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28044學前教育心理學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南京師范大學編(2021年)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
學前教育心理學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課。本課程是在專科段的有關課程基礎上的后繼課程。該課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二是以現代教育、教學以及學習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三是立足現代機構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與教的實際問題來闡述理論。因此,它具有基礎性、理論性、科學性、現代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應考者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應該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教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并學會從教學心理學原理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學前教育機構教育教學情境中的現實問題。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良好的教師心理特征及其培養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教師扮演的社會角色、有效教師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掌握教師的教學專場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有哪些。明確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經歷的成長過程,分析如何縮小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之間的差距。了解職業倦怠的主要特征。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待;從學生對教師的期待分析教師角色;有效教師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教師的教學專長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教師的成長過程;如何盡快縮小新教師和專家教師之間的差距;教師的職業倦怠。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點概念:角色、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效能、教學效能感、自我效能、專家型教師、反思性教學、認知學徒制、教師職業倦怠。
(2) 能說出教師扮演的社會角色。
(3) 能說出新手教師成長為專家教師經歷的幾個階段。
(4) 能簡要陳述專家教師和新手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行為的主要差異。
2.理解:
(1) 能用實例說明教師的認知特征、人格特征、教學效能感等要素與其教學效果的關系。
(2) 能用生活中的具體例子說明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的成長過程。
3.運用:
(1) 能根據提供的專家教師和新手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分析專家和新手在課中教學行為上的主要差異。
(2) 對照良好教師應具備的心理特征,對自己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
(3) 調研或訪談一所學校的教師,了解他們是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的,分析其反思性教學的過程和方法。
第二章 學生的心理發展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極其分類,明確學生的認知發展極其教育含義以及學生的人格發展與社會化。
(二)課程內容
本章介紹了心理學關于人的心理結構及其分類的理論;加涅關于學生心理構成及其分類的觀點;美國心理學會關于學生心理因素與學習原理的分析;加涅對學生素質分類研究的教育含義;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認知發展的文化歷史觀;認知發展的一般與特殊;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人格的發展;自我概念的發展;個體社會化與人格發展。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發展、素質、運算、最近發展區、人格、自我同一性、自我概念、個體社會化。
(2) 能陳述加涅的學生素質的分類標準;
(3) 能陳述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所描述的不同階段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
(4) 能陳述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個階段理論的前五個人格發展的特點。
2.理解:
(1) 結合事例說明加涅的學生素質結構觀的教育含義。
(2) 舉例說明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 用自己的話說明學生人格發展的社會化動因。
3.運用:
(1) 觀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分析他們之間的差異,說明哪些差異是在發展中形成的。
(2) 設計一個測量中學生非學術自我概念的調查問卷。
第三章 學生的個別差異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應著重了解學生在認知和性格兩方面的個別差異、這些差異的教育含義、特殊兒童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
(二)課程內容
本章介紹了學生的認知方式差異;認知能力差異;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性格的概念;性格的個別差異;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特殊兒童的概念、類型、流行率以及特殊兒童的教育。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識記:
(1) 重要概念:認知方式、學習風格、智力、智力商數、多元智力理論、掌握學習、性格、氣質、特殊兒童、超常兒童、學習困難、資源教室。
(2) 陳述教材中重點介紹的四對認知方式的主要特點。
(3) 陳述性格的特征差異與類型差異。
(4) 陳述特殊兒童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
2.理解:
