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科技成果“先用后轉”成果池調研團聚焦成果池的實現路徑和轉化機制優化的主題,赴紹興市上虞區調研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上虞工業元宇宙成果池。為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鼓勵引導高校院所以‘先使用后付費’方式許可成果給中小微企業”的改革部署,深化浙江省“先用后轉”機制的先行探索,浙江省自2025年伊始開始建設首批9家“先用后轉”成果池。作為首批成果池中“服務機構+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典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上虞工業元宇宙成果池依托我校上虞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整合高校科技成果和區域產業資源,推動“先用后轉”機制向縱深發展。調研團一行受到研究院院長李黎教授團隊老師們的熱情接待,李黎教授為調研團師生深度介紹和剖析了工業元宇宙成果池的建設進程、技術轉化痛點與產學研協同機制,令調研團師生受益匪淺。
實地走訪:觸摸前沿技術脈動
調研伊始,研究院老師帶領調研團一行參觀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上虞科學工程研究院展廳。展廳內陳列的成果令師生們印象深刻,數字版權保護領域的隱形二維碼技術巧妙地將信息融入圖案,為包裝防偽和多媒體版權保護提供了隱蔽性解決方案;智能制造展區的3D數字化打印技術實現了個性化產品的精準定制;而數字媒體團隊打造的萬物互聯平臺則通過智能傳感器網絡,為商圈環境監測提供了數據支撐。參觀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積極提問,與技術人員互動交流,沉浸式體驗了從技術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 “這次參觀讓我們深刻理解技術實用性,激發了對工程化轉化的新思考。” 調研團成員紛紛表示感受到了工業元宇宙的廣闊應用前景和杭電科技團隊的創新活力。
座談聚焦:解碼成果池運行機制
座談環節,研究院院長李黎老師系統介紹了上虞工業元宇宙成果池的建設現狀。研究院目前匯聚了14支核心團隊,涵蓋數字版權、智能制造、物聯網及虛擬交互等多個前沿領域。李老師重點分享了“先用后轉”的實踐案例,如在數字版權保護領域,團隊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專利優勢,已成功服務于華為、中國移動等頭部企業。李老師強調,成果轉化絕非簡單的技術交易,企業與高校合作過程中普遍要求對科研成果進行技術驗證,考察高校科研團隊將“實驗室樣品”打磨成“生產線產品”的能力,故成果池建設是將能夠通過技術驗證、有團隊實力、有望轉化的成果甄選出來的過程。在“先測試、后付費”的“先用后轉”方式基礎上,這進一步降低雙方風險、提升成果轉化成功率。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先用后轉”成果池建設契合市場需求、持續優化的核心能力。
痛點剖析:直面成果“先用后轉”核心挑戰
深入交流中,成果池面臨的共性難題逐漸清晰。李黎老師指出,學校研發與企業需求脫節是核心瓶頸:龍頭企業研發實力雄厚,其攻堅的技術難題往往遠超高校團隊單點研究的深度;同時,高校擅長單點技術突破,但工程化能力的短板影響系統工程方案落地。此外,學校學科考核導向(側重理論創新)與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追求工程落地)之間存在張力。李老師坦言:“成果池的核心價值在于精準對接市場,但目前單靠小團隊‘單打獨斗’對接大企業需求,匹配難度大、周期長,亟需機制創新和資源協同。”調研團隊通過此環節汲取了寶貴經驗:“這些痛點的剖析讓我們意識到,未來需加強市場導向能力,此行是轉化實戰的第一課。”
未來展望:構建特色化轉化生態
面對挑戰,李黎老師提出了破局思路:杭電應立足自身特色,避免盲目追求基礎研究,集中資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同時學校可以采取優化考核機制的措施,鼓勵教師投身工程實踐,并通過引入工程化人才補齊團隊能力短板。在“成果池+風險池”建設方面,她建議探索更靈活的專利評估與保險機制,簡化存量專利入池流程,并借鑒地方“人才創業貸”模式,為成果轉化提供金融支持。李老師寄語調研團隊:“希望你們深入研究成果池的痛點,為構建具有杭電特色的‘先用后轉’生態貢獻智慧,讓更多‘隱形碼’這樣的技術成果真正惠及產業。”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