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份
    • 2025年自學考試倒計時
      2025,10,25
    • 2025年自學考試倒計時
      2025,10,25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自考 - 備考 - 自考問一問

    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知識點

    2023-08-12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現代文學史考試題型:單選,20分,多選,(5題)10分,名詞解釋,(4題)16分,簡答,(3題)24分,論述(2題)30分。

    基本知識點(選擇題)

    1, 中國現文史發展的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1917-1927);第二個十年(1928-1937);第三個十年(1938-1949)

    2, 中國現代文學總體性、全局性的本質特征:新與舊的沖突與承接;中與外的溝通和融會;伴隨始終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從鴉片戰爭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知識界經歷了四個階段: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三種文化思想:洋務派以經濟改革為中心的“中體西用”的文化思想,維新派與革命派以政治改革為中心的啟蒙主義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倫理革命為中心的文化思想。

    4, 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榮表現在:文化觀念的變化,翻譯文學的繁榮,小說界革命,話劇的萌芽。

    5, 兩個話劇團題: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進化團。

    6,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東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話劇《黑奴吁天錄》,是中國現代話劇的最初萌芽。

    7, 《新青年》1915年創刊于上海,主編陳獨秀。

    8, 《新青年》于1917年1月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2月發表了陳獨秀的《文學革命史》。這兩篇文章拉開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大幕,標志著中國現代新文學的正式開始。

    9, 上述文章的發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積極呼應: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魯迅,周作人。周作人還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

    11, 除《新青年》外,五四時期的重要刊物還有:《晨報》副刊,《時事新報》副刊《學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

    12, 1920年,北洋軍閥政府被迫承認白話為“國語”,通令全民學校采用。至此,白話文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13, 相信文化新聞學法鋪的復古牌:學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張士釗。

    14, 胡適的《嘗試集》是中國現代第一部新詩集。劉半農的無韻詩和散文詩為中國最早。

    15, 陳衡哲是最早創作白話小說的女作家。她的小說《老夫妻》1918年10月發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國現代第二篇白話小說,1920年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小雨點》是中國現代最早的童話小說。

    16, 胡適于1919年3月發表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是中國現代第一步刊載于正是刊物的話劇創作。

    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學革命后最早的話劇社團“民眾戲劇社”,創辦了最早的話劇刊物《戲劇》月刊。

    18, 1918年4月《新青年》開辟了“隨感錄”專欄,這是現在散文最早出現的品種。

    19, 1921年周作人發表了《美文》一文,號召新文學作家致力于美文創作,對推動中國現代散文的自覺發展有重要意義。

    20,魯迅的創作:1)前期創作:現實題材小說集《吶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敘事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2)后期創作:歷史題材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準風月談》《南腔北調集》《花遍文學》《且介亭雜文》。

    21,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22, 文學研究會: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發起人:沈雁冰(矛盾),葉圣陶,鄭振鐸,王統照,周作人,許地山等12人。其機關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說月報》。

    23, 張資平的《沖積期化石》,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版的長篇小說。

    24, 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集。

    25,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發起成立于北京。

    26, 聞一多的三美主張:新詩要做到:建筑的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

    27, 語絲社的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代表作家有:魯迅,周作人,林魚塘,錢玄同,孫伏元,俞平伯等。

    28, 沉鐘社,魯迅評價為“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的最久的團體”代表作家有:楊晦,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

    29, 象征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

    30,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魯迅在成立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31, 新感覺派小說:劉吶鷗是最初嘗試者,他創辦于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作品集。還有穆時英和施蟄存都是新感覺派代表人物。

    32, 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詩人有: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等。其機關刊物是《新詩歌》

    33, 延安文藝座談會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

    名詞解釋

    1,五四文學革命:五四文學革命是不僅是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經過晚清文學改良運動以來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終于在文學革命的催生下,以嶄新的姿態誕生了。五四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正式發端。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相繼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的文章,標志著文學運動的正式興起。二人的文章從理論上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識之士的響應。文學革命的實踐也邁開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都從形式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舊貌。五四文學革命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社團,刊物,并確立了白話文的地位。這次文學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大變革,他的成功從形式上根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的面貌,從此中國文學走上了嶄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學運動:新成立的太陽社和經過整頓的后期創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發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們大力宣揚文學是宣傳的武器,要為革命斗爭服務,要實現大眾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觀,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為千千萬萬勞動群眾服務。從文學革命都革命文學,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入發展和變化。