(1) 舉例說明學生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2) 舉例說明學生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3) 比較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韋克斯勒智力量表IQ分數的含義。
3.運用:
(1) 用學生認知差異的理論評價我國中小學因材施教的改革措施。
(2) 用學生性格差異的理論分析身邊熟悉的同學性格的特征和類型。
第四章 學習心理概論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教育家關于學習的主要觀點,了解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和智慧技能的五個亞類,了解奧蘇泊爾提出的意義學習的五個亞類,理解信息加工過程涉及的三個系統和主要認知加工環節。能夠比較和說明加涅認知領域學習結果分類與奧蘇泊爾學習分類的異同。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內容包括學習的定義;學習的哲學研究;學習的科學心理學研究;奧蘇泊爾的有意義與機械學習分類;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安德森的學習分類;學習分類研究的教學演繹;加涅的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模型;學習涉及的認知加工環節。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識記:
(1) 重要概念:學習、性習論、學知論、知行論、聯想學習、條件反射、強化、學習理論、三代學習定律、短時記憶、注意、復述、編碼、提取。
(2) 陳述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教育家關于學習的主要觀點。
(3) 陳述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和智慧技能的五個亞類。
(4) 陳述奧蘇泊爾意義學習的五個亞類。
(5) 陳述信息加工過程涉及的三個系統和主要認知加工環節。
2.理解:
(1) 比較和說明加涅認知領域學習結果分類與奧蘇泊爾學習分類的異同:分類的依據,彼此對應的亞類,適用的范圍。
(2) 舉例說明安德森的學習分類。
3.運用:
(1) 用學習分類思想分析所給予的材料的學習類型。
第五章 知識的學習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了解知識、技能與能力學習概述,了解幾類常見知識的學習。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知識、能與能力的概念;廣義知識學習階段模型;知識學習的理論;符號和事實性知識的學習;有組織的整體知識的學習;作為技能前身的陳述性知識的學習。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 識記:
(1) 重要概念:知識、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能力、變式練習、圖式、符號學習、事實性知識學習、有組織的整體知識、心理模型。
(2) 能說出廣義與狹義知識的概念。
(3) 能陳述廣義知識分類和知識學習階段的基本框架。
(4) 能說出三種狹義知識的學習過程和內部條件。
2.理解:
(1) 能結合學科例證,說明知識、技能與能力之間的關系。
(2) 能用某一知識學習的理論模型解釋說明狹義知識習得的過程。
(3) 結合實例,說明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的過程和內部條件。
3.運用:
(1) 能運用知識學習的過程和條件,在自己熟悉的學科中,設計一個知識獲得的教學方案。
(2) 能依據奧蘇泊爾的同化學習理論,分析某一教學單元所教新概念與原有知識間的關系。
(3) 根據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之間的關系,能設計前者轉化為后者的一個教學片斷。
第六章 技能與綜合能力的學習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了解智慧技能與認知策略學習的異同,明確不同類型的知識在復雜知識學習中的作用,結合學科學習說明智慧技能與動作技能的關系。能說明動作技能學習的階段以及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主要因素。能夠結合實例,分析綜合能力學習的過程和條件。
(二)課程內容
本章內容主要有技能及其性質;技能的分類;智慧技能的學習過程條件;認知策略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閱讀的過程閱讀理解的條件;寫作過程和條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條件。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認知技能、強方法、弱方法、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反省認知、動作技能。
(2) 陳述技能分類的兩種主要框架。
(3) 說出概念、規則學習的過程和內部條件。
2.理解:
(1) 用廣義知識學習的模型說明智慧技能習得的過程。
(2) 結合實例說明智慧技能與認知策略學習的異同。
(3) 結合實例說明不同類型知識在復雜知識學習中的作用。
(4) 結合學科學習說明智慧技能與動作技能的關系。
(5) 說明動作技能學習的階段以及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主要因素。
3.運用:
(1) 能運用概念和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在自己熟悉的學科中,設計一個概念或規則學習的教學方案。
(2) 能在自己熟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找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教學實例,并且分析其學習的過程和條件。
(3) 能結合學科實例,分析綜合能力學習的過程和條件。
第七章 態度和品德的學習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了解態度與品德的區別和聯系,明確影響態度和品德學習的內部條件,了解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道德判斷發展階段。能結合實例,說明態度與品德的改變過程,說明有效說服的必要條件。
(二)課程內容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態度的性質;品德的性質;態度與品德的關系;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和改變過程;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心理條件;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態度、品德、內化、觀察學習、替代強化、自我強化、親歷學習、認知失調論、榜樣示范、價值觀辨析、移情。
(2) 陳述態度與品德的區別和聯系。
(3) 陳述影響態度和品德學習的內部條件。
(4) 陳述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道德判斷發展階段。
2.理解:
(1) 列舉教育中的實例,說明如何運用替代強化原理促進班集體中的優良行為和抑制不良行為。
(2) 舉例說明態度與品德的改變過程。
(3) 舉例說明有效說服的必要條件。
3.運用:
(1) 用所學到的有關心理學知識和原理,為品德不良學生設計一個有效的教育方案。
