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成人高考倒計時
      2026,10,17
    • 2026年成人高考倒計時
      2026,10,17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成人高考 - 備考 - 成考問一問

    2025年云南專升本文學概論考試大綱

    2025-08-1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總體要求

    按照教學 大綱的目的、內容及課時要求完成課程全部學習。全面了解文學本質、文學活動、文學創造、文學作品、文學消費與接受等內容。準確掌握基本概念,透徹理解基本原理,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文學事例對基本原理給予說明。識記文學理論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流派的名稱及其主要觀點等知識。

    二、細則及內容

    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10分)

    第一節 文學理論的性質

    1.識記:文藝學、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等概念。

    2.理解:(1)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的聯系與區別。

    (2)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

    3.運用:能結合具體文學現象說明文學理論的實踐性與價值取向。

    第二節 文學理論的形態

    1.識記:(1)兩種文藝學視角、文學理論的七種基本形態。

    (2)中西文論中有關文學心理學和文學社會學的主要觀點。

    2.理解:文學理論形態多樣化的依據。

    第二章 文學作為活動(10分)

    第一節 活動與文學活動

    1.識記:生活活動、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人腦掌握世界的四種方式、文學本體論等概念。

    2.理解:(1)人類生活活動的性質。

    (2)文學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的位置。

    (3)文學的表現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活動的區別。

    3.運用:結合實際分析人的生活活動對文學活動的美學意義。

    第二節 文學活動的構成

    1.識記:文學活動的四要素。

    2.理解:(1)中外對世界和作者的關系的基本認識。

    (2)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基本關系。

    (3)讀者對完成文學活動的意義。

    第三節 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

    1.識記:巫術發生說、宗教發生說、游戲發生說的代表人物、主要內涵和觀點。

    2.理解:(1)“勞動說”的內涵。

    (2)“勞動說比其他諸說有更大的合理性”的觀點。

    (3)文學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多種原因和終極原因。

    3.運用:結合實際說明文學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的平衡關系和不平衡關系的表現狀況及產生原因。

    第三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12分)

    第一節 文學的含義

    1.識記:(1)文學的含義;廣義文學、狹義文學、折中義文學等概念。

    (2)中西狹義文學從廣義文學中分離出來的時間和標志。

    2.理解:(1)審美的文學觀念對文學的基本規定性。

    (2)中西文論對審美的文學觀念的主要見解。

    (3)文學與非文學判斷的標準。

    3.運用:結合其他文學現象分析文學慣例的存在理由及基本規定性。

    第二節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1.識記: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等概念。

    2.理解:(1)文學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及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2)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的提出和形成。

    (3)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有哪些表現。

    3.運用:(1)舉例說明文學與話語、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反映的關系。

    (2)結合具體文學現象分析文學中的階級性。

    (3)舉例說明文學的無功利性和功利性及其關系。

    (4)結合實際分析“文學直接的是形象的,但在深層又是理性的”觀點。

    第三節 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1.了解:中外文論關于文學的話語蘊藉性質的主要觀點。

    2.識記:話語蘊藉、含蓄、含混等概念。

    3.理解:(1)文學作為話語蘊藉的兩層意思。

    (2)掌握文學的定義。

    (3)區分含蓄與含混。

    4.運用:結合具體作品說明文學的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

    第四章 文學創作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10分)

    第一節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

    1.識記: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藝術生產等概念。

    2.理解:(1)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

    (2)精神生產的獨立性及其表現。

    (3)文學創造與科學和宗教活動的區別。

    第二節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

    1.識記:原始意象、社會生活、文學創造的主體、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等概念。

    2.理解:(1)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和唯一源泉。

    (2)作為文學創造客體的社會生活的特殊性。

    (3)作為文學創造主體的基本特征。

    (4)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

    第五章 文學創造過程(10分)

    第一節 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

    1.識記:文學創造材料的獲取途徑、藝術發現、創作動機等概念。

    2.理解:(1)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征。

    (2)藝術發現對整個文學創造的重要性。

    (3)創作動機的來源和運動特點。

    第二節 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

    1.識記:藝術構思、沉思、形象思維、想象、聯想、靈感、直覺、理智、情感、意識、無意識、突出、簡化、變形、陌生化等概念。

    2.理解:(1)想象與聯想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

    (2)靈感與直覺的區別、聯系及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

    (3)理智與情感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

    (4)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及其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

    3.運用:(1)舉例說明藝術構思的主要方式。

    (2)舉例說明藝術構思中突出的實現途徑。

    (3)結合實際分析變形與陌生化的主要方法和區別。

    第三節 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

    1.識記:物化、即興與推敲等概念。

    2.理解:(1)語詞提煉的重要性和難度。

    (2)寫作技巧運用中應注意的基本原則。

    3.運用:結合實際分析作品與意圖的沖突。

    第六章 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10分)

