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大學要培養有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世界擔當的人才
    2024-10-25 09:47:00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近日,2024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500位嘉賓代表,共同探討當今全球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時表示,在當今國際地緣政治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首先要認識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方面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我們培養的年輕人,除了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國際視野,要有全球競爭力,甚至要有世界擔當,因為今后我們要一起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作主旨報告

      “全球化和國際化,應該說是澳門大學的基因”,宋永華在主旨報告中分享了澳門大學與葡語國家在教育、科學和文化合作方面的經驗。宋永華表示,澳門大學的發展定位非常明確,就是要堅持“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澳門大學在多元文化的國際化環境下,采用的管理、教育理念都是對標國際,而國際化最核心、最實質性的要素是要有利于人才培養,有利于年輕人的成長,還要有利于進行共性的科學探索和創新,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宋永華介紹,澳門大學80%的教師隊伍來自于澳門地區之外,25%以上是非華裔,構建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學生隊伍則來自57個國家。因為澳門和葡語系國家的歷史及文化淵源,澳門的發展定位之一就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所以澳門大學把與葡語系國家的合作和交流作為重中之重。澳大是葡語系大學聯盟的副主席單位,在葡語系大學聯盟200多所大學中,澳門大學已經排名前列。目前,澳大和葡語系國家如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學、科英布拉大學、波爾圖大學等,巴西的圣保羅大學等,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國家的大學,都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內容包括雙學位的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建立聯合研究中心以及共建聯盟平臺等。


    宋永華校長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

      專訪中,宋永華還就澳門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使命與擔當,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及學校未來的發展等話題表達了觀點。

      中國教育在線:當下,我們很多“卡脖子”問題需要拔尖創新人才去突破和攻克。您對如何選拔和培養拔尖人才有何看法和建議?澳門大學在培養拔尖人才方面有哪些新嘗試和新探索?

      宋永華: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也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世界各地大學校長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實踐的一個話題。因為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技術突破的核心力量。每個國家、每個學校都非常重視。

      高層次人才培養,我認為是兩個群體的培養,兩個群體在培養過程中有不同的要求。從高等院校來說,大部分的群體是大學學生,大學最重要的責任與任務是如何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對學生進行系統培養,通過正規的學位教育,把他們培養成創新型人才。另一個群體,就是大學因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吸引引進的大批年輕學者、青年才俊,指的是不論在中國內地還是國際的頂尖高校,能夠進入助理教授級別的,這些人才已經在世界名校受過本科、碩士、博士教育甚至到博士后。這個群體的人才,我們要進一步把他們培養成為高層次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讓他們能夠產出科學成果。

      那么對于這兩個群體的資助和培養是不同的。對大學生的培養是從本科開始,非常基礎性的,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培養他們科學的、創新的思維和價值觀,創新的能力。因為他們剛來到大學,我們要讓他們在這里發現自己的所長,培養他們的創新潛能,塑造他們的科學精神、文化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為對科學的追求,特別是基礎科學的追求,是需要能長期坐冷板凳,能夠持續面對各種誘惑的。

      對于大學引進的青年人才又是另一種培養思路。作為大學的管理者、校長,要為這些年輕人構建一個能夠潛心下來,進行科學攻關的環境,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及給予相應的硬件支持,包括科研條件,人力資源的支持,還有生活上的待遇保障等,使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沒有后顧之憂,能夠真正地潛下心來搞科研。因為不管是做基礎性的研究,還是技術科學研究,或是工程應用的實踐,在大學這個場景下去做一些突破,都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與投入。現在總體來說,我們國家的大學通過系統發展,在科研項目、硬件條件以及物質保障等方面,提供的條件相比國外大學也不差,吸引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回國,甚至一些非華裔的優秀人才也來到了中國。

      所以,我認為高層次人才培養,重要的是對這兩部分人才的分類培養。一部分是青年學生,他們是未來的人才,一部分是已經完成教育的青年學者,要相輔相成地對他們進行支持和培養。

      中國教育在線:人才培養方面,澳門大學有哪些新的嘗試和成果?

      宋永華:澳門大學在科技人才方面,根據我們學校的特色,進行了一些把“短板”變成優勢的嘗試。澳門大學的體量小,但學科齊全,所以我們首要的任務是進行交叉合作。我們建立了相關的平臺,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進行前沿性科研研究。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澳門大學,我們的科技學院有做腦圖像的,健康學院有做老年認知健康問題研究的,心理系有做認知機理的,工商管理學院有做成癮的決策機制相關研究的。我們認為,行為成癮是一個社會問題,涉及決策機制,還有心理問題,所以我們成立了協同創新研究院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學校超過7個院系的老師,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跨學科的平臺,去研究這些社會問題。

      這樣的平臺,一方面已經取得非常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海內外優秀學者。我們最近招收了7個教授,非華裔的有6個,有來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芬蘭的,人才構成非常好。所以,通過建立交叉學科平臺,也成為澳門大學吸引和集聚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最新的U.S.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澳門大學有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名行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大學的進步。

      當然,我們未來還要繼續以問題為導向,推動交叉學科發展,多學科合作,去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做更多基礎性的、原創性的研究創新。所以,澳門大學正在籌建更大的科技、教育研究平臺。

      中國教育在線: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新發展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向著全面縱深的方向發展。澳門大學在灣區建設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接下來有哪些布局和規劃?

      宋永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規劃綱要出臺之后,粵港澳三地加強了頂層設計,陸續推出了橫琴、前海、南沙三大粵港澳深度合作的平臺,特別是我們都熟知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粵港澳大灣區總體的優勢非常明確,第一,它是一個非常國際化、對外開放的前沿平臺;第二,它是一個經濟發達、產業成熟的區域,特別是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第三,各種優質的、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在此集聚。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出,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教育示范區。

      我們知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教育是基礎性的,所以澳門大學和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發起成立了粵港澳高校聯盟,匯聚三地院校優質教研資源,47所大灣區大學成為了聯盟成員。聯盟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實質性的合作,比如各種專業制聯盟,學生培養與交流項目,教師共同研究課題,年度的校長論壇等等,在這些基礎上,澳門大學又牽頭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我們和內地的高校,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都開設了聯合培養的雙學位項目、聯合的實驗室。總體來講,澳門大學要全面推進大灣區的深度合作,助力大灣區建設國際高等教育示范區。

      澳大近年增加了11個系,30多個專業,學生人數從1萬左右增加到1.5萬,而且增加的主要都是研究生。目前,我們也正在布局內地的新校園,這樣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家科技項目平臺,擴大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企業的合作,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舉措創造更大的貢獻,進而提高澳門大學的整體影響力和國際聲譽。

      本文為中國教育在線原創作品

      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2-11-02 15:22:00
    中國教育在線 2019-06-25 17:47:00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