    3,抗戰文藝運動:抗戰的爆發給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全館范圍的抗戰文藝運動充分表明了中共現代文學始終與時代社會相輔相成,同步共進的根本特征。抗戰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出現了大量充滿熱情,易于宣傳和富有鼓動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街頭詩,街頭劇,多人合作的大型戲劇和報告文學等;出現了眾多的文學中心

    4, 解放區文藝運動:

    5,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根本上闡述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即文藝的方向)和“如何為”(即實現文藝方向的途徑)的問題。《講話》從生活,思想,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創造人民文藝的必須途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深刻總結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經驗教訓,解決了新文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新文學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導意義,造成了我死文學革命以來中國新文學發展進程中有一次深刻的變動。

    6,象征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象征詩派是“五四”以后出現與中國詩壇的。象征派詩人舵手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李金發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兇年》,是中國早期象征詩派的代表作。此為,后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征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

    7,九葉詩派:九葉詩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末期產生的詩歌流派,他們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災難。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這是特別注重是個本身價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詩人辛迪所說“我的是寧愿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愿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他們要求堅持文學的本身價值和獨立傳統,在藝術和現實之間求得平衡;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時代的融合,主張必須以血肉的感情書寫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與一切社會歷史生活的嚴肅關聯,既要有凝聚的沉潛德育深切的個人投擲,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街頭詩運動:1938年夏,田間來到延安,于是認柯仲平一起,積極提倡街頭詩運動。所謂街頭詩,就是群眾的詩,它是抄寫在村莊的門樓,墻壁上或印成傳單散發的通俗政治鼓動詩,也叫墻頭詩或詩傳單。這種詩歌形式出現后,受到群眾的歡迎,起到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田間的街頭詩最為突出,洶涌著詩人從心底流出來的政治熱情,有昂揚激蕩的節奏感,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簡答與論述

    1、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么?各個階段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文學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1) 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2) 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于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1)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2)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1)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2)由于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于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內在聯系我沒有寫,再聽錄音)

    2、簡單理解五四新文學初期,在各種文體的發展中,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傳統文學,傳統觀念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學,以文為本,文章是正宗,這樣一種文學主張,對五四散文的發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無形地在思想中影響著人們。其二,散文創作具有無形龐大的作者隊伍,這是其他幾種文體不能比的,詩人不一定寫小說,劇作家不一定寫詩,但所有人都寫散文,造成了隊伍無形壯大,帶來作品數量的優勢,成就相對來講就高一點。其三,五四時間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適應當時時代特點,可嚴肅、可放松,可大可小,這幾個方面,決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魯迅、老舍、張天翼錢鐘書等人的筆下,現代小說諷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現出什么樣的形態?

    這四個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與技巧表現出其諷刺幽默的風格。1)魯迅諷刺幽默是一種思想結果,來自一種敏銳的思考,對本質問題的深刻揭示,來自于思想的深刻性,來自一種邏輯的思辯的色彩。以及魯迅刻畫人物的特別,擅長人物的典型性、類型化的刻畫,以至達到特殊的諷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諷刺幽默來自一種寬厚,來自一種從容,溫文爾雅。北京語言的嫻熟的運用,作品中顯示的諷刺幽默是比較溫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銳利,那么尖刻。3)張天翼的諷刺幽默來自一種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帶有一種冷面的幽默,其小說的諷刺幽默是充滿淚水的,是來自于沉重和輕松之間的對比,文學史上稱為“冷面幽默”。4)錢鐘書以其淵博學識,較豐富的人生閱歷,古今知識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現出的諷刺幽默更多的來自于的一種學者式的智慧,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魅力,是妙筆生花的。

    4、以郁達夫、蕭紅、沈從文、孫犁等人為例,論述分析現代作家在追求小說的散文化和詩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個性的差異?

