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

    本期嘉賓

    ZHANGHPINGWEN
    張平文
    張平文,男,漢族,1966年7月出生,湖南省長沙縣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一流高校的第一使命,就是要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

    中國教育在線
    + 關注

    高等教育的發展跟國家的強大是相互成就的

    中國教育在線

    今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40周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回顧這40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上有哪些事和成就讓您印象深刻?

    張平文

    我是80年代上大學的,現在的中國跟那時候的中國相比,有很多變化,有些變化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想不到。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一定跟國家的整體發展密切相關,相互成就。比如,我們上大學那個年代,高等教育只有一個功能,就是培養人才,很少說大學的老師是要做科研的,所以那時候中國的大學是以培養人才為主,科學研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國的大學,經過了“211”、“985”、“雙一流”的建設歷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這些年我們從過去的一個“高等教育小國”變成了一個“高等教育的大國”,現在,我們要從“高等教育的大國”變成“高等教育的強國”,這是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看。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40年前,那時候能上大學的孩子是非常少的,大學在那時可以說是精英教育。現在,高等教育變成一個大眾化、普及化的教育,大部分的孩子只要有志于上大學,都是能實現的。我們那個年代,要想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可能需要出國,所以那時候很多優秀的學生都會選擇出國。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西方的高等教育比我們強大很多,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就要選擇出去學習。

    而現在,我們雖然還是有很多學生選擇出國,但是也有很多其他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在國內做博士,在國內做研究,特別是青年教師。在我們那個年代,出國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去學知識,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改善生活條件,因為國外的收入很高。而現在,中國大學里的青年教師在選擇是否出國時,就比我們那時候要猶豫很多,為什么?因為現在出去了以后,可能收入會減少,然后純粹是為了學習一些更前沿的技術、更前沿的知識,來開展更好的研究。所以現在很多大學不得不制定一些新的政策來鼓勵青年教師出國交流,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其實還有很多變化。不知不覺40年過去,中國的高等教育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引發變化的重要因素是我們國家強大了,高等教育發展跟國家的強大是相互成就的。

    一流大學的第一使命就是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培養

    中國教育在線

    您剛才也提到,我們現在正處于由一個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本次世界大學校長論壇的主題是“時代變革與大學使命”,您覺得現在時代變在哪里?“強國建設,大學何為”,我們大學的使命是什么?

    張平文

    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現在這個時代有兩個巨大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技術方面的,基于數字化的時代,本次世界大學論壇很多校長講的內容都跟數字化、智能化密切相關。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數字化會給高等教育和人類社會,以及所有的行業、所有的學科帶來巨大的變化。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以同學們學習、老師上課來說,現在當老師比過去壓力更大了,為什么?過去的學生是非常尊敬老師的,因為他除了這個學習途徑沒有別的,所以老師說什么他就信什么。現在,不管是哪個老師在上課,哪怕是個演講,學生們都會拿著手機搜一搜,有沒有比他講得更好的?如果學生發現有人講得更好,很可能馬上不聽了,自己到網上去學習。學生學習的途徑變多了,老師的壓力也大了。所以,數字時代對老師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一個技術方面的變量。

    第二個變量,我認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變化,我們自己感覺可能沒那么深刻,但從世界其他國家的角度來看,他們來看我們,視角就完全不一樣了。正是因為我們強大了以后,整個世界的格局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舉個例子,以前全球化搞得很好,中國也很受益,而現在“逆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中美的博弈。為什么會這樣呢?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一共有多少人口?西歐、美國、日本等加起來不到10億人。我們有14億人口,如果我們成為發達國家,意味著世界上發達國家的人口翻了一倍還不止,這樣一來,世界整體格局就變了。格局變了以后,就會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很多方面產生巨大的變化,包括高等教育,因為高等教育跟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互相促進的。我們可以看看過去幾百年,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地方就是世界上經濟、軍事、科技最發達的地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變量。我想還有很多的變量,這兩個變量是現在我感受最深,而且影響最大的兩個變量。

    中國教育在線

    面對西方的圍追堵截,尤其是美國圍堵和科技脫鉤的背景下,我們的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要解決什么問題?

    張平文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應該說有很多,但是歸納起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高端人才的培養問題,因為大學的第一使命就是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培養。

    我們國家現在受過高等教育的有2.4億人,主要靠我們自己培養。但是,在過去的40年,最高端的人才,可以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幫”我們培養的更多,因為高端人才里百分之七八十都有過海外留學的經歷。但是現在中美博弈,世界格局發生變化,人家不給你培養了,那靠誰?只能靠我們自己。培養高端的人才靠誰?只能靠中國這些最重要的大學,包括北大、清華,當然也包括武漢大學。所以,我們現在的第一使命,就是要培養高端的人才。

    什么叫高端的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性的人才,包括原創的、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性的人才,特別是博士。我們國家本科的人才培養,我覺得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博士等高端人才的培養,最具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我們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是巨大的。在這些方面,我覺得作為中國的頭部高校,第一使命就是要培養高端的人才。

    培養高端的人才,要怎么做?我前段時間在《中國教育報》發表過一篇文章,談到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是要著力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培養高端的人才,就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老師,有最好的學生,有好的環境,老師、學生、環境三位一體,具備條件就能做好。第二就是大力加強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培養,要面向一些急需的領域,比如芯片領域,其實不光是芯片,未來會越來越多,這些領域首當其沖遭到了重大沖擊,要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還是靠人才。人才從哪里來?就得靠高等學校。

    但是,國家急需的人才和最拔尖的人才的培養是不一樣的,培養最拔尖的人主要靠大學,培養國家急需的人才必須是大學和相關行業緊密結合,才有可能快速地培養,所以兩者的做法是不一樣的。國家急需的人才,實際上是一個目標導向,因為我知道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知道要跟什么樣的企業合作,需要國家、地方政府哪些支持,這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有組織的人才培養。而拔尖創新人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不是目標導向的,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和好的老師,它的成功率比較低。

    武漢大學要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成長為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黨的二十大報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您如何理解這個重要變化?

