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考試模擬預測試題及答案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選擇題:1~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期待視野的提出者是( )。
A.伽達默爾
B.海德格爾
C.堯斯
D.施萊爾馬赫
答案:C
2.《熱情奏鳴曲》的作者是( )。
A.肖邦
B.柴可夫斯基
C.莫扎特
D.貝多芬
答案:D
3.喜劇《欽差大臣》的作者是( )。
A.雨果
B.莫里哀
C.博馬舍
D.果戈理
答案:D
4.在文藝的社會功能方面,提出“凈化說”的是( )。
A.柏拉圖
B.賀拉斯
C.亞里士多德
D.康德
答案:C
5.巡回畫派的代表作家是( )。
A.米勒
B.列賓
C.塞尚
D.莫奈
答案:B
6.《擲鐵餅者》的作者是希臘雕塑家( )。
A.菲狄亞斯
B.米隆
C.羅丹
D.米開朗琪羅
答案:B
7.被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稱為“古代的神品”的是( )。
A.《命運之女神》
B.《擲鐵餅者》
C.《維納斯像》
D.《大衛》
答案:C
8.享譽世界的盧浮宮在( )。
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法國
答案:D
9.“草圣”是指唐代書法家( )。
A.懷素
B.張旭
C.米芾
D.蔡襄
答案:B
10.我國京劇史上的“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和( )。
A.白玉霜
B.張君秋
C.梅葆玖
D.尚小云
答案:D
11.《祭侄文稿》的書體屬于( )。
A.楷書
B.行書
C.草書
D.隸書
答案:B
12.“吳帶當風”中的“吳”是指( )。
A.吳道子
B.曹不興
C.蘇軾
D.吳鎮
答案:A
13.“十八描”指中國古代人物畫中( )。
A.面部表情的各種描法
B.形體動作的各種描法
C.眼神變化的各種描法
D.衣服褶紋的各種描法
答案:D
14.徐悲鴻《奔馬》是一幅( )。
A.油畫
B.中國畫
C.版面
D.水彩畫
答案:B
15.在我國,代表性舞蹈是孔雀舞的少數民族是( )。
A.苗
B.彝
C.傣
D.瑤
答案:C
16.宋代著名的壯派山水畫大師是( )。
A.王維
B.范寬
C.吳道子
D.鄭板橋
答案:B
17.美國1927年攝制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是( )。
A.《相見恨晚》
B.《紅色的沙漠》
C.《爵士歌王》
D.《名利場》
答案:C
18.天賦超常,性格豪邁,嗜酒如命,號稱“飲中詩仙”的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蘇軾
D.李白
答案:D
19.《書譜》的作者是( )。
A.歐陽河
B.孫過庭
C.張懷瑾
D.董其昌
答案:B
20.在藝術的本質問題上,提出“美是生活”觀點的是( )。
A.黑格爾
B.普洛丁
C.車爾尼雪夫斯基
D.柏拉圖
答案:C
二、簡答題:21~2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1.簡述戲劇藝術的概念及分類。
答案:(1)戲劇藝術是指以舞臺演出為表現方式,由演員扮演角色,為觀眾現場展現故事情節的藝術樣式。戲劇以演員的動作和聲音為基本表現手段,以舞臺美術、音響、服裝、化妝、道具等多種技術手段為重要構成要素。
(2)戲劇按其表現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和舞劇;按其矛盾沖突的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獨幕劇。
(3)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既具有戲劇的一般特點,又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段和審美特征。唱、念、做、打是戲曲主要的表現手段。程式化、虛擬性是戲曲的主要審美特征,體現出高度的綜合性。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種主要有京劇、昆曲、豫劇、越劇和黃梅戲等。
22.簡述藝術鑒賞的主體能動性。
答案:藝術鑒賞的主體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面:
(1)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用。
(2)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認知。
(3)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
(4)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創造。
23.簡述審美理解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
答案:(1)審美理解是作為主體的人在審美過程中對其與客體世界的關系、對藝術活動及其規律的認識、領悟或把握。
(2)審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領悟式的理解;體現出積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審美判斷和邏輯推理的結果。
(3)審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現和必要環節,能夠推動想象和聯想的展開,并促成藝術意蘊的升華。
三、作品賞析題:24~26小題,請任選其中兩小題作答。若都作答。只按前兩小題的得分計入總分。每小題15分,共30分。要求陳述
作品的作者及其國別(或地區)、時代,結合個人所學理論和審美體驗闡述作品的基本內容,分析作品的形式特點和風格。
24.雕塑作品;米開朗琪羅《晨》、《暮》、《晝》、《夜》
答案:(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作品,大理石雕像,米開朗琪羅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創作于1520年至1534年,現位于羅馬。米開朗琪羅是兼雕刻家、畫家、建筑家和詩人于一身的全能型藝術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在世界藝術史上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
(2)《晝》與《夜》是位于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人體雕像,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陵墓前的則是《暮》與《晨》。
《晨》和《夜》為女性裸體,它是成熟女性身體的再現,毫無柔嫩之氣,在悲哀與折磨中保持了自己的靜態之美。《晝》和《暮》雕的則是鍵壯的男子,充滿力量無法施展而不甘心的落寞神情。
(3)作品人體的線條與四肢的姿勢形成和諧的變化,四個人物形象也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象征著光陰的流逝。它們被普遍認為是米開朗琪羅藝術盛期最后階段的作品。
25.電影作品:《偷自行車的人》
答案:(1)意大利黑自故事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為維托西奧·德·西卡。
