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楊宗凱:疫情和后疫情時代的高等教育創新之路
    2020-12-01 10:27:00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
    作者:

      12月1日,以“網絡新技術支撐后疫情時期的教育新常態”為主題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在深圳隆重開幕。

      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作了《疫情和后疫情時代的高等教育創新》的特邀報告。他總結了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在線教學情況,展望了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新實踐

      楊宗凱指出,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從國際形勢來看,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升級、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疫情防控的不確定因素。從國內形勢來看,近年來,我國政府布局系列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當前,我們正處于教育信息化1.0/2.0向智能時代躍遷的關鍵節點。特別是隨著2020年4月“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以及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提出,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現代化的作用定位不斷拔高。

      楊宗凱介紹道,此次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偉大教育創新實踐。在區域方面,在線教學覆蓋所有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兵團;在學科方面,在線教育覆蓋所有學科門類;在規模方面,疫情期間,全國高校在線教學工作進展順利,截至5月初的統計表明,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了在線教學工作,108萬教師開出了110萬門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合計35億人次。

      他指出,疫情期間,高校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在線教學方案,總體上包括MOOC教學、錄播教學、直播教學、遠程指導教學4種基本形態。通過教學平臺或者在線教學軟件進行測驗、作業、開展測驗并收集課后作業的模式接近40%。疫情之后教師繼續開展在線教學或混合式教學的意愿強烈,超過80%的教師表示在疫情之后會經常開展和偶爾開展在線教學或混合式教學。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信息化基礎設施尚需升級以支撐大規模在線教學需要,傳統教學模式與在線情境下的教學要求不匹配,師生信息素養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線教學的質量評價必須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實現疫情后平穩過渡對學校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總之,正如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所總結的,要“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

      后疫情時代,以技術推動教育創新變革

      楊宗凱表示,后疫情時代,要發揮技術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以技術推動教育創新變革,構建新的教育支撐體系。這需要把握幾個新要素。

      一是“新資源”。后疫情時代,資源形態將發生改變,形成包括政府投資建設、學校免費使用的“開放資源”,學校開發、用以教學輔助和學習工具的“校本資源”,以及企業開發、學校購買的“個性化資源”共同構成的三大資源體系。尤其是“個性化資源”的出現更加豐富了教育資源形式。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公布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到要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允許購買并適當使用符合條件的社會化、市場化優秀在線課程資源,探索納入部分教育階段的日常教學體系,并在部分學校先行先試。

      二是“新方法”。隨著傳統教學變革,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將更為普遍,它的特征是以個別差異為出發點,以學習者的興趣與需要為中心,以每個學生能力與個性的最大發展為目標。

      三是“新評價”。大數據支撐下的評價創新,評價內容從單純對知識掌握狀況的評價,轉向知識、能力和素養并重的綜合性評價;評價方式從傳統的一次性、總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伴隨性評價;評價手段從試卷、問卷,轉向大數據采集分析系統。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四是“新教師”。智能時代教師能力要求加速轉變。未來的教師應是勝任信息化時代全新人才培養要求的數字化教師,信息素養將成為“標配”而不是“高配”。

      他以華中師范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介紹了高等教育創新實踐。其中,華中師范大學將“教育信息化”列為學校發展戰略,貫徹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總體思路,構建了信息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的連接、共享、自主、開放、適切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正在積極推進以人工智能支撐下的“教、學、評、環”為一體的智能大學構建,積極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標桿校建設。

      楊宗凱指出,后疫情時代,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大規模在線教學等模式將成為新常態,這意味著,在線教育的政策制定、評價方法、教學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需要重新設計。

      展望未來,高質量教育體系正在形成,教、學、管、研、服都將發生改變:“教”——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分析支撐教師差異化教學,“學”——實現大數據支撐下的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管”——實現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精準化,“研”——改變教育的基本科研范式,“服”——形成大數據驅動下的智能教育服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