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士申請應該注意什么呢
2025-07-28 18:57:17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1、 經濟的好壞決定著經濟學和商科的地位及博士就業等相關問題
就好比馬克思所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影響生產力”一樣的道理。經濟學和商學院諸學科的地位是由實體經濟來決定和造就的。 景氣的經濟產生了對各種經濟和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從而使得經濟學和商學院有機會向市場大批量供應標準化人才,因而提供了商學院教職的大量空缺。同時,由于經濟學和商學更多參與實際經濟問題的解決、更有可能為資本增值提出可行性方案,因此商學院和經濟系所獲得的巨額市場捐贈同時商學院教員的高薪水成為理所當然。但這種供需兩旺的局面恐怕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不復存在。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展速度都不同程度下降,對經濟學和商學的人才需求也大大下降。具體體現在商學院收入減少,削減錄取的博士人數以及教職人數。而且這種低迷的世界經濟形勢恐怕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我個人的判斷是經濟系和商學院的博士恐怕就業會越來越難,薪水也會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上。也許有人會說,不是生產關系也能反作用促進和影響生產力嗎?但是目前經濟學和商學院的各種理論恐怕沒有什么希望將世界經濟從低迷的形態中拯救出來。而從其他學科來看,新的工業革命或者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革命完全沒有苗頭,不可能為經濟復蘇提供強大的技術動力。2、 讀博士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是悟性,也就是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這點對于人文學科(包括經濟學)和商學院的博士尤其重要。理工科的博士,只要不是研究太理論和基礎的東西,如果沒有悟性,畢業后起碼可以去企業當個工程師混口飯吃。但是人文學科的博士沒有悟性,那結局就很悲慘。你既不能進行理論創新從而在學術界謀生,又缺乏相應實用的技能去企業就業,不失業才怪。我個人的看法是,如今人文學科以及部分商學院的博士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不在于社會不重視不扶持,而在于學習人文學科和商學的大部分博士生其實根本缺乏悟性。讓缺乏悟性的學生來學習不該學習的學科(或者稱為人力資源的錯誤配置),導致人文學科自身發展緩慢,既難以在理論上有所發展,又不能經世濟國為現實出謀劃策,從而導致了人文學科和商科的全面信譽危機。反映在市場上就是市場越來越不接受,同時標價越來越低。有些博士生可能會爭辯,很多學科比如社會學、政治學等東西,本來就是純理論的。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如果一個學科如政治學既不能很好解釋現實政治現象,又不能為預測為建設政治新制度提供方案,這種學科存在的價值在于哪里?商學院的各類學科則更是應該為商業活動服務。但恰恰相反,商學院的教授越來越多沉迷于理論的象牙塔,用盲人摸象的方法自得其樂。所以我很擔心商學院的大部分學科(除 mis ,會計和金融外),會步其他人文學科的后塵。3、 不要為了賺大錢而讀商學院的博士
我身邊很多商學院的中國學生,包括很多其他專業的學生,總覺得來美國讀博士可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還沒畢業就幻想成為徐淑英之類的人物,一邊在大學里過著自由的生活,一邊大把大把賺著外快。可惜世人皆執著于現象,看不到別人成功背后的艱辛付出。不可否認,商學院教職的平均薪水比其他學科要高。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這是因為商科更能為資本增值所致。就好比會計和金融能更好地服務資本,所以會計和金融的教職平均薪水又比其他商科要高,需求量也更大。所以,如果你想賺大錢,其實更應該去名校讀個金融本科(碩士也足夠了),趕快進入華爾街,趕快進投行給大資本家打工從而獲得青睞。當然,有人會給我舉出很多有博士頭銜的商界成功人士。但是,你能舉出 100 個有商科博士學位的高管,我就可以舉出 10000 個只有 ivy 本科學位但是更成功的商業人士。何況,投入也要進行成本回報分析吧。如果想賺錢,去美國名校讀個 1-2 年的金融碩士然后趕快進入業界積累人脈經驗拿高薪的機會,比經受 5-7 年精神和肉體雙重折磨且情商缺乏可塑性的博士要高的多。而在國內金融界,人脈和經驗比所謂“技術”則更為重要,有 wharton 金融博士學位的人未必比有人大在職金融博士學位的人混的更好(當然, wharton 的金融博士是否愿意回國是另外一碼事)。更多問題歡迎到公司咨詢~~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