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三下鄉”:尋初心之路,探勝利之源
    2025-08-02 20:37:00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探尋紅醫精神的時代內涵,基礎醫學院“追尋紅醫足跡,賡續精神血脈”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于7月13日至20日赴陜西省西安市、延安市開展實地調研。實踐隊通過走訪革命舊址、參觀紀念館、研讀史料,深刻感悟紅色醫者的初心使命與責任擔當。


    實踐隊出發前合影

      西安尋跡:重溫歷史,感悟初心

      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實踐隊員重溫入黨誓詞,“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與展柜中斑駁的紅醫實物相互印證。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史料揭示了“紅醫精神”的深層底色——醫者之仁,在于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勇氣。空軍軍醫大學校史館和張華紀念館內,記載著鐵血與仁術交織的動人篇章。斑駁的戰地醫藥箱、手繪救治圖譜,無聲訴說著“貓耳洞中救傷員”“抗震救災大愛無疆”的赤誠故事,“人民軍醫為人民”的誓言彰顯了沉甸甸的責任擔當。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則呈現了另一幅圖景,“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標語、泛黃的車票與手寫教案,勾勒出交大人西行的壯舉,其精神內核與“聽黨指揮、服務軍民”的紅醫精神一脈相承。


    實踐隊在西安各地參觀剪影

      延安溯源:探訪源頭,解碼精神

      從西安到延安,尋跡的腳步從歷史場景邁向精神源頭。在中國醫科大學舊址的斑駁土窯洞前,實踐隊在石砌拱門后翻開了一部寫在土墻上的醫學史詩。復原的手術窯洞里,土炕上的粗布單、煮沸消毒的縫合針、墻角的自制蒸餾器,無不訴說著當年的抗戰往事。絕境中的堅守,正是紅醫精神最堅韌的底色,也是“技術優良”背后的精神支撐。

      在中國醫科大學舊址的斑駁土窯洞前,一部寫在土墻上的醫學史詩徐徐展開。復原的手術窯洞內,粗布單、煮沸消毒的縫合針、自制蒸餾器等簡陋設備,訴說著抗戰歲月的艱辛與堅守,這正是“技術優良”背后的精神支撐。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隊員們仿佛看到醫學生在烽火中學習戰地醫學的場景,感悟到“政治堅定”與“技術優良”在革命熔爐中的共同鍛造。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楊家嶺革命舊址,則系統展現了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白求恩的手術器械與新時代醫護人員的抗疫請戰書跨越時空,共同詮釋著“人民至上”的永恒信仰。


    實踐隊在延安各地參觀剪影

      精神共鳴:思辨傳承,續寫新篇

      在延川縣梁家河,實踐隊全體成員重走初心之路、凝聚奮進力量,切身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歲月。梁家河的故事不僅是歷史的縮影,更是精神傳承的真實寫照。走進知青舊居群,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大家深刻體會到: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品格,服務人民的不變宗旨,正是紅醫精神傳承中必須繼承的優良品格。


    實踐隊在梁家河村支部委員會前合影

      此次西安、延安之行,使實踐隊員深刻觸摸到紅醫精神的歷史脈絡與核心價值。從八路軍辦事處的舊藥箱到延安的土窯洞,從張華舍己救人的壯舉到抗疫一線的鮮紅手印,一路追尋,紅醫精神的輪廓愈發清晰:它是聽黨指揮的忠誠,是為民服務的赤誠,是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堅守,是穿越時空的生命守望。隊員們表示,將以此為新起點,將學習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紅醫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更璀璨的光芒,續寫守護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通訊員 張超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