    幾個人的小說的共同點是不注重情節的連貫,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節淡化。不同點:‘郁’以情緒的流動結構作品,感情的放縱,聽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講究節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論》;從郁到孫,抒情表現在小說這種文體上,有一重要特點,即小說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強,不以情節取勝,而重在抒情。‘蕭’主要是著力描寫散點的透視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內在的一面,處于前二者之間,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構造了一個田園牧歌、詩一樣的王國,在結構上大幅度跳躍,善于采用雖斷若續的表現方法;‘孫’到孫梨的筆下,小說的散體化與詩化已經進步了許多,達到了一種融合,一種更高的意境,進一步開拓了小說文體的空間,使其更寬闊,更自由,融敘述、抒情、議論為一體,結構靈活,講究節制的美,講究分寸,如《荷花淀》。

    5、簡單敘述丁玲和張愛玲的小說各自在哪些方面達到了對時代社會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見長。但深度的視角不同。‘丁’對社會問題分析(包含階級)表現思想的深度大膽。‘張’對人性的分析顯示出其深度,來源于對生活痛惜的體驗。她們都擅長于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描寫,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處來表現。丁玲表現的是農村中的階段關系,寫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農民奪取土地和長久擁有土地之間的問題,農民自我階級間的斗爭,丁玲就是在后一個問題上看得最深刻最準確,顯示了獨立而深刻的思考,達到了一個很深的深度,如《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張愛玲表現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際關系,描寫的是人與金錢的關系,金錢對人性的巨大的腐蝕和誘惑,看到人性在金錢面前的變異,本質上的變化是擋不住的,張愛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準確。二人都能對各自描寫對象的準確的把握,如《傾城三月》《金鎖記》。

    6、簡單對比冰心和蕭紅的創作,各自顯示了什么樣的審美追求?

    她們都基于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和了解,但她們所表現的所有不同,一個表現愛,一個表現恨,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歐歌人類之愛,頌揚人性的美好,有了愛就有一切,愛能融化一切,復蘇一切,愛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這種愛的象征,冰心是充滿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種浪漫的情調,但冰心并不膚淺,并不認為這個世界已經都充滿了愛,而是缺乏愛所以她要追求、頌揚愛。‘蕭紅’審美追求與冰心相反,表現出對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傷,塢地揭露了人世間的丑惡、殘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饑餓、孤獨和凄涼等景象。直接來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質的表現。通過這種血淋淋的表現來顯示社會的本質。如《小城三月》是對人生悲涼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說創作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代表作與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三部長篇小《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三個長篇基本上顯示了老舍創作的基本風格,對市民命運的密切關注,幽默譏諷的筆法特色初步顯示出來。中期:小說創作的成熟期《駱駝祥子》《離婚》《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月芽》。代表作《駱駝祥子》。《離婚》標志幽默譏諷的特色開始成熟了,《貓城》是長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這個階段對市民形象的塑造達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風格達到了圓潤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創作。后期:顯示了風格的發展和變化,以《四世同堂》為突出特點,老舍對市民形象的描寫,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特的體系,構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諷刺進一步深入轉化為批判和揭露。縱觀老舍整個的創作,除了上述特點以外,還有一個獨特的風格,即是他的語言特色,老舍的作品顯出鮮明的濃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20年代,發表以個性解放,婦女解放為主題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代表,基本顯示了她的創作特點,顯示出一種深刻敏銳的政治見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區前后的創作),一部分繼續表現知識分子、農民命運的作品,另一部分是來解放區以后表現農民、女性,這個時期創作的過度體現了丁玲思想發展的變化。后期,40年代,以《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寫農民地位命運的變化,顯示了丁玲思想、藝術上的高峰。這三個階段共同體現了丁創作的總體特點,不同時代最重要的、最敏銳的問題,以一個女性特有的敏銳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終感應、追隨著時代的步伐,在積極的思考。

    8、茅盾《子夜》對現代長篇小說藝術框架的構建有什么獨特的貢獻?

