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沙公布了中考新政,其中“規范政策性優待項目”一項引發廣泛熱議。根據公布的中考改革實施辦法,自2025年起,高層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優待實行單列,不納入統招計劃。
這一政策遭到輿論質疑,認為其破壞了中考的公平公正,甚至被戲稱為“拼爹”。
長沙市人民政府官網2021年發布的《長沙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目錄》將高層次人才劃分為A、B、C、D四類。A類為“國際頂尖人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B類為“國家級領軍人才”,如“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等;C類為“省市級領軍人才”,例如“芙蓉學者”特聘教授、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等;D類為“高級人才”,包括重點產業領域連續兩年以上年度應納稅工資薪金40萬元以上的人才等。
實際上,許多地方的中考政策中都有關于高層次人才子女的優待規定,但長沙此次引發眾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D類高層次人才上。當地3月公示的最新一批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共94人,其中B類1人,C類12人,D類81人。盡管長沙市教育局回應稱,只有A、B、C三類高層次人才子女能享受單列優待政策,且不會占用統招名額,也不會擠占普通考生的錄取機會,高層次人才子女同樣需要參加中考,試卷與普通考生一致,最終錄取時會結合成績和政策做相應安排,但這依然無法打消公眾的疑慮。
一位長期從事招生考試管理工作的專家指出,中高考像一根晾衣桿,各行各業都想把自己的利益掛上去。此前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就是這樣被異化的,因此在一片反對聲中,不合理加分政策如二級運動員、少數民族身份等基本被清理,僅留下了軍烈屬子女照顧等極少數項目。
高考加分政策的清理已為中考敲響警鐘,但由于地方自主權較大,中考更容易成為利益博弈的工具。一些地方政府通過中考完成自己的KPI考核,把各種社會經濟與治理指標與中考掛鉤。此次長沙中考的優待政策可能不是教育部門的想法,而是其他重要權力部門希望通過吸引人才來搞活地方經濟。
中高考在中國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意義,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標志。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中考越來越受到關注。2023年西安就因“中考移民”問題引起軒然大波。
中高考實現了社會階層的自由流動,打破了階層固化。對特定人群子女的照顧,尤其是單列通道,顯然破壞了這一制度最重要的支點,帶來階層固化的危險。長沙市的高層次人才認定分類中,C類人才包括重點產業領域連續兩年以上年度應納稅工資薪金80萬元以上的人才,這事實上讓金錢變成了支配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因素,損害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
如果這一政策被認為是合理的,那么類似性質的高考是否也可以推行?我們不能接受這種做法。各地政府可以出臺對高層次人才的各種吸引政策,但絕不應該和中考掛鉤,不應把社會治理的訴求與中考掛鉤。
應讓中考回歸其根本任務,剝離其承擔不了的社會責任。
原文刊載于《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