    張平文

    我覺得這個變化抓住了要害,高等學校是唯一一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聚合的地方,現在要培養高端的人才、急需的人才,重心就是在高等學校,沒有地方可以替代。

    要把人才培養做好,肯定是教育的功能;要把最好的人才培養起來,必須要有高端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要把優秀的人才培養好,沒有好的科研,前沿的、國家急需的研究方向以及好的成果,也不可能培養出來。所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正像剛才我說的兩點在人才培養里缺一不可,它是高度聚合的,這也是高等教育的特點。

    怎么把“三位一體”做好?我覺得中國現在最缺乏的,其實是好的科研環境。什么叫好的環境?就是要讓我們的高校老師和青年學生除了研究、學習以外,沒別的事,這就是好的環境。但是我們現在差得太遠,怎么去建設、給予一個更為寬松的環境,我覺得是每個大學校長必須要思考的事,也是最難的事。

    中國教育在線

    在人才培養還有科技創新上,在教育強國建設當中,作為一校之長,您如何給武漢大學定位?

    張平文

    今年是武漢大學建校130周年。過去130年的發展,使得武漢大學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最美校園”,這也是前人建設起來的;第二,武漢大學是一個特別有文化的地方,130年的積累讓武大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三,武漢大學的校友特別有情懷,他們是全中國最好的校友,為學校的發展一直盡心盡力。

    武漢大學也有一些強勢的學科,像我們的“測繪遙感”專業,不光是全中國最好的,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們的信息情報專業,絕對是中國最好的;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學科研究,一直延續著幾代學人的傳承。還有我們的國際法、環境法,也是非常強勢的學科,這些學科在全中國我相信都是最好的。

    武漢大學未來的發展,除了我剛才說的要培養拔尖創新的人才,要培養國家急需的人才以外,還必須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因為一所大學的發展,跟城市的發展、國家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武漢大學的發展,實際上跟武漢市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武漢大學要發展好,武漢市更要發展好,我們要相互成就。

    但是這還不夠,武漢大學不能把自己定義為只是服務于武漢,服務于湖北的發展,我覺得下一步要在服務“中部崛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武漢在“中部崛起”中是龍頭城市,所以武漢大學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中部最好的大學,最有文化底蘊的大學,最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大學,它既成就了武漢的發展,也成就了中部的崛起,在實現“中部崛起”這個國家重要戰略的過程中,武漢大學也逐步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這就是基本的一個發展方略。

    中國教育在線

    就是要通過學校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不斷地支撐城市、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

    張平文

    對的。

    申請考核制可探索從博士逐步放開至碩士,甚至是高考

    中國教育在線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模式上,您有哪些建議?如何構建高等教育的新范式?

    張平文

    中國在成為世界強國的過程中,中國的大學也必然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會有一些高等教育的新范式出現,這是需要回答的問題。這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研究生的培養。我們一直在學習探索,能不能在高等教育的范式方面,有新的東西出現。這里面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博士生的培養。在博士生的培養方面,能否有新范式出現,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覺得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服務現在國家的需要,在服務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一些新的做法,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新的方式,在這方面我的建議是要解放思想;第二是要加強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在這個方面就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范式。大家現在都認識到,國家急需的領域、行業,需要培養更加高端的人才,但是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定要解放思想,在人才的選拔方面,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讓大家能夠放開手腳,少一些條條框框,我覺得就有可能實現。

    中國教育在線

    您剛剛提到人才選拔,近些年考研越來越熱,出現了“考研高考化”的趨勢,您如何看這種現狀?調整、優化研究生選拔機制,是否有必要?

    張平文

    這個問題,我到了武漢大學之后體會特別深。武漢大學的就業率比北大低,這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考研,很多同學選擇升學深造,這可以理解,但是他第一次考不上,還會考第二次、第三次,就是所謂“二戰”、“三戰”,這個占比是相當高的。

    我覺得研究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專業教育,實際上就是快速地適應行業的需要;還有一種是博士教育,博士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強調創新,所以我并不建議所有的人都要去讀博士,在工作中逐步去積累能力,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現在我們很多的家長、同學,覺得不讀一個研究生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家庭,我覺得這個思想要改。第二,我們現在的考研方式,為了公平就導致越來越像高考,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覺得可以的話,現在很多學校,像北大、武大都在做,就是在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招生上,讓學校、相關的學科、相關的導師有更大的自主權。

    申請考核制每個學校做法也不一樣,在西方讀博士都是申請考核制,沒有考試,這是有先例可循的,做起來其實也不難。實際上很多學校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只不過從全國來說,可能還是小范圍。所以未來我覺得,博士招生完全可以改為申請考核制,可以逐步地放開,積累一些經驗,再逐步拓展到碩士甚至取代一部分的高考,在高考里面也有一些申請式審核制選拔。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