    第一節 藝術真實

    1.識記:藝術真實、藝術概括等概念。

    2.理解:(1)藝術真實的基本特征。

    (2)藝術概括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情感評價與形式創造

    1.識記:情感評價、形式創造、藝術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等概念。

    2.理解:(1)情感評價的文學意義。

    (2)情感評價作為“詩意裁判”如何理解。

    (3)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的關系怎樣認識。

    3.運用:(1)舉例說明情感把握中的誠摯性與高尚性原則。

    (2)舉例說明形式創造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形式創造

    1.識記:藝術形式、形式創造、形式美。

    2.理解:(1)文學史上對形式與內容關系的兩種不同認識。

    (2)形式創造的基本內涵。

    (3)形式美的獨立價值。

    第七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10分)

    第一節 文學作品的類型

    1.識記:(1)文學類型的劃分依據。

    (2)現實型文學、理想型文學、象征型文學。

    2.理解:(1)現實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學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文學的聯系。

    (2)系統掌握現實型文學、理想型文學、象征型文學的基本特征。

    (3)現實型、理想型、象征型在不同時期文學類型中呈現不同的結構形態。

    3.運用:(1)舉例說明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文學的特點。

    (2)結合實際分析并評述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

    (3)試述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

    第二節 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

    1.識記:詩、小說、散文、戲劇、報告文學等概念。

    2.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小說的基本特征;劇本的基本特征;散文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12分)

    第一節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

    1.識記:(1)文本、外指性、內指性、陌生化等概念。

    (2)文學文本的三個層次。

    2.理解:文學形象層面的作用和意義。

    3.運用:(1)舉例說明文學言語層面的內涵及特點。

    (2)舉例說明文學形象的內涵及特征。

    (3)文學意蘊層面的內涵及特點。

    第二節 文學典型

    1.了解:典型理論的發展過程。

    2.識記:典型、特征、特征化、典型環境等概念。

    3.理解:恩格斯關于“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論述。

    4.運用:(1)掌握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征并能運用于作品分析。

    (2)結合實際分析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

    第三節 文學意境

    1.了解:中國古代意境的形成的過程。

    2.識記:意境、實境、虛境、韻味等概念。

    3.理解:中國古代文論關于意境分類的兩種方法。

    舉例說明文學意境的特征。

    第四節 文學意象

    1.識記:象征、荒誕、審美意象等概念。

    2.理解:(1)意象一詞的四種含義。

    (2)象征意象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理論淵源。

    (3)審美意象的分類依據及兩類意象的內涵。

    3.運用:舉例說明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 敘事性作品(10分)

    第一節 敘事界定

    1.識記:敘事學、敘事、事件等概念。

    2.理解:(1)敘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這種分類方法的分類依據。

    (2)敘事的基本特征及其意識形態性質。

    (3)敘事的三個構成方面及其在敘事作品中的意義。

    第二節 敘述內容

    1.識記:情節、行動元與角色、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等概念。

    2.運用:(1)結合實際分析情節與事件的關系。

    (2)結合具體作品分析人物作用的二重性特點。

    (3)簡要分析作品中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

    第三節 敘述話語

    1.識記: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時序、時距、頻率、視角等概念。

    2.理解:(1)敘事節奏與時間的關系。

    (2)敘事事件中各種敘述視角的特點。

    3.運用:時序、時長和頻率這三個概念來分析敘事文本中的時間關系。

    第四節 敘述動作

    1.理解:(1)敘述者與作者這兩個概念間的差異。

    (2)敘述者聲音在文本中的意義,區分不同作品中敘述者的聲音的差別。

    2.運用:分析一篇敘事作品中敘述者的聲音特點。

    第十章 抒情性作品(10分)

    第一節 抒情界定

    1.識記:抒情、抒情性作品等概念。

    2.理解:(1)文學抒情與敘事的區別。

    (2)“抒情性是文學作品的普遍屬性”這一觀點。

    (3)抒情性作品的主要體裁和常用文體。

    (4)文學抒情與普遍情感宣泄的聯系與區別。

    3.運用:(1)結合實際說明:“抒情是對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特殊的反映。”

    (2)舉例說明抒情作品中自我與社會的關系。

    第二節 抒情性作品的構成

    1.了解:中外文論關于詩畫關系的有關論述。

    2.識記:抒情內容、抒情話語、抒情性作品的結構、節奏等概念。

    3.理解:(1)領會抒情話語與抒情內容是直授融合的關系。

    (2)抒情性作品中真實性的內涵。

    4.運用:(1)舉例說明普遍話語與抒情話語的區別及抒情話語是通過哪些方式來突出語言的表現功能的。

    (2)舉例說明抒情作品中聲與情的關系和景與情的關系。

    第三節 抒情方式

    1.識記:抒情話語的修辭方式、象征、抒情等概念。

    2.理解:(1)各種抒情話語的修辭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2)各類抒情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3)抒情角色主要有哪幾種。