    茅盾《子夜》對現代長篇小說藝術框架的構建的獨特的貢獻是大規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寫時代社會生活,《子夜》讓我們看到整個時代長篇小說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顯示了一種開朗視野,宏大嚴謹的結構,線索繁多,人物關系復雜,反映各種矛盾,始終圍繞一個交點,一條主線,一個中心人物,以吳遜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的命運。b.塑造吳遜甫這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廣闊時代背景中描寫,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運在時代社會發展中變化,以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又以人物帶動情節的發展寫人,寫物融為一體,合二為一。c.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環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關系,運用細節描寫手法(用細節描寫很深的具有時間跨度的東西),吳太太與雷參謀(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場景(環境),交易場所,農村、紗廠等,刻意的場景描寫來提示人物本質,趙伯韜用場面顯示基本質,心理描寫手法,杜竹齋以復雜深刻的內心矛盾,其他從農村來的資本家的內心矛盾語言藝術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作家個性化的敘述語言。敘述語言是客觀,準確,冷靜,沒有抒情和議論,主要是作家的描寫(生活材料,堆積多,藝術消化不夠),人物語言是鮮活的,個性化的,語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趙伯韜凌駕一切,吳遜甫,多面(懇切,剛腹自用),人物語言,越鮮活,個性化,茅盾的敘述語言越客觀,越準冷靜。

    9、趙樹理《小二黑結婚》農村題材的作品中,開拓出哪些嶄新的時代意義?對農民命運的描寫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趙是解放區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關注農民命運的作家,這種關注的視角很獨特,以《小二黑結婚》為例。首先,趙的小說有高度的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時代責任感,認識到一些人們不以為然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從農村中的日常生活、風俗民情,敏銳地感受到解放區的時代變化了,政權改變了,但人們的思想變化還遠遠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趙的作品告訴我們,以魯迅開始對農民的思想啟蒙和改造,這樣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區作家的重要任務,并不因為政權變化了,農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掃而光了,《小二黑結婚》是從解放區依然存在的包辦婚姻的角度來寫的。更沉重的告訴我們,封建意識還是很頑固的,作家從敏銳的政治視角來寫。其次,趙的作品特別準確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在作品中描寫各種各樣的農民,在當時的農村里,殘存的封建勢力在人民政權下不成氣候,象二黑、小芹這樣有先進意識的農民還是不多的,在農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這些農民是絕大多數,還根不上時代的步伐方向,他們也在跟著時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們已經在轉變之中了,而這些是中國發展前途的基礎,作者這些人給予熱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這個描寫體現了魯迅以來對農民描寫的變化,趙抓住了時代的本質。對農民命運的描寫在趙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中國農民的發展變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對農民的命運充滿了期待,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史至魯迅以來對農民描寫的根本變化,在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中,顯示了自己獨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顯示了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結合現代話劇的發生、發展來論述曹禺是真正意義上的話劇奠基人?

    中國的話劇從世紀之初的引進,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問世,人們才領略到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是種高雅藝術,曹禺在某種意義上講,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卓越的開拓者,是中國的話劇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國話劇由引入發展到走向成熟的基業。現代的話劇作為一種移植的藝術品種,在新文學中起步并不晚,經過胡適、田漢、洪深、歐陽予倩這四位奠基人的積極努力,一直在推動著話劇的發展;現代話劇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高度的認同,一直沒有真正感受到話劇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現,《雷雨》《日出》的問世,中國的讀者和觀眾才真正為話劇所震撼,所傾倒,中國現代話劇真正走向成熟,嚴格地講是從曹禺的劇作問世后才開始的。兩部作品一舉奠定了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話劇創作從藝術結構、人物形象、語言形式,從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顯示了中國現代話劇的價值。是最中國的,也是最不中國的,他懂得中國傳統戲劇的表演方法,他表現的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的,中國式的情節,這就是最中國的。因為他懂得話劇的是外國的劇種,有其特點要了解,以語言為主,以人物對白來表現情節,又是最不中國的。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把中國的話劇引入中國戲劇,曹是第一人。充分顯示悲劇的力量,在舞臺和理論兩個方面來成就中國戲劇,他一出現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為話劇而存在的。

    結構上的,生活戲劇化,沖突,善于運用偶然、巧合來構造激烈的戲劇沖突,在偶然中寓示著必然,在巧合中蓄含著必須,力圖把握命運和命運的難以把握。(這段話我沒有記全,要聽一下錄音)。「話劇的發展脈絡(中國現代話劇史的發展);話劇發展中哪些人做出什么貢獻;曹禺對話劇的貢獻。」

