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成人高考專升本《教育理論》強化練習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1、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
2、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這體現了教育的(永恒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傳統與特點,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
4、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經常要以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為中間環節,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5、我國目前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與解放初期的教育,這反映了教育具有(歷史性)。
6、19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所倡導的教育起源論被稱為(生物起源論)。
7、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教育起源于(生產勞動)。
8、古希臘雅典教育比較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多方面發展教育)。
9、我國唐代由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有六學二館,二館是指(崇文館和弘文館)。
10、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教育(脫離生產勞動)。
11、教育與生產勞動想脫離的社會是(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
12、第一次提出普及義務教育的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
13、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之所以部可能在古代社會學校中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
14、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起(加速或延緩作用)。
15、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
16、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反映了(環境)因素對熱鬧惡毒發展的影響。
18、根據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19、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時遵循了人的發展(個別差異性)。
20、在人的發展的關鍵期實以相應的教育,這是遵循了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
21、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
22、人類歷史上曾出現國的狼孩事例說明了(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部起決定作用)。
23、我國奴隸社會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六藝)。
選擇強化練習題
1.主要從事流浪犯罪兒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詩》等論著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寧
B.克魯普斯卡婭
C.凱洛夫
D.馬卡連柯
【參考答案】D
2.持有“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論”等觀點的理論派別屬于( )A.實驗教育學
B.文化教育學
C.實用主義教育學
D.批判教育學
【參考答案】C
3.歐洲中世紀教會教育的內容“七藝”包括“三科”“四學”,其中“三科”是指( )A.文法、算術、天文
B.文法、修辭、辯證法
C.哲學、算術、音樂
D.辯證法、幾何、音樂
【參考答案】B
4.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 )
A.增強學生體質
B.向學生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
C.進行體育道德教育
D.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
【參考答案】A
5.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 )
A.學校的領導和辦學體制
B.學校的規章制度
C.國家教育招生考試制度
D.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
【參考答案】D
6.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規定,農村成人教育的重點是( )
A.掃除青壯年文盲和職業人才培訓
B.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C.加強農業知識的教育和實用技術的培訓
D.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
【參考答案】B
7.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倡導過“產婆術”,其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
A.談話法
B.講授法
C.練習法
D.情境教學法
【參考答案】A
8.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里,由教師分別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 )
A.合作教學
B.復式教學
C.設計教學
D.分組教學
【參考答案】B
9.從課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課程分為( )
A.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B.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C.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
D.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參考答案】A
10.教學中,在每節課或學習單元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口頭提問和書面測驗,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這種評價是( )
A.診斷性評價
B.參照性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終結性評價
【參考答案】C
11.某新學期開始,一個外地來的新生背著大包小包走進北京大學校園。這時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來,這位新生走上去說:“我來辦報到手續,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幫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應了。一個多小時后,新生辦完手續回來,看到老人還站在那里看護著自己的行李。幾天后,在開學典禮上,這位新生十分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這位新生受到了強烈震撼。這則故事中季羨林先生的做法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
B.榜樣示范法
C.實際鍛煉法
D.環境陶冶法
【參考答案】B
12.西方學者羅森塔爾證明,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評價標準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和期望,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產生這種影響的師生關系類型是( )
A.教育關系
B.組織關系
C.心理關系
D.社會關系
【參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