    第十一章 文學風格(10分)

    第一節 風格概念

    1.了解:有關風格理論的各種說法。

    2.識記:風格、創作個性、話語情境等概念。

    3.理解:(1)評析“文如其人”和“風格即人”的觀點。

    (2)文學風格的內涵。

    4.運用:(1)舉例說明風格與創作個性的關系。

    (2)舉例說明風格與話語情境的關系。

    (3)舉例說明風格的特點。

    第二節 風格的定義和內涵

    1.識記:文學風格、創作個性、日常個性。

    2.理解:(1)怎樣完整理解文學風格的定義。

    (2)文學風格外部呈現特征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三節 文學風格的類型與價值

    1.識記:風格的簡分法、簡約、繁豐、風健、柔婉、平淡絢爛、謹嚴與疏放等概念。

    2.理解:(1)陳望道提出的八種風格形態的特點。

    (2)風格的審美價值。

    第四節 文學風格與文化

    1.識記:文學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和流派風格。

    2.理解:文學的地域風格;文學流派的風格。

    第十二章 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12分)

    第一節 文學消費與一般消費

    1.識記:文學生產、文學消費、文學傳播、大眾傳播媒介、文化市場、高雅文學、大眾文學、文學接受等概念。

    2.理解:(1)結合實際領會文學消費的二重性的內涵及其原因和影響。

    (2)文學消費接受的意識形態性質。

    (3)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的區別和聯系。

    3.運用:試述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的關系。

    第二節 文學接受的對象和主體

    1.識記:文學的認識屬性。文學的審美屬性、文學的文化屬性等概念。

    2.理解:(1)文學接受對象多種屬性的內涵及其整體性。

    (2)文學接受主體多種需求的內涵及其整體性。

    第十三章 文學接受過程(12分)

    第一節 文學接受的發生

    1.識記:期待視野、文體期待、形象期待、意蘊期待。

    2.理解:(1)文學接受的主要動機的內涵。

    (2)接受心境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系。

    (3)隱含的讀者形成的決定因素。

    第二節 文學接受的發展

    1.識記:召喚結構、正誤、反誤等概念。

    2.理解:(1)“填空”、“對話”、“興味”等觀點的提出者和主要內涵。

    (2)領會“文學接受”,只有伴隨著讀者在文學符號基礎上展開的想象才能進行這一觀點。

    (3)文學接受過程中產生異變的主要狀況和原因。

    (4)文學接受是差異性與社會普遍性的統一。

    3.運用:(1)結合具體作品和中西文論中的有關論述說明文學接受的再創造性。

    (2)舉例分析文學接受再創造性產生的原因。

    (3)結合實際分析文學接受過程中的誤解。

    (4)結合實際分析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之間的關系。

    第三節 文學接受的高潮

    1.識記:共鳴、凈化、領悟、延留等概念。

    2.理解:(1)文學接受中共唱、凈化與領悟的區別和聯系。

    (2)共鳴產生的原因。

    3.運用:(1)舉例說明凈化的具體表現。

    (2)舉例說明領悟的特征。

    (3)舉例說明延留在文學接受活動中的意義。

    第十四章 文學批評(12分)

    第一節 文學批語的界定

    1.識記:文學批評、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文學批評的標準、歷史觀點、美學觀點、思想標準、藝術標準。

    2.理解:(1)文學批評的內涵與性質。

    (2)文學批評意識形態性質。

    3.運用:用馬克思主義批評標準分析、批評某一文學現象。

    第二節 文學批評的模式

    1.了解:中西文論關于各種批評模式的論述。

    2.識記: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審美批評、心理批評、語言批評、文化批評等概念。

    3.理解:(1)倫理批評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特點。

    (2)審美批評模式的基本原則和特點。

    (3)心理批評模式的基本方法和類型。

    (4)語言批評模式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5)文化批評模式的主要精神和特征。

    三、參考教材

    1.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版。

    2.劉安海、孫文憲:《文學理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3.王先霈、孫文憲:《文學理論導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四、試卷結構與題型

    (一)試題類型

    1.單項選擇題(50分,每小題1分,共50題)

    2.多項選擇題(60分,每小題3分,共20題)

    3.判斷題(40分,每小題1分,共40題)

    總分合計150分。

    (二)試卷難易比例

    較易的題約占35%,一般性題約占40%,有難度的題約占25%。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仙女