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自考動態

    自學考試室內設計專業《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2)

    2025-08-13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歷史地理演變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涉及氣候、人文、經濟多個維度。這些內容,其實可以從幾個關鍵點切入。先說說氣候變遷,再聊地理特征,最后看看文化發展的脈絡。

    氣候變遷與歷史進程

    中國五千年氣候大體呈現由暖轉冷的趨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最早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的溫暖期,那時候氣候條件適合農業發展。接著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替期,這個階段災害頻發,史料記載的旱澇蝗災明顯增多。到了明朝初期,氣候進入持續寒冷的方志時期,清朝末年結束。現代則是依靠儀器觀測的科學階段,數據更精準。

    地理格局的形成

    中國地理的特殊性在于水系網絡和交通體系。長江黃河等大河像血脈一樣串聯起不同區域,而古代的驛道、運河系統又讓南北東西的聯系更緊密。這種地理特征對文明發展影響深遠,比如南方水網密布的地區更容易形成經濟中心。

    文化發展的轉折點

    元明清時期的文化停滯現象值得深思。當時政治中心北移,經濟重心南移,但北方政權更注重小農經濟,反而抑制了南方的商業活力。這種南北矛盾導致文化創新動力不足,成為后來發展的瓶頸。

    古代地理劃分

    《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劃分很有意思。從兗州到雍州,每個區域都以山川為界,比如兗州在濟水黃河之間,揚州在淮河以南。這種劃分既反映地理特征,也體現早期的行政管理智慧。

    區域文化的融合

    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南楚三大文化圈,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儒家思想、法家制度、道家哲學和楚辭文學的結合,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本框架。

    經濟區劃與文化差異

    司馬遷在《史記》里把天下分為關中、山東、農牧交錯帶和江南四大經濟區。這種劃分不僅體現經濟特點,也反映出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差異。

    人與自然的互動

    古代改造自然的三大成就——開墾土地、修建水利、開鑿運河,展現了先民的智慧。這些工程背后是“正德、利用、厚生”的理念,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古人還通過季節性捕魚、限時砍伐等措施保護生態,比如唐朝在西北地區建立牧馬場維持植被平衡。

    環境保護的智慧

    古代環保措施很講究分寸,比如農忙時不征調勞力,捕魚用大眼網,狩獵選秋冬季節。朝廷還通過禁伐山林、植樹造林等方式保護生態,皇家園林的建設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生態屏障的作用。

    這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文明發展既要順應自然規律,也要有長遠規劃。氣候變遷、地理格局、文化演進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