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
2025-06-17
我們應積極探索如何善用AI技術,引導社會結構向更優化的方向發展,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在人工智能(AI)技術迅猛發展的浪潮中,教育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AI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知識的獲取與傳播方式,更促使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開辟了新路徑。
一、教育轉型: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
在AI已具備強大知識儲備的今天,事實性知識的傳授雖仍有一定價值,但將不再是教育的核心重點。教育的重心應轉向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具備自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育往往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大量信息,卻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而AI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單一的教育模式。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在AI的輔助下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例如,AI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水平,為其推送定制化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同時,AI技術也促使教育更加注重師生互動、同伴交流和自主探索。在AI賦能的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可以通過AI工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以利用AI平臺進行合作學習,分享學習經驗和成果,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二、AI人才培養:傳承與創新并重
在AI人才培養中,肩負著傳承中國傳統教育智慧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傳承中國傳統教育中注重品德修養、人文精神培養的優良傳統,將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另一方面,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適應AI時代需求的綜合素質。
在課程設置上,應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既包括AI技術的基礎課程,如人工智能原理、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也包括跨學科的融合課程,如AI與人文、AI與藝術等,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項目實踐、科研創新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還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實戰項目,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AI研發過程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三、AI賦能:工作模式與人際互動的重塑
AI賦能將改變工作模式,使人類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在AI的輔助下,許多重復性、規律性的工作可以由AI完成,人類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需要創造力、經驗積累和情感交流的領域。例如,AI可以作為教師的智能助理,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和管理,但教師的言傳身教和情感引導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
從社會影響來看,AI表面上可能會減少部分人際協作,但在更深層次上,它將促進更高質量的人際互動。AI可以承擔一些重復性的溝通和服務工作,使人類能夠更專注于需要情感交流和創造性思維的高級協作。例如,在團隊協作中,AI可以負責數據分析和信息整理,團隊成員則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創意構思和決策制定上,從而提高團隊協作的效率和質量。
四、教育模式變革:減輕壓力,培養創造力
當前中國教育升學壓力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為了培養更具創造力的學生,需要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減輕學生壓力,同時調整教育評價指標,將能力和素養作為核心考量因素。
在減輕學生壓力方面,可以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考試和作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掘自身的潛力。
在調整教育評價指標方面,要改變以往以科研成果、論文數量等為主要評價指標的做法,更加注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方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因素,激勵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它促使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為學校AI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重塑了工作模式和人際互動方式,也對教育模式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積極探索如何善用AI技術,引導社會結構向更優化的方向發展,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簡介
李志民,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聯系
bianji@eol.cn

手 機 掃 碼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