建思想工作質量。二是深化一二課堂結合。成立“思政課+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四位一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思政課+課程思政+實踐課堂”思政育人體系,將“三全育人”責任全鏈條壓實。三是深化“三農情懷”培育。開展“大國三農”通識教育和“大美秦嶺”“九曲黃河”生態文明實踐大課,釋放場站及試驗示范站育人功能;開展“三夏”勞動、打造“西部鄉村調查”等社會實踐品牌活動,把興農強國價值引領融入思政育人全過程。
二、黨建引領人才培養,在培養知農愛農新型卓越農林人才中寫好西農答卷
學校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黨管人才重要論述,深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制定《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意見》《創建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標桿行動計劃》,不斷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以實踐回應“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教育的根本問題。一是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制度體系建設,將“培養知農愛農新型卓越農林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學校第四次黨代會更是把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放在了辦學治校的核心位置,成為學校發展新征程上全體師生的精神坐標和價值追求。二是持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創新“通專結合、本研貫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體系,按照“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發展”搭建“三融通、三遞進、一卓越”的人才培養新路徑。近年來,學校涌現出一批批“三農”情懷深厚、理想信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畢業生。三是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出臺高層次人才一攬子制度文件,編制人才工程行動路線圖,聚焦“青年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工程”,實施“五項計劃”,形成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工作格局,高層次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
三、黨建引領科技創新,在服務國家戰略與破解難題中履行西農使命
學校黨委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堅持推進“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出臺《強化有組織科研助推農業科技創新和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方案》,推動“科研創新成果與國家發展需要絲絲相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國家隊”使命擔當。一是統籌謀劃發展藍圖。圍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歷經“三次黨代會”,確定“12345”發展思路。二是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攻關。實施創新團隊建設“112工程”,以“揭榜掛帥”機制遴選30支優勢創新團隊,聚焦相關領域關鍵問題,有組織的開展科研攻關。三是打造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搶占未來農業發展高地,探索形成獨具特色的“五群一院”建設模式。突出創新要素集成,在多個領域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A類學科數量大幅增加,ESI全球前1%學科增至14個、1‰學科增至3個,其中農業科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學校成為全國擁有萬分之一學科的19所高校之一。2023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校4個學科位居世界前五,其中農學學科首次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國17個位居世界第一的學科之一。
四、黨建引領社會服務,在“三農”情懷與校地融合中彰顯西農擔當
學校黨委充分發揮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堅持面向“四個服務”,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20-2025年)》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不斷推進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一是深化農業推廣體制改革。探索形成以大學為依托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兩次寫入中央1號文件,被譽為“西農模式”。二是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打造“三團一隊”幫扶模式,連續六年在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考核中獲得“好”的等次,助力陜西城固縣、合陽縣分別進入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和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形成由“兩院三盟一中心+試驗示范站(基地)”組成的成果轉化與服務體系,深入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助推校地深度融合。深度融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片區,共同將楊凌打造成為世界旱區重要農業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先后在全國建立30個產學研試驗示范站、50個示范基地,以產業融合助推校地融合。
五、黨建引領國際合作交流,在匯聚發展力量互促共進中譜好西農奮進之曲
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和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創建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標桿行動計劃》,以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和開放發展大局為使命,逐步形成了“一體兩翼”國際化發展格局。一是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交流。主導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吸納18個國家的106家單位加盟;在中亞、中東歐建立8個農業科技示范園,良種繁育及推廣工作成效顯著,學校成為“一帶一路”科教合作的典范;學校塔什干分校建設納入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對華進行國事訪問框架成果,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期間正式揭牌成立。二是重視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有序推進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上合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建設,實施22項研究項目,出版8項研究成果;培訓上合成員國學院超3.1萬人次;舉辦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大學校長論壇等,引領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科教交流再上新臺階。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設立1個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5個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協同打造世界旱區農業創新中心。構建了國際學生專業培養體系和助力鄉村振興實踐育人體系,留學生教育實踐模式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六、黨建引領文化傳創,在凝聚合力與弘揚時代新風中展現西農氣象
建校90年來,一代代西農人扎根楊凌,胸懷社稷、默默耕耘,“扎根”文化成為了西農人內心的篤定和堅持。一是興農強國源遠流長。學校因國家戰略而生而為而興,在“建設西北”“開發西北”“興農興學”精神的浸染與熏陶下,扎根楊凌,矢志奮斗,涌現出一大批彪炳史冊的學術大師和重大成果,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二是大學文化砥礪傳承。進入新時代,校黨委高度重視文化在辦學治校中的凝心聚力作用,逐漸形成了以24字“西農精神”為主體的現代大學文化體系和富有時代內涵的文化育人格局。校風教風學風持續煥發新氣象,涌現出一批扎根西部、守望初心的“西農精神”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原創話劇《雕蟲滄桑》入圍全國科學家故事舞臺劇十大重點推介名單與推廣名單。近日,學校原創舞臺劇《扎根》成功演出,充分點燃了全體師生干事創業得熱情,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學校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兩個大局”,繼往開來,不斷開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建設新局面,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西農”智慧和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