(2)影片講述二戰之后的羅馬,百廢待興,男主人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自行車便被人偷走了。為了保住工作,無可奈何下手偷別人的車,卻在兒子面前被逮個正著。影片以丟自行車為線索,通過尋找自行車的過程,深入到了當時意大利社會的各個角落,鋪敘出戰后意大利社會的貧困、危機,人們生活的黑暗的一面,表現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打擊和對人性的摧殘。
(3)作品反映了政治、經濟、哲學等多方面的深層內容,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當時及后世的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的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表演和直線敘述的方法上,而且,攝入鏡頭的貧民住房、羅馬臟亂的街道、匆匆往來的行人等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該片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被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26.戲劇賞析:《哈姆雷特》
答案:(1)莎士比亞的劇作,寫于1601年,是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約在1 603年首演。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劇作家,文藝復興文學集大成者。
(2)《啥姆雷特》取材于《丹麥史》、《悲劇故事集》和一個失傳的哈姆雷特舊劇。故事講述了在國外求學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親暴猝回國奔喪,見叔父克勞狄斯已經登上王位,娶了母后,極其悲憤憂郁。此時,父親的亡靈向他揭露克勞狄斯毒死自己并篡位的真相,哈姆雷特在復仇的過程中痛苦掙扎,他的憂郁使他對人生對現實產生困惑、無法解脫,他背負著復雜的使命和混亂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他痛苦,他的痛苦擾亂了罪惡的王宮,使世界陷入死亡與不安之中,最后,在瀕死之際奮力一劍刺死了克勞狄斯國王。
(3)此劇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復仇、戲中戲和流血兇殺的結局等,都屬復仇悲劇的傳統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內容的開掘上取得了極高成就。哈姆雷特身上集中體現著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者的優點和缺點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也是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形象,傳達了莎翁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對現實生活的批判。
四、論述題:27~28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27.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創作的基本過程及每個環節的特征。
答案:藝術創作基本過程包括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表現三個階段。
(1)藝術體驗。藝術體驗是創作主體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這一環節包含三部分:
①材料的儲備和審美經驗的積累。
②審美發現和審美領悟的發生。
③創作欲望的萌動及動機的生成。
(2)藝術構思。藝術構思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引導,通過各種心理活動和特定的藝術思維方式,對原始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在頭腦中形成藝術意象的過程。藝術意象是藝術創作者的審美情感與客觀事物相融合的產物。
(3)藝術表現。藝術表現指藝術創作者選擇并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將自己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最終呈現為物態的存在,使之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或藝術情境。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主體審美傾向逐漸明確.藝術語言得到錘煉,藝術意蘊得到升華。
在具體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例。顧愷之偶閱曹植的愛情名篇《洛神賦》,被其中的愛情故事打動,決意作畫。對《洛神賦》的藝術體驗使畫家產生了創作的沖動;經過個人理解與體悟的再現,形成了畫家心中圖畫的雛形,這是藝術構思;最后,作者以高超的畫技和巧妙的構圖將圖畫呈現出來,實現了藝術表現階段。
28.結合魯迅作品中的阿Q談一下你對藝術典型的個性和共性特征的認識。
答案:(1)藝術典型是藝術作品中具有一定本質意義的個性化的藝術形象或形象體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等。典型是優秀藝術作品的一個顯著特征,尤其在敘事性藝術作品中,塑造出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具備鮮明的個性色彩,又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
(2)藝術典型的個性是指形象獨特、鮮明。阿Q其形象的鮮明性是他的愛看熱鬧、賭錢,而主導性性格則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他具有獨特的外表、行為、生活習慣、性格、情感和獨特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其個性的體現。
(3)共性使得藝術典型有了深刻的社會認識功能和教育作用。阿Q是一個連姓都被剝奪的雇農形象,精神勝利法成為他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欺欺人、欺軟怕硬的性格特征既是辛亥革命前后這些流浪雇農的表現,也是千百年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這一虛構人物,被魯迅以夸張的漫畫式手法展現出來,人們看到他的苦難與不幸,也體悟到他的無知與懦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而,阿Q的丑態卻深刻地揭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劣根性,使人們在笑談中洞察作者的用意。
阿Q既是一個人物的典型,又是一個民族的肖像,表現出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即典型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