    11、為什么說魯迅的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為什么魯迅的作品一出現就這么成熟、深刻)?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論述,魯迅的生活經歷,思想基礎,審美追求,決定的,也是由時代歷史和文學自身的發展所決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經歷中對國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認識,所以魯迅的作品一出現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學以前,他就慮過‘立人’的思想,在確立要用文學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職業,以此作為起點,用文學來拯救民主命運,用文學來改變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魯迅創作的生活與思想基礎是非常深厚的。審美方面:魯迅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切體會,打下了良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在南京求學和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大量的閱讀了西方古典美學著作,接觸了最新思潮的報刊,這些為他后來從事文藝學術事業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構成了魯迅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也是為什么魯迅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聽一次錄音,29頁第二題說要結合魯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道路來回答這個問題)

    12、從胡適到穆旦中國新詩大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并指出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詩人、流派在現代文學史上獨特(重要)貢獻?

    ⑴ 胡適、郭沫若對傳統的舊詩格式的打破,對現代新詩格局的開創,即破舊立新,開創了一代詩風。⑵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提倡新詩格律化,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也是對中國古典詩歌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出新,即新中有舊。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現代派詩歌的出現,貢獻在于及時的感應著世界文學思潮的發展和流變,吸取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表現手法,并表達了現代人生的一些獨特的情緒,代表作《雨巷》,同時,30年代現代派詩人比較注重舊詩歌中的情韻,含蓄的長外,因此,30年代的詩人豐富了現代新詩的格局,提高了新詩的表現藝術,擴大了新詩創作的視野,特別是在探索中西詩歌審美追求的契合點上,開辟了一條現代新詩的發展道路。⑷艾青,抗戰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詩人,是胡、郭以來現代詩歌的第二個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開創。他把胡、郭等人開創的現代自由詩的開放灑脫與新月詩人特別注重格律的規范化追求融合起來,加以重新的整合,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散文美、散體化的詩歌。⑸以穆旦等人為代表的九葉詩派,40年代中后期。貢獻在新的時代社會條件下,及時的感受著時代發展的信息,同時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國現代派詩歌的營養,因此,他們追求詩歌的純粹的藝術性、實用性,注重詩歌本身價值,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整個時代的融合,他們詩的詩情詩意、形式和語言都與傳統的詩不同了,他們用新鮮的感覺與新穎的看法來寫詩,是反傳統的,是有創新的。(再聽錄音)

    (注:⑴+⑵也是一道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的發歷程,闡述新月詩派新格律詩的理論和實踐所顯示出的意義”。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題“為什么說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來的現代新詩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詩創作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詩創作本身而論,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貢獻在于,他首先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舊詩的格式,以真正的嶄新的現代詩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詩讓人們看過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現代新詩,讓人們看過以后知道了現代新詩原來是可以這樣寫的。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新詩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1)思想的豐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惡史,又是一部中華民族抗爭侵略者的覺醒史和斗爭史,作品具有廣闊的史詩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抗戰時期,論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現了我們民族性格的種種情狀,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變化與升華(好的變壞,壞的變好,好的更好,壞的更壞)。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創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終于完整地、系統地塑造刻畫了市民形象的群體,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構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體系。2)在藝術結構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運單線索發展的結構模式,而是眾多人物命運,眾多的情節線索,縱橫交叉,構成了一網狀的結構方式,極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納的空間。3)在語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貫之的北京方言口語推向更為純熟,更為豐富,更為生動準確地境地,該作可以稱為老舍的‘語言庫’。

    16、《邊城》所體現的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色:

    1) <邊>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父子的親愛,人們之間的友愛,湘西風俗風景的可愛,以及這些愛中蘊蓄的美,融合在整個故事和人物之中,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美感。2=小說不以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看重作品的寫意性與抒情性,獨創出一種詩化的境地。《邊城》全書21節,每一節都是詩,也都像夢,然而又是現實,是夢與現實的協調一致。3=結構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這類小說發韌于‘五四’時期的現代抒情小說,并將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影響了后來的許多作者。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