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與剛”——這是西安交通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陳雪峰教授為他正在構思的書取的名字。“港”是創新港的“港”,“剛”是剛強的“剛”。
這個名字背后,藏著一段“硬核”往事:8年前,在一片農田之上,占地5000畝(一期)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拔地而起,48棟巨構、160萬平方米的建筑、29個研究院、300多個科研平臺和5000多套住房,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內落成,刷新了高等教育建設史的新記錄,創造了“改革速度”和“交大奇跡”,這在當時的大學建設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壯舉。
“只有剛強的意志才能干成。”作為親眼見證和親身參與創新港誕生、成長、壯大的陳雪峰教授說。
這段往事,是陳雪峰教授科研生涯的縮影。他創建和帶領的高端裝備研究院作為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大創新港校區)建設的首批研究院,其成長發展的歷程與創新港的發展融為一體,休戚與共。
如同創新港一樣,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摸索前進到前景越來越清晰,他與他的團隊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硬核。作為高端裝備研究院的負責人,他帶領團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在科研“深水區”和“無人區”中開辟新路,用他的話來說:“科研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與國家需求的‘雙向奔赴’。”
創新港鳥瞰圖
高端裝備研究院:從農田到太空的硬核突圍
“說起高端裝備研究院我就蠻有感情的,這個故事講不完。”談起高端裝備研究院,陳雪峰教授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那是他對自己科研事業的深深熱愛與自豪。
“在研究院命名時,經歷了一番激烈的討論。有人提議叫‘高端裝備設計與制造研究院’,有人覺得‘高端裝備設計制造與運維研究院’更全面,但大部分老師覺得太長太具體了,大道至簡,于是決定言簡意賅,就叫‘高端裝備研究院’。”他說。
西安交通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大樓
名字定好了,牌子掛起來了,可陳雪峰教授的壓力卻更大了。“真正的挑戰在于定位。這么大的樓,這么壯觀的牌子,我們到底該研究什么高端裝備?”他深知,高端裝備必須對接高精尖產業需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傳統機械方向,難以支撐裝備向高端化發展。”陳雪峰教授說,“爆震發動機、單級入軌火箭、光刻機——這才是真正的高端裝備,也才是我們的目標。”
然而,技術突破并非易事。單級入軌技術需要解決發動機推力、材料耐高溫、高安全控制與運維保障等一系列難題,陳雪峰教授帶領團隊從基礎研究做起,一步步攻克技術瓶頸。在他的帶領下,聚焦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與智能運維、空天動力數字孿生與容錯控制、具身智能檢測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他透露,團隊參與了若干國家重大工程、牽頭一系列千萬級重大任務,并在航空發動機、直升機、火箭動力等重大裝備故障診斷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高端裝備遠程智能監控大數據中心
科研成果轉化:從“鴻溝”到“握手”的雙向奔赴
科研成果轉化,是產學研用結合的關鍵,也是高校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然而,這條道路并不容易。
“高校科研成果大多處于技術成熟度1-4級,而企業需求處于7-9級,這中間存在著不小的鴻溝。雖然各地都在學習‘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產學研模式’,試圖抹平這道鴻溝,但現實是,大學科技園、成果轉化中心等機構尚未實現遍地開花,成果轉化的效果也參差不齊,這個鴻溝依然存在。”陳雪峰教授說。
“就我們陜西或者說整個西部地區來說,科研成果轉化相對是比較困難的。”他坦誠地說。
“我們的成果想實現本地轉化,在本地找到配套產業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鏈較為發達、完整的地區,則比較容易實現,這就是現實的差距。”
在他看來,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地域角度看,西部地區配套不足,產業鏈不夠完整,商業生態不完善,企業對接相對比較困難。此外,如何做好全鏈條服務也是一大問題。“科研人員習慣在實驗室從事基礎研究,企業則比較看重即時效益。無論是高校還是產業界,都需要進一步改變思維模式,提升服務意識,加強溝通協作。”
當然,高校教授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有時候覺得我們自己的成果無比珍貴,沒有一大筆經費就不愿意轉化,這種心態也不利于成果轉化。”陳雪峰教授直言不諱。
多年來,通過不斷努力和探索,他的團隊在成果轉化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據科學信息分析機構愛思唯爾的統計數據,截止目前,陳雪峰教授發文收獲31650次引用,連續四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其中共有97篇文章獲得119項中外專利的引用,這些專利的申請公司包括了通用電氣、IBM、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日立公司、中國航發、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體現了陳雪峰教授及其團隊科研工作的廣泛社會影響力及成果轉化效果。
在采訪中,他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是一個直升機HUMS系統列裝的項目。
“曾有一個企業面向全國發布合作需求,通過一篇論文找到我們,于是便來學校考察,當時計劃合作的只是一個20萬的小項目。”他回憶到,當天通過座談和實驗室參觀,我們有了充分的交流,并現場演示技術優勢和仔細講解技術細節。最終,我們的合作從20萬的小項目變成了320萬的大項目,且整個合作過程都非常順利。”
