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必背知識點筆記(精編版)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是專升本必考課程,報考大學語文總分值為150分,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2022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必背知識點筆記,供參考。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知識點整理
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知識點歸納
孟浩然,襄陽人。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莊》、《春曉》等,結為《孟襄陽集》。
高適,字達夫,曾任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主要作品為《燕歌行》、《別董大》等,后人輯有《高常侍集》。
岑參,曾任嘉州刺使,世稱岑嘉州。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等,結為《岑嘉州詩集》。
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謚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要作品為《師說》、《馬說》、《原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結為《昌黎先生集》。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的駢體文,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并“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主要作品為《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樂游原》、《錦瑟》、《無題》等,結為《李義山詩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是一首長篇政治詩。《無題》詩多以愛情為題材,纏綿繡麗,意象朦朧,對后代有很大的影響。
《詩經》的藝術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詩經》中無論是積極干預時政的怨刺詩,抒寫民間疾苦的役役詩,還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婚戀詩、農事詩,無不直面人生,表達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為《詩經》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開創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為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
(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賦、比、興”,是后人研究《詩經》時總結出來的三種詩歌藝術表現方法,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賦”,就是鋪陳直敘,不用比,興,直截了當地鋪敘、抒情、描繪,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層次地說出來。”比”就是比喻,打比方。”興”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通過聯想以觸發起詩人思想感情勃發的表現方法。
《詩經》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藝術,對形成中國詩歌興寄遙遠、含蓄蘊藉的特有風貌起著重大作用。
以屈原為代表作家的”楚辭”,是繼《詩經》之后中國詩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詩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繼《尚書》之后以記事為主的一部史書。《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完整的編年史,也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歷史散文著作,標志著史家之文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戰國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學性相當高,在歷史散文的發展上達到了新的高峰。
《左傳》的思想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左傳》進步的歷史觀。《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客觀的羅列,而且還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成人高考爐中煤課文精講
《爐中煤》
《作家作品》
郭沫若原名開貞。中國現代杰出的詩人,歷史劇作家,學者,社會活動家。
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與郁達夫,成仿吾組成“創造社”。
抗戰時期寫有“屈原”,“虎符”等話劇。
《女神》具有奔騰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濃烈的色彩,體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為五四后的自由體詩開拓了新天地。
《爐中煤》是一首抒情詩,是詩人1920年留學日本時寫作的。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1919年協約國在法國巴黎開會。中國政府希望帝國主義放棄在華特權,遭到拒絕;而軍閥政府還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舉國憤怒,遂發生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還是一次反封建文化的革命運動,所提出的“民主”“科學”兩面旗幟,影響十分深遠。這次運動給舊中國帶來了新生的希望。當時遠在日本留學的作者為此十分鼓舞,他說:“五四以后的中國,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俊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是和我的愛人一樣。”這就是作者“眷念祖國的情緒”。
本詩表現了作者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作者思念五四之后的中國,以燃燒著的煤的口氣,訴說自己思念祖國的情緒,表現了熱愛祖國的強烈感情和決心為振興祖國獻身的精神。
二、課文串講
全詩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傾訴自己眷念祖國的熱情和報國的真切心情;
第二節:表示作者對祖國的強烈的愛長期被埋在心里,一有機會表達,這種感情則熾烈如火。
第三節:說明苦于前身雖是棟梁之才,但無法報效祖國,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蕩下,重見天光。(重點)
第四節:再一次抒發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
《學習要點》
1、重點掌握借物言志,比擬手法的運用。
整首詩都是以爐中燃燒的煤的口氣來抒寫。“爐中煤”是作者自喻,比喻作者思念祖國的熾熱感情:“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時期祖國的新生,用的是擬人手法;全詩雖沒有出現“懷念祖國”“頌揚新生”等詩句,但很形象地體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強烈感情。這就是借頌物,言物來表達自己的肺腑之言,胸中之志的借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藝術特色。
2、重點掌握“年青的女郎”與“爐中煤”的象征意義。
作者采用這種象征手法,一方面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激情,另方面,也有著強烈的時代色彩。
“爐中煤”象征作者自己的愛國激情,可以使人們體會到作者情感的熾熱程度。
“年輕的女郎”象征經過五四運動戰斗洗禮后的生機勃勃的祖國。同時,也是詩人熱戀,追求的對象。
3、重點掌握第三段寫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粱,到今天才重見天光的寓意。
這里有雙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愛國感情長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運動以后,這股激情才得以噴發;(2)象征被封建主義束縛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煥發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重點掌握詩中反復詠嘆的作用。
“啊,我年青的女郎”這一句詩句,反復出現四次:“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這般模樣”在詩首尾各出現一次。其作用:緊扣主題,突出主旋律,增強藝術效果;是整首詩前后呼應,無論是章法,句法,還是韻律方面都和諧整齊。
《重點段落簡析》
第三自然段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
分析這段話的雙重含義。這里有雙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愛國感情長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運動以后,這股激情才得以噴發;(2)象征被封建主義束縛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煥發出真正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