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非遺技藝在當代的蓬勃生命力,2025年7月,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暑期社會“三下鄉”實踐團,踏入了這座被譽為“中國泥塑第一村”的傳統村落,開啟了一場探尋國家級非遺泥咕咕千年傳承基因與新時代發展路徑的旅程。前往歷史古城浚縣開啟了一場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之旅。團隊以《泥韻新章:浚縣泥咕咕文創煥新實踐》為主題,通過沉浸式學習、創新性設計與年輕化傳播,青年學子以腳步丈量傳統工藝的活化之路。
古藝尋蹤 匠心感知
“腹空如哨,吹之可鳴。上下幾千年,泥玩在浚縣。”這句流傳于浚縣的民謠,道出了泥咕咕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實踐團隊首先來到被譽為“中國泥塑第一村”的楊玘屯村,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玉冰的指導下,揭開這項浚縣老工藝的神秘面紗。

團隊成員聽傳承人楊玉冰介紹泥咕咕文化。趙文豪 供圖
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瓦崗軍屯兵黎陽(今浚縣)時,士兵們用黃河膠泥捏制泥人泥馬紀念陣亡將士,由此誕生了泥咕咕這一藝術形式。團隊在藝術館內看到,這些高不過20厘米的泥塑作品,以黃河故道地下兩米的澄泥為原料,經取土、和泥、捏制、窯燒、著色等八道工序制成,尾部的精妙開孔能發出清脆的“咕咕”聲,堪稱“指尖上的活化石”。
在手工體驗環節,同學們認真地模仿著傳承人手法:用竹棍扎孔時需精準控制角度,才能確保聲音清脆;彩繪時遵循“黑底紅花綠葉子”的傳統,以蛋黃調制顏料增強附著力。看似簡單的泥燕造型,實則需要掌握比例縮放的微妙平衡。郭佳杭同學在日記中寫道,“當親手捏制的泥咕咕發出第一聲‘咕咕’時,仿佛聽見了穿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團隊成員向傳承人學習制作泥咕咕。劉宸悅 供圖
在制作完成后,成員和傳承人楊玉冰一起在農田里吹響泥咕咕,這一聲聲泥咕咕的鳴響,是傳承人與青春力量的對話。讓古老技藝的溫度,通過呼吸與樂聲,傳遞給每一株莊稼、每一縷微風,訴說著傳統工藝從未遠去,正以青春創想的姿態,在生活土壤里持續生長。

成員和傳承人一起吹響泥咕咕。趙文豪 供圖
青春創想 非遺新聲
“不能讓老手藝只停留在博物館里。”這是實踐團在調研中形成的共識。針對泥咕咕面臨的“傳承斷層”與“市場窄化”問題,團隊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開展了“非遺年輕化”頭腦風暴。從千年歷史中走來的泥咕咕,借年輕人的氣息重煥生機,它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非遺符號,而是在田間地頭、青春互動里,成為連接過去當下的紐帶。

各式各樣的泥咕咕造型。劉宸悅 供圖
在保留傳統十二生肖、刀馬人物等經典造型基礎上,同學們融入國潮元素與實用功能:將泥咕咕造型簡化為表情包貼紙,開發可吹響的手機支架,設計盲盒形式的“二十四節氣”系列。特別受歡迎的“汴京萌獅”作品,既保留了泥咕咕標志性的夸張獅面,又賦予其Q版身形,尾部開孔可作為書簽使用。這些創意得到藝術館館長的高度評價:“大學生的奇思妙想,讓老手藝有了新語言。”
播種傳韻 聲音破量
走進楊紀屯村,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近距離感受了鳳翔泥塑泥咕咕的獨特魅力,更深刻體會到了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楊紀屯村依托泥咕咕這一特色文化資源,讓古老的泥塑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從浚縣楊玘屯村返回校園后,實踐團隊迅速啟動“泥咕咕文化播種計劃”。7月20日,團隊帶著泥咕咕樣品和周邊,在開封河南大學金明校區周邊,對不同群體進行了宣傳活動。“非遺不是陳列品,要讓更多人看見、觸摸、愛上。”帶著這樣的信念,實踐團將創新成果帶回開封,在河南大學金明校區周邊舉辦了“泥韻新章”主題活動,將泥咕咕自制文創產品分發給大眾,并深入講解傳播泥咕咕悠久的歷史文化意義。
“泥咕咕啊,之前我聽老朋友說過。原來是長這么個樣子呀!”被采訪的大爺說道。
“爺爺,它不僅好看,還能唱歌呢!我給您吹一段聽聽哈!”趙文豪同學向觀眾們吹響了悠揚的泥咕咕。

校園周邊宣傳活動現場。邢嘉璐 供圖
傳承有續 網塑傳韻
為記錄創作過程,團隊還制作了泥咕咕微紀錄片,從泥咕咕的悠久發源,到現代的延續,完整呈現這項工藝的文化內涵。

實踐團宣傳視頻。邢嘉璐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雖已落幕,但團隊播下的非遺傳承種子正在生根發芽。實踐團不僅完成了《浚縣泥咕咕文創開發可行性報告》,提出“非遺+教育”、“非遺+旅游”等發展建議,更與藝術館達成長期合作,計劃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實踐團成員們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非遺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非遺的創新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泥咕咕傳承,不只是技藝接力,更是文化基因的現代激活。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帶著這份收獲和感悟,在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團隊成員合影留念。劉宸悅 供圖
(供稿人:趙文豪 劉宸悅 邢嘉璐 )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