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練習題及答案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1.真理的特點有 (CD )

A.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客觀的
B.是事物內部固有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C.真理都是具體的
D.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
2.某試驗室正在進行復雜的化學試驗,一個外行和一個內行都在觀察,他們分別能獲得的認識有 (ACD )
A.外行只能獲得感性的具體
B.內行只能獲得抽象的規定
C.內行既可以獲得抽象的規定義可以獲得思維的具體
D.內行所獲得的思維的具體的認識形式是一種多樣性的統一
3.下列哲學家中屬于不可知論重要代表人物的有 (BC )
A.費爾巴哈
B.休謨
C.康德
D.黑格爾
4.絕對真理的特點有 (BD )
A.在一定條件下,某些真理是永恒不變的
B.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
C.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絕對不變的
D.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來說,最終能夠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
5.在辯證思維方法中,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方法的要求有 (BCD )
A.邏輯的次序與歷史事實的順序必須完全一致
B.邏輯的順序必須以歷史的順序為基礎
C.邏輯是歷史的抽象與概括
D.邏輯的順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與歷史的順序不一致
二、簡答題
1.秦穆公見伯樂年事已高,請伯樂推薦繼任者,伯樂說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馬,三月后復命說,馬已找到。穆公問:何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黃色的公馬。穆公派人去取馬,取馬人回報說是一匹黑色的母馬。穆公不悅,責備伯樂道:你推薦的那位相馬者連馬的黃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鑒別馬的好壞呢?伯樂答道:“若奉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千里之馬。 伯樂之子把伯樂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相馬經》上說,千里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塊。他按照書上給出的各種圖形,與他所見到的一一加以對照。結果,他找到一只癩蛤蟆。 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九方皋相馬方法的高明之處何在?
(2)伯樂之子“相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為什么說九方皋相馬的思維方法比找到千里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參考答案:
(1)認識事物要區分粗精、真偽、表里、內外,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區分事物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這是一種“按圖索驥”的方法,把《相馬經》當作教條,脫離實際,從本本出發,生搬硬套。
(3)思維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中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客觀規律在人腦中的內化,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理性思維的重要工具,是實踐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它比認識結果更為重要。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增強人的認識能力,做好各項工作。
2.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臺,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 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意要問:2+5=? 同學們于是回答:“等于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學領域里2+5=7,這是天經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里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只見畫面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后面,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后面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里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 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分析下列問題:
(1)既然在數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么在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新有何重要意義?
參考答案:
(1)在人的認識過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還有非理性因素的參與。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對認識活動能起到動力、誘導、激發等作用。在藝術活動中,由于人的認識活動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為可能。
(2)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學需要創新才能發展,科學創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進行科學創新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實際問題進行嚴格的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還要具有科學的自信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