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編專欄
    清華土木考研復試僅來三人?我們到底該選什么專業
    文 / 陳志文
    2025-04-09
    人生的發展重在揚長避短,而不是補齊短板,選擇一個自己更擅長的領域并努力做到最好,才能不可替代。

      最近,網上流傳一條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生復試的信息:部分專業等額復試,實際上分別只來了2人和1人,有的專業甚至缺額。實際上,全國高校的土木專業都一樣,南方某985高校今年土木不得不調劑,因為生源不足。而北京某高校則大規模出現了調劑。

      土木專業的頹勢從幾年前就開始了。

      2022年,同濟大學土木專業在河南錄取分數大跌一百余分。不僅是同濟,這幾年來,全國的土木專業錄取分數都出現了大跌。即便是上了土木的人,也紛紛逃離。2022年,湖南大學轉專業公示名單顯示,土木專業一次性轉出98人,零轉入,也是該校唯一零轉入的專業。根據第四輪學科評估的排名,湖南大學土木專業至少是全國前10名。

      當然,這并非意味著完全沒有人讀土木了,只是人數的大幅減少。比如清華土木招收的研究生里,有相當一部分是推免生。

      不僅僅是土木專業,其他專業也出現類似現象。2019年,對外經貿大學在河南錄取分數線大跌一百余分,拉開了財經金融類專業與院校的退潮序幕。2018年的金融新政讓金融行業“搶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以金融為代表的財經專業輝煌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開始“跌跌不休”,直至今日。

      每一個專業的起落,背后都是相關行業的變遷。房地產業不景氣,用人需求也隨之下降,土木專業就從熱捧迅速轉為冷棄。財經金融專業也類似,最近8年,全國財經類院校理科錄取分數線持續下跌。

      行業興衰帶來的專業同頻共振,并非網紅所能預判或者影響。有視頻顯示,某網紅高考志愿填報指導專家2020年時還在吹捧土木專業。每每看到這些志愿填報“大師”信誓旦旦地說某某專業未來就業一定好,我只能說:無知者無畏。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行業興替是一個客觀現象。就如我大學畢業時,師范是大家最后的選擇,但最近幾年成為報考熱門。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個行業都在快速演變。一個本科畢業要讀四年,一個碩士畢業要7年,一個博士要10年左右,4年、7年、10年過去,一個專業從興到衰,從衰到興,甚至消亡都是正常的,我們又如何得出某個專業未來就業一定好?

      十多年前,伴隨IBM炒作的“智慧地球”概念的興起,物聯網專業風靡一時,最多一年曾有三百多所高校開設了物聯網專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該校開設了物聯網專業,但在2018年,杭電取消了這個專業,原因就是就業不好,轉出率高。從開設到取消,僅僅經歷了4年時間。

      任何行業與專業都有其興衰的必然周期。

      曾經大熱的計算機專業,現在也被一些人稱為即將到來的“天坑專業”。其實計算機與“天坑專業”區別很大,只是因為培養的學生越來越多,同時,行業進入穩定期,需求有限,期望的薪酬比從前有所下降而已。

      當下大熱的芯片與人工智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也必然面臨這樣的周期性變化。在過去5年里,設置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已經從35所增長到500多所,相關人才過剩也是遲早的事情。

      什么專業就業好,是家長與考生的樸素訴求,也是當下學科專業設置改革的一個艱難挑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提高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并將此列為教育強國建設38個行動計劃之一。

      坦率地講,提高這種匹配度,挑戰很多,也很大。即便拋開這種大周期不談,教育本身就有滯后性,我們又如何趕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比如眼下AI的發展,尤其是以DeepSeek的出現為標志,人工智能技術加速了普及化,正迅速與各個行業深度融合,相關行業必然將迎來一次徹底的洗牌,一些新興行業將誕生,一些行業與職業可能將消亡。與之對應,相關專業也必然迎來一次跌宕起伏的變化。

      更何況,人工智能技術對大學教育本身正帶來顛覆性的挑戰。生成式人工智能讓我們突然意識到: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低層次的、重復性的腦力勞動者。事實上一些專業已經在面臨危機。比如,在和機器的較量中,同聲傳譯人員多數已經敗下陣來,很多人在擔憂英語專業即將消亡。同樣,低層次的碼農顯然將被AI編程所替代,這意味著高校里的計算機相關專業也將經歷一番深刻調整……

      此外,眼下全球經濟發展格局正在重塑,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必將經歷一場巨變,從制造業到消費與服務業,這些都將傳導到大學校園里來。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到底應該學什么專業,我沒有具體答案。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以不變應萬變

      人工智能只是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效率,并非是知識沒有用了,沒有知識何談能力,這是一個基本出發點。保持持續的學習能力,才能隨時根據現實需要實現“轉行”。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方面要具備頑強奮斗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持續學習的學科基礎,比如以物理和數學為基礎的知識結構。此外,應保持獨立思考能力。最后要揚長避短。人生的發展重在揚長避短,而不是補齊短板,選擇一個自己更擅長的領域并努力做到最好,才能不可替代。

      在當下多變的社會發展中,我們不要奢望通過某一個具體專業的選擇保一生安穩,能保一生安穩的,只有強大的終身學習能力。

      原文首發于南方周末

    簡介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系
    手 機 掃 碼 查 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