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的統籌協同與學習型大國建設
    2022-12-19 11:31
    中國教育在線

      2022年是走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建功新偉業的里程碑之年。黨的二十大在北京勝利召開,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高質量發展,并著重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無不昭示著新時代中國教育的使命艱巨而光榮。

      12月18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教育財政專委會、民辦教育專委會、思想道德建設專委會、安全教育專委會、家校協同專委會等六家分會共同承辦的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2學術年會暨平行論壇一以北京為主會場,通過與在線直播相結合的形式成功舉辦。論壇主題為“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的統籌協同與學習型大國建設”,13位專家學者云集線上作精彩主題報告分享,超萬人在線參會交流。

      主題論壇上午部分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終身學習專委會理事長韓民主持。

    論壇主持人 韓民

      上午論壇首先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褚宏啟教授做主題報告《建設教育強國、培育創新人才》。他認為,教育強國的評價指標建構,可以把CIPP模式倒過來,主要看前三個因素PPI,即產出-過程-投入。一是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目標首先要強。產出涉及目標,要求教育要培養出強大的人民,即具備21世紀核心素養尤其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人;二是建設教育強國,教育過程要強,即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包括學習方式)、教育管理三個方面都要強。課程內容要與培養目標精準對接,要優化內容結構,要做到好吃有營養,課程內容要多樣化,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方式要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創新能力;教育管理要推進科學民主依法管理,推進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即多元共治、學校自治、政府元治(政府發揮元治理作用)、厲行法治,學校教育的民主氛圍越濃厚、給師生的自由度越寬松,就越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三是建設教育強國,教師隊伍要強。投入涉及人財物,其中教師隊伍最為關鍵。教師要達到專業標準,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還要具備21世紀核心素養,要培養學生的聰明的腦和溫暖的心,老師首先要具備。從強師,到強教,再到培養出強人,即培養出強大的人民,體現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內在邏輯關系。

    主題報告人  褚宏啟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產教融合專委會理事長,終身學習專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刁慶軍教授以《主動服務國家人才強國戰略、推動高校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為主題作報告。他表示,高校作為教育機構,既要為國家未來建設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也要為在廣大在職人員的發展賦能,從而提升自身服務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能力。高校繼續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應主動作為承擔更大責任:一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自覺履行社會職責;二是主動服務清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將繼續教育領域作為教育發展創新的廣闊試驗田,積極探索終身學習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企業需求為目標、院校專業設置為主線,結合現有研究探索,由行業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與相關院校合作,開發繼續教育學分課程與職業技能等級認證體系,實現學科專業培養與產業行業崗位需求對接,體現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

    主題報告人  刁慶軍

      “雙一流”學科建設依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而如何通過完善“雙一流”學科建設促使大學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教育財政專委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明興教授,攜手斯坦福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森共同作主題報告《研究型大學的有組織科研與一流學科建設》。他們認為,“服務國家急需,強化建設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支持創新策源地的基礎作用”是我國高校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基本原則。在《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高校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學校學科優勢為基礎,研究提出有組織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確主要任務和戰略目標”。他們建議,一是搭建新型舉國體制下的有組織科研平臺;二是高校內部應該重視基礎學科群建設;三是雙一流專項撥款應更加重視學科群建設,加強一流學科建設與國家重大需求之間的關聯。

    主題報告人  劉明興

    主題報告人  周森

      圍繞新時代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整體提升需求,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蘇君陽教授作主題報告《家校社協同在教育與人才培養中的戰略意義、機遇與挑戰》。他指出,家校社協同目前已成為了我國政府與全社會共同的關注與行動。積極推進家校社協同有利于為黨和國家培育更多、更優秀人才,有利于保障教育現代化理念的深入貫徹執行與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有利于保障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理念的確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深入貫徹與實施給家校社協同帶來諸多的發展機遇。家校社協同在教育與人才培養中面臨如下挑戰: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自覺意識有待加強;家校社協同主體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強化;家校社協同的空間基礎有待拓展;家校社協同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主題報告人  蘇君陽

      安全教育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一項新任務。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安全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孔昭君教授作主題報告《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人才培養與安全教育》。他認為,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國家總體安全觀,深刻揭示了國家安全的全面性、系統性和持續性;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對國家總體安全觀做出了深刻闡述;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并對教育事業提出了新要求,明確安全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安全教育面臨的新任務是:強化國家安全意識;健全國家安全理論;普及國家安全技能;匯聚國家安全力量;強化國家安全工作。為此,安全教育工作應當學習貫徹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升級安全教育手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安全教育,從而,開拓新時期安全教育的新局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貢獻。

    主題報告人  孔昭君

      民辦教育是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監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烽以《關于新時代民辦教育的幾個重大認識問題》為主題作報告。他表示,建設與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教育體系,需要高水平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多樣化選擇性的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多元共建的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制度和治理體系。民辦教育具有靈活適應需求、提供多元選擇、跨界整合資源、利于教育創新、管理機制靈活、推動學校變革等特點,不同層級類型的民辦教育所起作用不同,民辦教育作用發揮程度是教育治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主題報告人  王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民辦教育專委會秘書長黃為以《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的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作報告。他認為,引導的是方向,規范的是行為。具體講,引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突出黨對民辦教育的全面領導;引導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發展,鼓勵公益性辦學;引導社會資本主要進入職業教育領域辦學;引導高質量發展,優化民辦教育存量。規范民辦學校內部治理和運營管理;規范民辦學校辦學行為和經濟活動;規范資本有序投資辦學、建立資本“紅綠燈”機制,防范辦學風險;規范民辦教育外部治理,強化法治意識,提升治理能力。要推進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動民辦學校轉型升級。黃為提出六個路徑建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二是重視合規安全,確保民辦學校及其舉辦者安全;三是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四是迭代辦學系統,推動學校持續健康發展;五是突出公益性辦學,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六是提高辦學質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主題報告人  黃為

