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為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負的新使命新任務,全方位服務教育強國建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中國教育在線聯合推出“教育強國建設”系列訪談欄目,邀請高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圍繞推進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談一些重點工作和思考。
“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狠抓貫徹落實,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以質圖強、以治促強,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近日,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十次會議舉辦期間,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葛道凱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圍繞如何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分享了深刻且極具建設性的觀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葛道凱
積極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牢固樹立和踐行科學的教育理念
葛道凱指出,自 2024 年黨中央召開新時代第二次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建設教育強國動員令,以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印發以來,教育強國建設已進入關鍵階段。當下,教育事業發展正面臨格局性變化。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才和科技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從經濟發展看,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一體發展的趨勢越來越突出;從技術變革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引發新一輪教育革命、重塑教育生態;從人口變化看,隨著人口變化的新趨勢,2035年前各學段學齡人口將依次達峰,迫切需要持續優化調整教育布局結構;從教育發展階段看,我國教育正處于以高質量為主要特征的發展階段,教育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終身化、國際化;從教育對象看,“00后”“10后”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信息來源更多、知識面更寬、思想更加活躍,價值追求也更加多元。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葛道凱強調,建成教育強國,科學教育理念的普遍確立至關重要。各級黨委政府、廣大師生以及全社會都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屬性”和“六大特質”,積極倡導適合的教育,充分尊重各類人才的不同稟賦,搭建個性化、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以更加科學的思路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全面深入調查研究,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談及教育綜合改革,葛道凱表示,當前改革已進入 “深水區”,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特別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上,我們沒有現成的答案,如果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缺乏調查研究和實踐探索,則會出現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空對空’的現象”。他特別指出,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傳家寶”。要立足中國大地、基于中國實踐,弄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邏輯起點在哪兒,想明白開展教育實踐探索的主攻方向,解決好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和現實關系,確保我們制定的各項政策、推進的各類改革,都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符合經濟社會建設的需要、符合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努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匯聚教育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葛道凱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學校、家庭、社會要協同配合。
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把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特別是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協會學會、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決策咨詢、建言獻策等作用,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教育的生動局面。
在專訪的最后,葛道凱表示,教育強國建設意義重大且任務艱巨,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挑戰,將各項理念和舉措落到實處,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推動國家長遠發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