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留學問一問

    美國博士申請

    2025-07-28 21:08:45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我一直很想找個機會,寫一寫這幾年來關于讀博和做學術的掙扎、妥協和堅持。正好最近微信和豆瓣都有不少相關討論,我就權當湊個熱鬧,說說體會。我應該是同齡人里比較糾結的。我從本科就開始不停糾結于“我適不適合做學術?”“我到底喜歡研究什么?__關心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我總是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學術的路我到底能不能走下去?”這些問題。直到最近,才大概想通。最近也收到一些剛讀完香港授課型碩士的同學問我該不該繼續讀博。我就用這篇文章,就自己的經歷,來談一談“我覺得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和“怎么樣去調整讀文科研究生時候的心態”這兩個問題。01. 想做學術的人,很多是理想主義、有情懷的人,但這一類人可能并不那么適合做學術。我就是這類人,所以我不覺得我很適合做學術。我之前不管寫什么學術論文之前,我都要把相關研究和材料讀完,覺得自己形成比較完善和具有新意的認識,才動筆。這樣的結果就是快到l了,才開始寫。草草寫就的文章,總是不能令自己滿意。這也是為什么到現在我都沒有寫出令自己滿意的文章的原因。也是后來我抑郁的很大原因之一。我們系的咨詢師常和我們說,you are not suppose to write an a paper, but a b-.我碩士導師和我說過you are always looking at what you on't have. but you shoul look at what you've alreay ha an learn to creatively interpret them.因為理想主義,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可正因為如此有時候寫不出很好的文章。因為想得太多,寫得太少。解讀材料和寫作都是訓練的過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寫出很完美的文章呢?就算是讀博士,也只是學術圈初來乍到的小晚輩,又干嘛要指望自己一篇文章可以超越那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提出頗具啟發性的新見解呢?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是每一篇經過我手的文章都要盡力寫,在規定時間內,但求盡力,能夠用材料自圓其說就好,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能夠跟學界對話有一些自己的觀點,我就覺得很不錯了。沒有必要和自己過意不去。另外,我之前對做學術也有誤解。我以為做學術一定要”文以載道“,我以為一定要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腦子里時不時還冒出來什么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之類。現在想來,真是中二。如果說讀書是吸收知識,那做學術可以說是用標準化的語言將知識不斷體制化輸出的過程,而且還要注重效率。所以才會有人說“想法比較少的人,目標比較明確的人”比較適合讀博士。文科研究,因為它形而上且脫離生產實踐又很精英主義,比較容易讓人誤解只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才能做出好的研究。我覺得對于真正的學者視野開闊、關懷博大是很重要的,但是對于今天的學術體制來說,要保住學術的飯碗和看多少書、思想有多深刻的關系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當然,在我心里永遠是有所謂“學術工作者”和“學者”之間的區別。2. 不懂就問,千萬不要玻璃心。有一個現象,在國內特別明顯。很多同學在講座結束后問問題,說一長串自己看過什么書,那個書里觀點如何深刻,還看過什么書blablabla。結果被問咨詢師一臉懵逼,回一句,“你的問題是什么?”我現在特別反感這樣的表演式提問。我覺得提問應該是不懂才問,而不是去展現你知道多少,看過多少書。也有同學問我申請要不要套詞。我沒有申請過美國博士,不知道套詞效果大不大。但我總覺得,有問題就寫郵件去問,沒問題生搬硬套總不太好。我在本科的時候也是看到大佬就想要去混個臉熟的,在聽講座前會讀一讀他/她的書,沒問題也要搞點問題出來去問。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那樣很尷尬,還不如專心吃buffet。但真的有問題的時候,我反而不會像本科和碩士的時候那樣藏著掖著不敢說,生怕自己的問題不好,被咨詢師批評。我甚至會直接提出來,說這部分我沒有聽懂,您再給我講一遍好不好。其實這個和國內的教育觀念有關。我自己在國內和美國讀書感受到一種很大的不同是,國內咨詢師對于上課和聽講座的同學的背景知識會有所期待,覺得你應該要有基本的知識儲備才來能聽課和講座。而美國咨詢師大都不會這樣。他們明確把prerequisite寫在syllabus上,如果沒有prerequisite就不會有任何對選課同學背景知識的要求。比如我上過一門課叫做lu xun an moern china.咨詢師在第一節課的時候說,我想知道一下在座的同學有沒有不知道魯迅的。也就是說,就算之前你連魯迅這個名字都沒有聽過,你也是可以來上課的。不管是上課還是聽講座、提問,出發點都是為了學到更多知識,而不是炫耀自己已經知道多少知識。我覺得帶著這種心態出發,就不會給自己太多壓力,而會擁有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納新的知識。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問題很傻,如果我們都能提出靈魂之問,我們就不用再在博士班里浪費時間了。3. 讀博士的目的。讀博士是一種學術訓練不假,但很多人或許會忽視,讀博士更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是一條走向更加完善、健全的自我的道路。我是我們辦公室年級最長,但是年齡最小的。除我之外,其他同學都有過工作經歷。他們工作過之后,還是覺得自己對學術有興趣,覺得繁瑣的工作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方式,所以選擇再來學校深造。之前我碩士導師也建議我先去工作,覺得工作過之后才會真的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做學術。我覺得不無道理。所以我現在完全不排斥未來有一天我可能會去找工作,走出書齋,去體驗人生不一樣的可能。我之所以會轉成碩士,一方面是因為相比人類學,我還是更喜歡歷史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不希望在我還沒有真的想清楚之前,就被時間推著走。為了畢業,寫一篇自己并不真正感興趣的博士論文,之后為了適應國內的學術制度,寫自己不想寫的文章,教自己不想教的課。我覺得在美國兩年碩士也好,之后也許會經歷的博士生涯也好,不僅是為了讓我成為一位有資質的知識轉播者和生產者,更是為了讓我學會如何在巨大壓力的環境下里仍然保持高度的創造性和生產力。之前有位yale退學博士說做學術是相比其他工作比較容易的事。我實在不敢茍同。我覺得學術的困難在于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生產新的知識,同時還要傳道受業解惑 。 只有能力卓越且心理強大的人才能夠堪當此任,而博士訓練就是為此作準備。我碩導也和我說過,you shoul learn to be relaxe an be prouctive at the same time. 對我來說, 我讀博士是為了具有更強的能力,更好的心理素質,對于人類社會更加深刻和復雜的認知,我覺得就夠了。 那如果畢業之后我還是找不到教職,我也自信那樣的我一定會有能力找到另外的謀生之道。想獲得一對一免fèi指導嗎?想要一套量身定制的留學方案嗎?聯系我,給您想要的!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 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免費獲取留學方案
    Kaplan, Inc. 30 多年來一直是Graham Holdings(前身為 The Washington Post Co.)的一部分,是其最大的子公司。Graham Holdings Co.(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GHC)總部位于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是一家多元化的教育和媒體公司,其主要業務包括教育服務、電視廣播....
    HOT
    留學費用測算
    免費留學評估
    1
    免費在線咨詢
    免費獲取留學方案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