      主題論壇下午部分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吳曉川主持。

    論壇主持人 吳曉川

      科教興國戰略和學習型大國建設是二十大報告關于“教育、科技、人才”部分的綱領性內容,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終身學習專委會理事長韓民作主題報告《統籌科教興國與學習型大國建設的戰略思考》。他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力與智力支持,所以建設教育強國是強國建設的第一要務。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首先要繼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進展,實現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需要繼續提高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第二,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著力提升教育質量。要確立新的、素質教育的質量觀,聚焦核心素養、核心能力的培養,深入推進教育、內容、評價改革,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養水平,需要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采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力的舉措;第三,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繼續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促進教育公平、縮小教育差距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教育發展中的區域、城鄉、學校及人群間的差距,特別是教育質量上的差距依然存在,需要在促進教育質量公平方面采取的新的戰略舉措;第四,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從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等方面統籌推動改革創新;第五,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同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統籌推進。建設教育強國,不僅要做強學校教育,也要做強繼續教育,持續增強全社會的學習力。

    主題報告人  韓民

      圍繞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培養的關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黃健教授作主題報告《科教興國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終身學習》。她表示,我國于1995年以來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是確保中國近三十年來經濟與社會持續高速發展的一項重要基本國策。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五部分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本次報告圍繞這部分內容,從三個方面展開學習思考:一是探究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背景與思想意蘊,二是分析教育、科技、人才在未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中的整體價值及其相互關系,三是從終身學習視角下進一步思考教育如何實現創新,從而更好地適應我國對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以及高層次戰略型、領軍型、拔尖型人才的培養。

    主題報告人  黃健

      職業教育是新時代全面推進人才發展戰略的重大方向,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常務理事,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沈陽機械工業職工大學黨委書記楊克教授作主題報告《教育科技人才戰略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他認為,職業院校在培養教育科技人才上具有國家《職教法》等相關政策優勢;又有與國家新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優勢;同時有師資隊伍優勢和教學科研優勢。教育科技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教育科技培養人才是貫徹落實“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需要,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是培養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人才的需要,也是解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的需要,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1+X”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采用“崗課賽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科技人才方略要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也要針對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嚴重不足的實際,更要針對教育科技人才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的實際,著眼于建立一支教育科技人才、技術推廣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組合的高素質的職業教育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主題報告人  楊克

      面對中國超3億人的老齡化社會現狀,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吳遵民教授以《學習型大國建設背景下老年教育再思考》為主題作報告,他從老年教育究竟是克服危機型的舉措還是作為權利保障手段;老年教育究竟是“被教育”還是“去教育”的思考;老年教育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價值等三個方面進行分享。他提出,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回應新時代社會發展要求、尊重老年生命價值、并使普通民眾獲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研究的目的就是期待通過對老年教育的精確定位,去探尋為老年群體提供精準服務并推進體系構建的精細化管理。具體而言,就是希望通過對老年教育的深度研究與思考,而去實現對老年群體的高標準教育供給、高均衡的資源配置、高保障的支持系統,從而達成高效益的教育成效,這種成效并且不僅體現在教育層面,而且也應成為整體社會的效益。

    主題報告人  吳遵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吳峰教授以《數字科技下的企業教育》為主題作報告。他表示,學習型企業是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數字時代下的企業教育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數字時代的新學習時空觀的主要特征是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習資源無限共享、學習者規模理論上可以無限大。數字科技為企業教育創造了新的價值,帶來了雙重紅利。數字科技空前地擴大了人們的學習覆蓋率,使得所有人都具有學習機會。充分利用數字科技,可以促進我國企業人力資源跨越式發展。數字科技對企業教育體系進行了重構,有基于勝任能力的、基于績效改進技術、基于職業生涯發展的三種企業數字化學習類型。總之,數字科技使得未來的企業教育具有科學性、精準性、戰略性及更具戰略性。

    主題報告人  吳峰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學習型大國”,掀起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新一輪高潮。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楊樹雨圍繞《國際視閾下的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大國建設》作主題報告。他認為,學習型社會走進中國20年,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直至二十大,持續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成績顯著,為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從學習型社會到學習大國,再到學習型大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的變化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與重大的現實意義。學習型大國的內涵豐富、意義重大,顯示了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國家層面和社會體量,是我國對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進一步認可,豐富了“學習型”系列名詞群體。表明中國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將進一步深化;標志著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模式走向成熟:將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我國以學習型大國的姿態,在向各國優秀文化和先進成果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應進一步深化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對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理論的研究,明晰學習型大國的大國責任擔當和意識,站在世界高度、全球視野,努力建設世界教育與人才培養的高地,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廣泛合作。

    主題報告人:楊樹雨

      本次為期一天的論壇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下午專家報告結束后,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曉川進行總結。他回顧了專家們的報告要點,認為專家們的報告高屋建瓴,提出了很多具有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理論指導。他表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必須牢牢抓住人這一關鍵要素。人才培養靠教育,全面提高各類人才的培養質量,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善用科技力量實施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必將為之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凝聚智慧、力量戰勝各種困難和阻力,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餞行科教興國的時代擔當,為建設高水平的學習型大國繼續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再次感謝所有專家的精彩發言,祝所有的朋友們平安健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4:34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4:29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1:30
    中國教育在線 2022-12-20 11:08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