第八章 教學心理概論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有關教學的代表性定義,明確各類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和含義,了解目標導向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運用教學設計思想,分析我國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優點與問題。
(二)課程內容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概述;教學論及其研究取向;教學設計的含義與性質和過程;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反映目標導向教學設計的新教案規格。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教學、教學設計、ADDIE模型、目標導向教學設計。
(2) 能陳述有關教學的代表性定義。
(3) 能陳述ADDIE教學設計過程模型的各個階段名稱及主要內容。
(4) 能陳述馬杰的教學設計的三個重要問題。
(5) 能陳述目標導向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
2.理解:
(1) 能根據有關教學的概念和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闡述在“預設與生成”問題上心理學的立場。
3.運用:
(1) 運用本章習得的教學設計思想,分析當前我國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優點與問題。
第九章 教學目標的設置、陳述與分析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布魯姆教育目標的分類框架、認知領域的目標和情感領域的目標,明確教學目標的功能。能夠比較和說明各類目標的背景、目的以及應用價值方面的異同。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教學目標的含義與功能;指導教學目標設置的理論;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目標陳述中的問題;克服教學目標陳述含糊性的技術;良好陳述的教學目標示例;任務分析的含義與作用;指導課堂教學任務分析的理論及其應用技術;不同領域的教學任務分析實例。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教學目標、教育目標分類學、行為動詞、行為目標、表現型目標、任務分析、使能目標、必要條件、支持性條件。
(2) 陳述原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框架和認知領域六級目標。
(3) 陳述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中情感領域的五級目標。
(4) 陳述修訂的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框架中的四類知識和六類認知過程。
2.理解:
(1) 舉例說明教學目標的功能。
(2) 比較并且說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與修訂的認知目標分類和加涅學習結果分類在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應用價值方面的異同。
(3) 用實例說明傳統教學目標陳述的弊病和克服這些弊病的方法。
(4) 用實力說明任務分析的作用。
3.運用:
(1) 用本章的目標陳述技術陳述符合要求的目標。
(2) 能按照本章任務分析的理論和要求,在自己熟悉的教材領域進行任務分析,包括分析學習結果類型、學習的必要條件、支持性條件和子目標排序。
第十章 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教學策略的含義和分類,了解兩種常見的教學過程模型,根據廣義知識教學過程劃分課的類型,根據學習結果類型劃分的課型的教學策略。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教學策略的含義和分類,兩種常見的教學過程模型,基于廣義知識教學過程劃分課的類型。以陳述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的教學策略,以智慧技能為主要目標的課的教學策略,以策略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的教學策略,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標的課的教學策略。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教學策略、課程水平的教學策略、課堂水平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符號性標志技術、先行組織者、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合作學習。
(2) 陳述“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型中的六步、三階段的含義。
(3) 陳述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與我國傳統教學過程模型的區別。
2.理解:
(1) 舉例說明本章介紹的物種教學內容呈現技術對學生信息加工過程和結果的影響。
(2) 舉例說明教學方法選擇的依據。
(3) 結合實例,說明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一般的教學過程和方法。
3.運用:
(1) 對所提供的教案或教學錄像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選用的目的性和適當性進行適當評價。
(2) 設計一個智慧技能教學片斷,演示某個概念或規則教學所常用的教學模式。
(3) 對提供的研究型學習、合作學習實例,運用本章有關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模式,分析屬于哪種教學模式,并且說明理由。
第十一章 學習結果的測量、診斷與評價(不作考試要求)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兩種不同類型的測驗、評價及有效測驗的必要條件,了解目標導向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結果測量理論與技術和測量結果分析、診斷與補救教學。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兩種不同類型的測驗、評價及有效測驗的必要條件,目標導向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結果測量理論與技術,測量結果分析、診斷與補救教學。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測量、評價、常模參照測驗、目標參照測驗、效度、信度、診斷性測驗、互惠式教學。
(2) 能陳述常模參照測驗與目標參照測驗在目的、理論假定、選題要求與評價標準方面的異同。
(3) 能陳述目標參照測驗的主要功能。
2.理解:
(1) 舉例說明學生掌握智慧技能中的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的行為標準。
(2) 結合實例說明如何保證標準參照測驗中的信度與效度。
3.運用:
