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科技自立自強與人才培養”論壇成功舉辦
    2022-12-19 14:06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022年12月18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國際勝任力培養專業委員會、人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教育考試專業委員會、教育認證專業委員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協辦,在云端成功召開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2學術年會主題為“科技自立自強與人才培養”的平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云集線上作專題報告分享,有兩萬余名各地會員及教育、科技等人士在線參會。

      會議先后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國家督學、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清華附中原校長王殿軍教授、國際勝任力培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主持。

      在主旨報告階段,國務院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介紹了清華大學成像與智能實驗室的發展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他們的親切關懷。他認為,做學問,問題驅使是原創,方法驅使是改進;做研究,要理學思維,工科實踐,哲學表達。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做別人想不到的事;做人,要有胸懷,眼界高、眼光遠;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要并舉,培養國際一流才是最高目標。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原主任李普認為,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已進入新的階段,當務之急必須下大力推進科技人才法制化和政策體系化、探索新型舉國體制下人才組織動員機制、強化國家戰略力量釋放科技人才活力工作、推動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提升政府對科技人才的服務水平、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引才引智的途徑、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作用,等等。

      王殿軍教授通過十多年來在清華附中的艱辛探索,形成了兩套完整基于大數據的師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并已在全國數十個省市區域推廣應用,覆蓋了數百萬學生。他認為,要真正解決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問題,必須抓住發現、培養、評價三個關鍵環節;必須實施以“學業評價+綜合素質評價+能力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多維評價;必須開展以向“識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能力進階式評價與培養體系的實踐;必須走以A+B雙軌制為主要思路并充分兼容和考慮現有教育體制的評價改革路徑;必須依托數智技術為拔尖創新人才評價與培養全面賦能。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勝任力培養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原副秘書長張寧認為,要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提高國際勝任力水平,對參與全球治理的人才來說,必須要熟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了解中國的國情,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對于中國的青年學生來說,更需要培養國際可遷移的專業能力,培養尊重多樣性;培養有效溝通的能力;培養協同合作能力;培養領導管理能力,等等。

      在專題報告階段,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益東認為,原始創新是一流人才的事業,利用原始創新成果的結構特征、長期堅持的過程特征、職業學者的行為特征,十年磨一劍成果的綜合特征,加上“互聯網+代表作”評價法,可以實現原始創新成果的及時評價和一流人才的及時甄選。因此,用原始創新成果作為學術招牌標定一流學者桂冠,一目了然,“唯帽子”不攻自破。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王云海認為,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必須把握好四個關鍵指揮棒:一是以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政治指揮棒,牢記“為誰培養人”的初心使命;二是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培養指揮棒,明確“怎么培養人”的實施路徑;三是以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為評價指揮棒,確立“培養什么人”的目標方向;四是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文化指揮棒,營造“文化吸引人”的制度環境。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勝任力培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教授回顧了近五年來北京大學在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和輸送方面取得積極成果同時,對未來進行了展望:一是繼續完善北大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繼續辦好國際組織高端論壇;二是鼓勵更多院系參與到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的學科建設中來;三是整合全校資源,與國外優秀大學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四是全部完成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列教材的出版;五是盡快啟動高水平國際組織數據庫的建設。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何慶、副理事長俞亞東認為,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必須大力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克服二者在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上存在的分離、背離問題;必須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文素養一體化培育”新路,把教育系統和社會領域的人文教育有序銜接、有機統一起來,從而更好地為支撐現代化建設培養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虹教授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堅持科學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構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續發展的戰略機制;要優化頂層設計,促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化;開展梯度性、過程性、全員性心理教育人才隊伍培養;建立多元化、立體式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考試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原院長鄭方賢教授認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關鍵在于夯實教育教學新基建,即“四金一化”:建好金專、金課、金師、金教材,建設質量文化;要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建設,解決“卡脖子”問題;新工科方面,要把握新的工科專業的新要求,推進理論研究、內容方式、組織模式及實踐體系創新;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提升國家元實力,解決“卡腦子”問題;推進新文科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解決“卡嗓子”問題。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認證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李文遠認為,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的《教育組織–教育組織管理體系–要求和使用指南》標準,是教育組織管理體系國際化、標準化和系統化的一個里程碑,適用于大中小學及各種成人學校、培訓機構;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組織的標準化、系統化和結構化管理;有利于提供包容而公平的高質量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組織運行的有效性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與地區性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法律法規的協調整合。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伍宸認為,我國高校集聚了全國超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長江學者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高端學術人才積聚、高技能人才吸納和培養以及國際人才的交流與合作上有其獨特的優勢;要充分發揮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吸納和培養上的戰略優勢。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和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另一方面不斷提升培養質量;要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中樞的戰略優勢,在全球范圍內要建立起廣泛和實質性的人才交流機制。

      在論壇接近尾聲的時候,劉益東、王云海、張海濱、陳虹、鄭方賢、李文遠、伍宸等七位嘉賓舉行了圓桌對話。大家就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等話題,紛紛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一致認為,在當前我國全面加快建設世界人才中心的新形勢下,需要通過基礎教育改革以及強化中學與大學教育的銜接等方式,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需要積極探索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借助國際化辦學等方式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而用之;需要積極探索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的教育發展模式,三者既互為條件,又互相支撐,以此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形成合力。

      最后,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李志民作了總結發言。他指出,論壇緊緊圍繞“科技自立自強與人才培養”這個主題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強國目標,就如何加強科技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及評價、高校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如何定位、高校在建設世界人才中心和科技創新高地中其機制應如何完善建立等發表了許多新觀點,提出了許多新建議,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重要的參考價值;大學的高度決定國家的高度。我們要增強高等教育賦能人類幸福和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擔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4:34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4:29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1:30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1:08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