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濰坊學院歌爾科技產業學院“螢火蟲”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于7月7日奔赴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蔡家溝村,將青春活力注入田間地頭與數字云端,讓藝術館與鄉村墻繪煥發新生命。

(一) 科技興農:田間連上“云端”
“螢火蟲”志愿隊首站聚焦現代化種植大棚與電商前沿。志愿者們深入大棚,學習特色農作物“早熟提質”的培育技術。針對農產品“出村進城”需求,隊員們在村民指導下,投入“直播帶貨實戰”,為蜜桃、有機蔬菜等特產熱情代言,成功“架起田間直連市場的數字橋梁”。同時,團隊敏銳發現提升村民網絡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增設了“普通話推廣小課堂”,通過趣味互動幫助村民掌握更標準的電商用語,為后續自主開展線上銷售打下語言基礎。

(二) 藝術造血: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藝術能否當飯吃?”蔡家溝用實踐給出了響亮回答。隊員們深入了解到,這里的振興根植于解決溫飽、激發內生動力的堅實“里子”。藝術帶動了民宿、農家樂、文創產品、藝術研學等多元業態。農民從耕作者轉變為文化創作者和經濟參與者。畫作銷售、藝術工坊、節慶活動形成了“可持續的鄉村經濟鏈條”,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美術館、劇場、音樂節使蔡家溝成為“區域文化高地“,這是一條”立足本土、以藝術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實現經濟與文化雙振興“的獨特道路。

(三) 鄉情潤心:文化傳承與青春接力
“螢火蟲”志愿隊的身影活躍在村中各個角落,其中特別關注鄉村未來的主人翁——兒童。志愿隊開設了“童音筑夢”普通話趣味課堂,通過識字、兒歌、故事、情景對話等生動形式,寓教于樂,幫助孩子們克服方言影響,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為未來融入更廣闊的世界打下基礎。同時,隊員們化身“藝術小導師”,在村中畫室和墻繪現場,指導村里的“畫二代”們執起畫筆。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描繪著熟悉的田園、豐收的喜悅和心中的夢想,藝術種子在下一代心中悄然萌芽。蔡家溝美術館內,韓國友人與本土農民藝術家的作品并肩陳列,這不僅是“文化的碰撞交融“,更是對鄉村新生的有力詮釋——這里已升華為“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一種象征”。團隊成員們也在協助布置藝術交流活動的勞動中,用汗水展現了青年學子的實干擔當。

“這趟旅程,我們是服務者,更是學習者。”輔導員宋卓老師總結道:“從科技大棚到直播間,從普通話課堂到藝術館,蔡家溝全景式展現了‘科技賦能、文化鑄魂、內生動力’的鄉村振興立體畫卷!特別是看到孩子們認真學習普通話、快樂繪畫的場景,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脈動與鄉村未來可期的希望。”(通訊員馬藝菲 邱曉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