(1) 用實例說明如何將修訂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以及加涅認知領域學習結果分類理論轉化為測驗題的編寫技術。
(2) 能結合具體的學科測驗結果測算該測驗的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
第十二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應了解動機的基本性質、構成成分,學習動機的作用以及教學設計,了解學習動機激發的條件。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包括學習動機的概述;學習動機激發的內部條件;學習動機激發的外部條件。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動機、需要、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外部學習動機、成就動機、焦慮、學習期待、控制源、獎勵、負強化、懲罰、普雷馬克原理、目標結構理論。
(2) 說出學習動機的構成部分。
(3) 陳述奧蘇泊爾提出的成就動機的三個成分及其各自的獎勵源對學習的影響。
2.理解:
(1) 用教學中的實例說明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一般關系。
(2) 舉例說明影響學習動機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 列舉用強化原理控制人的行為變化的教育實例,說明用厭惡刺激來抑制學生不良行為的過程。
3.運用:
(1) 用韋納的歸因模型分析自己某門課程考試成敗的原因,并對自己的能力水平作出判斷。
(2) 設計一個符合凱勒動機設計模型的學習動機激勵方案。
第十三章 課堂管理
(一)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課堂管理的一般概念,并重點學習、理解和應用課堂社會心理環境的營造以及課堂活動程序與規則的創設。
(二)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包括課堂管理概述;課堂社會心理環境的營造;課堂活動只需與規則的創設。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 重要概念:課堂管理、群體、課堂凝聚力、課堂氣氛、課堂活動程序、從眾、課堂規則、課堂紀律、課堂問題行為。
(2) 陳述課堂管理的兩種功能與影響課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3) 陳述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條件。
(4) 陳述課堂紀律的主要類型。
2.理解:
(1) 舉例說明群體動力與課堂管理的關系。
(2) 分析課堂問題行為IE的類型并且說明正確對待問題行為的主要教育對策。
3.運用:
(1) 訪問一位優秀班主任,用課堂管理的心理學原理分析其課堂管理的經驗。
(2) 觀察一位新教師在創設課堂活動程序與規則方面的具體做法,用本章的相關理論分析其采用了哪些策略,給出改進的建議。
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一)關于“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中的有關說明
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識記”、“理解”、“運用”等三個能力層次的要求,它們的含義是:
1、識記: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
2、理解:要求應考者能夠理解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能夠用自己的表達自己的對此知識的理解,加以說明或概括,或是能在具體的案例中按照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做出對此案例的推斷。
3、運用:要求應考者必須能夠將習得的材料運用于新的具體情境,特別是結合學前教育真實教學情境。
(二)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學與教的心理學》(第六版),吳紅耘、皮連生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三)自學方法的指導
本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綜合性強、內容多、難度大,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由于目前使用的教材并非專門為學前教育專業撰寫,因此凡是要求“理解與運用”的知識都需要應考者在自學和考試過程中自己聯系學前教育的實際情況。
2、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應考者的實際情況,考試大綱中沒有對應考者提出自學教材第十一章內容的要求。所以,凡是考綱中注明“不作考試要求”的內容,應考者可以自行省略。
3、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
4、閱讀教材時,應根據大綱要求,要吃透每個知識點,更要重視前后知識的關聯性,通過前后知識的相互補充來加深自己對教材的掌握。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掌握。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
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考試大綱脫節。
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聯系工作實踐”的學習方法。
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引導為主。
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將書本理論與學前教育工作實踐情況相聯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
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五)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2、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識記”20%,“理解”40%,“運用”為40%。
3、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3:2。
4、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綜合運用題(包括論述題)等類型(見附錄樣題)。
5、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填空題
如:教師職業倦怠最為突出的特征是 。
二、選擇題
如:教師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 ( )
A、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
B、心理過程與認知能力
C、認知能力與人格特征
D、認知能力與教學風格
三、名詞解釋
如:教學效能感
四、簡答題
如:簡述教師期望效應的產生過程。
五、論述題或綜合應用題
如:請從個體壓力、人際關系、自我評價三個維度描述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