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高層次人才招聘會
    第四輪學科評估
    學術橋人才評審評估
    海外學者中國行
    高層次人才網絡視頻招聘會
    破“SCI至上”,高校科技成果獎亮點紛呈
    2021-05-07
    中國科學報

      近日,多所高校公布了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的獲獎結果。據了解,本次授獎共確定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青年科學獎授獎項目與人選近300項(人)。在全國各界積極落實教育評價綜合改革方案的大背景下,備受關注的本次高校科技成果獎勵評審工作,到底有什么不一樣呢?

      修訂提名書,破除“SCI至上”

      科技獎勵工作作為科技發展的一面鏡子,是對科技水平、科技方針和政策導向的集中反映。作為本次高校科技成果獎勵評審工作的一條主線,“破‘唯論文’”始終貫穿了本次科技成果獎勵評審工作的始終。據某高校項目申報負責人透露:為扭轉以“SCI”指標為科研目標的異化現象,本次獎項評審修訂了提名書,自然科學獎和青年獎“代表性論文”填寫數量從8篇減到了5篇;自然科學獎和青年獎不再要求在“代表性論文目錄”一欄填寫“影響因子”,“SCI他引次數”也改為“他引總次數”。

      事實上,在以論文論英雄的傳統評價體系下,很多科研人員為撰寫論文所累,無暇將精力放在科研創新上。近年來,醫生論文遭雜志社撤稿的消息屢屢不絕,如果簡單地把醫生或科研人員論文造假全部歸咎于學風浮躁、學術失范、誠信失守,恐怕有失公允,過度依賴論文的考評機制也是造假論文迭出的一個重要誘因。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放療科教授馬駿在接受采訪時就呼吁:“在醫生評價體系方面,應充分考慮不同醫生的實際情況,尊重醫生的選擇,對于主要從事臨床的醫生來說,可以適當降低發表論文的數量要求,使評價體系更傾向于臨床操作等方面。”

      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李志民表示:“高校是國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但長期以來,科技評價活動中‘只看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的這種簡單化、一刀切的評價模式延伸到高校,就變成將論文數量與畢業考核、職稱評定、資源分配等直接掛鉤,甚至將論文作為評價一切學術活動的標尺,滋生、助長了只重視論文發表而忽視創新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唯論文’不良取向,嚴重異化了高校師生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甚至誘發各種各樣的學術不端。”

      高校科技成果獎的這一系列改革舉措,從制度和操作層面上,堅決遏止了片面、過度、扭曲使用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不良風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副教授劉譞哲就給了大大的好評:“不同領域和學科的科技成果,不能簡單地以論文數和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衡量,回歸成果的學術貢獻,這種重質量的‘內涵式’的獎勵思路非常好。”

      擴容專家庫,最大程度回避圈子文化

      高校科技成果獎提名項目涉及的領域既寬廣又精細,而唯SCI至上的評價方式卻使得科研評價指標化、簡單化,與科研評價的專業性、復雜性背道而馳,引入同行評議機制勢在必行。但實際工作中,不少學者卻擔心清理了“唯論文”,又迎來了“唯關系”。為杜絕項目評審過程中“找熟人”“拉關系”現象,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干預,本次高校科技成果獎評審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了由校外專家參與的同行評議制度,提高了獎勵評審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

      2020年,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全國高校、商請中國科協組織全國學會重點針對專家人數較少的學科增補專家,共推薦專家1.3萬余人。目前評審專家庫里的有效專家已達5.3萬余人,較2019年增加近30%,其中高校系統外專家近1200人。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客觀來說,專家庫的專家基數越大,評審可供選擇的專家數量就越多;專家中小同行專家越充足,對成果評價也就能越客觀。”對這項改革,不少高校老師表示支持。江蘇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袁博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高校小同行之間交流較為頻繁,圈子文化盛行,專家庫擴容特別是高校外專家的增加,能夠大幅降低評審過程中碰見‘熟人’的機率,這種保障公平公正的評審改革當然是多多益善。”

      此外,本次評審還要求評審專家簽訂承諾書并采用專家與項目系統自動匹配的網絡評審機制,實現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據了解,教育部科技司很晚才公布評審專家的名單,評審過程中會把專家手機等通訊設備收走,評審區域也實現封閉管理,目的就是保障獎勵評審的公平公正。“我們以高校科技成果獎勵為抓手,把國家好的政策落實下去,讓科研人員切實感受到評價導向的轉變。我們強調科技成果的質量和貢獻,強調評獎的風清氣正,不需要‘撈專家’‘打招呼’。”雷朝滋強調。

      面向國家需求,推動科技工作轉段升級

      從評審結果來看,本次授獎項目還有一個亮點,授獎成果確實聚焦于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其中基礎研究學科獲獎總數增多,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評審名額予以傾斜,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較上一年度增加20項,增幅達50%;涌現出一批如“非緊完備流形上的幾何分析”“光學超晶格中糾纏光子的產生、調控和應用”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創成果。

      本次獎勵對基礎學科的傾斜,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分會秘書長陳志文看來是與國家戰略發展相關,“中美博弈美國之所以能卡住中國的脖子,根源還在于基礎學科人才匱乏,自然科學獎的增加跟高考強基計劃的目的一樣,應該是為了鼓勵扶持基礎學科人才發展。”而關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增加,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表示,高校科技成果獎的設置歷來是寧缺勿濫的,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的增加有可能是為了鼓勵基礎研究,解決當下的瓶頸以及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李向東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畢竟“如果發明創造是金字塔的塔尖的話,基礎研究就是基座。基礎越厚實,塔尖才會越高聳。”

      而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則主要聚焦制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瓶頸問題。其中,中國礦業大學的“難篩分礦物高效篩分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該項目解決了難篩分礦物大規模細粒篩分的世界性難題,已在全國數百家單位廣泛應用,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十余個國家,經濟社會效益顯著。來自天津大學的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項目“合成氣制乙二醇成套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則實現了工業裝臵潔凈穩定長周期運轉,拓展了工業尾氣資源化利用場景,打破了日本高化學等技術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已成功推廣應用于4套中試裝臵及10套工業裝臵中。

      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一直強調高校科技工作應該脫虛向實、轉段升級。雷朝滋曾公開表示: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對“創新支撐”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科技工作要轉段升級,努力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上下功夫。本次高校科技成果獎獲獎項目的選擇正是教育部推動高校科技工作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最好的注腳。

      “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讓有作為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是國家共識。”李志民指出。流程規范,專家擴容,嚴格管理,聚焦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高校科技成果獎的每個變化都引導和推動著高校科技工作回歸初心,做真學問、真創新、真貢獻。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職位檢索
    單位性質
    單位檢索
    地區選擇
    學科檢索
    學歷要求
    職位搜索
    人才速遞
    相關新聞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