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第十六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政產學研一線的千余名代表及有關部委的負責同志出席大會。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兩院院士路甬祥書面致辭,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至立出席大會,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致辭。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副會長丁奎嶺主持。

陳至立副委員長宣布大會開幕。她指出:“這是產學研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共同探索、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創新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盛會”。
大會以政策解讀、主旨演講、交流互動、案例分享、成果發布、需求對接等多種形式,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題,展現了2024年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出貢獻的100個產學研科技創新團隊、100位創新人物和300項科技創新成果;發布了100個產學研深度融合好案例、10個產學研合作好團標和200多項產學研合作的優秀成果;支持建立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平臺。
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兩院院士路甬祥在致辭中指出,我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如何圍繞國家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產出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產學研界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致辭中強調,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這為產學研各界的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對產學研界分享三點期望。一是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讓科學家和企業家雙向奔赴,把握前沿科技脈動,引導產學研各界協同攻關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技術。二是持續優化協同創新網絡。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龍頭作用,以市場需求精準指引技術攻關的方向;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科技開放力度,推動全球產業價值鏈重構和經濟形態的轉型。三是持續深化全面創新改革。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構建“企業-高校院所-創新創業者”三元人才池,吸納潛力人才,打破地域和機構壁壘,特別是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他高度肯定了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作為中國科協的團體會員,多年來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機制,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鮮活力。
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單忠德介紹了工信部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中的重要舉措和下一步工作重點。他強調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中更加注重“五融五共”,理念融合,使命共擔;隊伍融合,人才共育;創新融合,平臺共建;場景融合,產業共鏈;文化融合,生態共筑。第一,夯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基礎,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支持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更好賦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第二,筑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錨定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完善由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以創新為主導的支持政策;第三,暢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路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圍繞重點產業鏈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制造業標準體系,強化新興領域的標準建設,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具身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
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盧鵬起就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做了報告。他指出,知識產權作為保護和激勵創新、賦能經濟發展的基本制度,是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重要紐帶,更是創新成果走向產業應用的重要橋梁。2025年是專利轉化應用三年專項行動的最后一年,也是落地見效的關鍵一年,要通過產學研的合作對接,進一步加大存量專利盤活力度,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下專利轉化運用新模式,實現精準匹配,提高轉化效率;進一步健全做優新增專利機制,完善以產業化前景評價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推動產學研對接、課題來自于并解決企業需求,夯實專利轉化的質量基礎;進一步打通堵點,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細化專利轉化的盡職免責規定,解決“不敢轉”的問題;進一步打造一批樣板,優化評價指標體系,突出專利轉化運用效益導向,培育新一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和示范科研機構;進一步建立完善轉化運用長效機制,匯聚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服務機構等多主體協同發力、同向發力,共同打造專利轉化運用生態圈。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從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視角對當前我國產學研合作提出了觀點。他建議進一步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鼓勵大學、研究院所、科技型企業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形成更多重大原創性成果,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大政策激勵,引導廣大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從拼價格、拼成本轉到拼質量、拼服務上來,應對產品同質化帶來的行業“內卷”與“惡性競爭”;健全創新創業全鏈條的金融服務,要加大支持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他們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逐漸發展為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加快建設新型勞動者隊伍,要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著力培養更多的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術人才。打造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建設一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勞動者隊伍。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以南方科技大學的實踐和成功經驗發表了題為《高等教育助力產教融合的實踐和思考》,就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做了深刻闡述。
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總工程師廉玉波就民營科技企業如何以產業創新搶占新能源汽車全球高地發表了題為《產學研合作:賦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介紹了比亞迪的實踐和經驗。
據了解,3月15日大會還舉辦了“產學研界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座談會”,就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的痛點、難點和對策進行了探討和交流。盧春房、歐陽明高、陳凱先、潘復生、武強、朱合華、謝建新、方濱興、楊德森等九位兩院院士,圍繞著軌道交通、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智慧基礎設施、信息安全、海洋探測等多領域,以鮮活的案例講述了他們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和探索。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周國輝針對杭州“六小龍”現象,介紹了浙江省如何通過政產學研協同為青年人才打造創新生態,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員代表及來自產學研界500余位嘉賓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王建華主持,他介紹了促進會過去一年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此前已成功舉辦十五屆,促成千余項產學研成果對接,見證百余項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在整合創新資源、搭建創新平臺、促進成果轉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國產學研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