“成果轉化不能太過功利化。”他笑著說,“很多時候,機遇巧合加上合理的期望,才能讓合作順利開展。”陳雪峰教授這樣總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科研人員需要產教融合,真正去了解產業一線的情況,去了解企業的需求。”
與太行國家實驗室交流研討
與航天六院校企科研人員討論發動機結構輕量化設計
與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交流研討
與智能機器人共舞:高危崗位的“終極替代”
在高端裝備研究院的所有項目中,智能檢測機器人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新星。陳雪峰教授對這個項目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滿懷激情地介紹道:“我對這個項目特別看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項目的靈感源于一次部隊之行。當時,陳雪峰教授看到了部隊飛機發動機檢測的艱難現狀,士兵們在惡劣的條件下進行著高強度的人工檢測工作,這讓陳雪峰教授萌生了用自動化檢測來改善這一狀況的想法。
“飛機降落后,發動機尚未冷卻,士兵就冒著高溫鉆進狹小的進氣道,拿著一個手電筒去檢測葉片裂紋。高溫、狹小的空間,每一次檢測都像在‘玩命’。”他感慨地說,“還有三人配合檢測的場景也很觸動我:一人蹲在地上搖發動機,一人探測,一人觀察,搖發動機的人搖上6個月就會患上腰椎間盤突出。這么先進的發動機,檢測方法卻如此原始,我就想著一定要用自動化檢測來改變這一現狀。”
恰逢機器人技術興起,當時,他看到國外某公司展示的機器人檢測發動機的構想視頻,于是便果斷申請了項目開始干。
如今,項目即將結題,并已輻射出多個橫向課題。“我的橫向課題大多是企業主動找來的,項目干得好不好,就看企業愿不愿意繼續給任務。在機器人項目上,上海、北京等地的多個高精尖企業來找我們合作。”他自豪地說。
“現在,我們輻射的企業已經完全突破陜西和西部,突破地域限制,只要是能對接到相關的行業產業,我們就積極地去雙向奔赴。”
陳雪峰教授對智能檢測機器人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展望道:“未來,無人值守是關鍵。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結合的具身智能,將成為核心發展方向。”
他描繪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未來場景:4個人形機器人+1個機器狗,組成一個高效的檢測團隊。
“唐僧西天取經是‘四人一馬’,我的一個實驗室是‘四人一狗’”他笑著說,“我的‘四人一狗’智能檢測團隊,如同厲害的唐僧師徒一樣,能夠輕松自如地完成各種條件下的檢測探測任務,這不僅適用于發動機檢測,還將覆蓋更多高危領域的故障檢測和安全巡檢。”
智能檢測機器人平臺
寄語青年科研人才:焦慮無用,實干為王
作為在科研一線奮戰了二十余年的科研“老兵”,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一直是陳雪峰教授關注的焦點。他坦言:“當前,全球科研領域呈現緊縮態勢,部分國家大幅縮減高校科研預算。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我國科研經費總量增速亦有所放緩。”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近年來,中國的產業和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據官方統計的 R&D 經費(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中,我國企業在該經費投入中占據主導地位,企業占比持續穩定在80%左右。企業的創新投入意愿強烈,創新動力十足。這也為青年科研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寒冬只是表象,機會仍在。”他說,“關鍵是認清大勢,找準方向。”
現在,隨著國家戰略層面的需求,從事科研的人越來越多,青年科研人才面臨的壓力也比較大。“我經常對團隊里的年輕人說,首先不要焦慮,焦慮沒有用。以前的成功模式已經無法復制,大家要調整心態,聚焦現實需求,穩步前行。”
“要做真科研,能否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才是關鍵。”他強調道。為此,他對團隊老師提出嚴格要求:“每位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團隊成員均須主持企業委托的橫向課題,企業橫向項目是科研成果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載體與實現形式,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研究成果具備明確的應用前景和產業化潛力。若企業不愿委托項目,則表明其研究或過于超前,或缺乏應用場景。”
“這不是殘忍,而是逼大家直面市場需求。”他說,“科研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讓科研人員聚焦產業發展和國家需求,做‘腳踏實地’與‘頂天立地’的研究,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真正做到科學研究服務于產業發展并推動技術革新,為經濟進步和科技強國凝聚核心競爭力。”
陳雪峰教授與團隊青年科研人員一起工作
當前,我國正以教育強國建設為錨點,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戰略布局為引擎,推動整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躍遷。而陳雪峰教授團隊的實踐,恰是這一宏大敘事中的鮮活注腳:
科研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與國家需求的“雙向奔赴”。
從產學研用的硬核突圍,到“四人一狗”的未來藍圖,再到青年科研人才的務實培養。在科研強國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更多像陳雪峰教授這樣的“剛強”領航者——用硬核技術破解“卡脖子”難題,用務實態度推動科研轉化,用長遠眼光培養創新人才。
當更多高校和教授不僅能走上講臺、走進實驗室,更能走進企業,走進產業一線,當更多企業敢于、樂于“為高校的科研買單”,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高校科研與產業升級的共舞,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向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躍遷的生動實踐。
作者:中國教育在線 黃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